APP下载

育出的一片“绿”,是心中的一片情
——访重庆学海种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18-08-21中国文化信息协会陈静

长江蔬菜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海种苗蔬菜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 陈静

儿菜(学名“抱子芥”),是芥菜的一种,其粗大的根部上,环绕相抱着一个个翠绿的芽包,如同无数孩子把当娘的围在中间,一母多子,故而被称为“儿菜”。儿菜具有芥菜的清香,却口感甘甜,嚼在嘴里,肉脆少筋,不带残渣。外叶碧绿,内心洁白,切成薄片,绿白相间,如果炒菜的时候,用些红辣椒点缀,煞是喜人。而在重庆有一位“儿菜大王”,三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儿菜的种植,致力把儿菜产品做出市场新高度,他就是张学海。

出生平凡,但不甘于平凡

刘佩瑛教授与张学海董事长亲切交谈

张学海,出生于1947年,重庆永川区临江镇新集村人。“以前我们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草房多、光棍多、吃不饱的人更多。”张学海回忆说,当时家里的生活十分艰辛。1981年11月15日,张学海的妻子因病去世,丢下了4个还未成年的儿子,其中最大的年仅15岁、最小的才10岁,这无疑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雪上加霜,为此他遭受了不少白眼和嘲笑。但是,即便生活再苦,他也没有想过放弃,而是既当爹又当娘地照顾着这4个儿子。他说:“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也没有用,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双手,要苦干、拼命干,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并在心里暗暗发誓决不让人看笑话。”

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张学海虽生的平凡,但注定是个不甘于平凡的人,“逆风更适合飞翔”,张学海在白眼和嘲笑的逆境中逐渐成长。

敏学好思的张学海发现,当时大多数农民都选择种粮食,种蔬菜的人比较少,农民还要进城买蔬菜,他觉得这就是难得的商机。于是,他便把自家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蔬菜。为了掌握种植技术,张学海刻苦钻研、自学苦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他就尝到了甜头,收入达到了6 000元,远高于当时种粮食的收入,这更加坚定了张学海种植蔬菜的信心和决心。就这样,靠着卖菜获得的收入,原本贫困的家庭环境一点点得到改善,日子也慢慢宽裕起来,而张学海也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勤劳致富能手。

科技护航,终成“儿菜大王”

虽然张学海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对农业技术的追求却十分坚定执着,“就是要相信科学,科学技术至关重要。”张学海说。仔细梳理他发展农业的道路,就会体会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儿菜种植的规模逐渐扩大,种植效益越来越好,周边的村民也纷纷前来购买种苗,买种苗的人越多,张学海对自己的要求就越高。“这就不是自己种菜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农民朋友的收入,因此卖出去的菜苗质量必须要好。”张学海说。为了加强蔬菜理论知识的学习,他长期订阅《长江蔬菜》《中国蔬菜》《农民之友》等杂志,主动虚心向专家、农技人员学习请教。渐渐地,张学海心里萌发了将种苗推向全国的想法,彼时,农技干部、重庆市农科院副书记康彪的一席话,让张学海一下打开了思路。“菜苗不易保存,只有通过制种才能实现走向全国的目标。”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蕴含着无数的艰辛。张学海引进南充儿菜进行制种试验,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还是失败了,但是他没有放弃,反复研究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在研制过程中,张学海提出了“提纯复壮”技术,即要优中选优来作原种。因为常规品种在长期种植过程中种性会退化和发生变异,如果原种不优中选优,那培育出来的产品品质也不会好。经过10多年的执着付出,张学海成功地选育出了丰产优质、植株矮健、儿芽肥大、遗传性能稳定的临江儿菜,单株产量由原来的1.5 kg提高到5 kg,最高达7.5 kg,亩产量由3 000 kg提高到4 000~6 000 kg,每亩可增加产值796元,一个个沉甸甸的数字告诉他:他成功了!

1994年,临江儿菜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继川农 1号儿菜之后的第二个地方儿菜良种,并开始向全国几十个省市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 000万亩,张学海也因此被誉为“儿菜大王”。同年,张学海成立了第一家农民农业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从事蔬菜生产、蔬菜制种和蔬菜良种引进、推广、销售等工作。随后,张学海又从武汉市水生蔬菜研究所引进试种新品种珍珠莲藕,填补了西南地区初夏时节没有莲藕上市的空白,由于上市时间早,市场需求充足,价格比其他品种高出不少,一亩能收入 1万余元,对推广良种、淘汰劣种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不图名利,心怀群众

1992年11月30日,这个日子张学海终身难忘,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人问他入党为了啥,他回答说:“我不图名,不图利,我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就图多为群众办点实事,回报党组织的关怀。”

张学海富了,他没有忘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他在《农民之友》上刊载了免费赠送种子和栽培技术的信息,帮助区外的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每年补贴部分费用为群众订阅 《长江蔬菜》刊物,帮助群众增加技术知识,转变生产观念;亲自为周边的村民无偿送种、送资料、送菜苗,主动免费上门进行技术指导;以种苗公司为龙头,以本村为蔬菜基地,为群众提供良种和技术,提供市场产销信息,联合全村种植大户,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如今,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新集村由原来的“草房多、光棍多、吃不饱的人更多”摇身一变成了“楼房多、存款多、种植大户多”的“新三多村”。

“念旧的人就像个拾荒者”,这句话没错,过去经历的,或心酸,或幸福,都一一珍藏,回忆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欣慰,一种满足。采访中,张学海老先生还多次提到了他的恩师——西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刘佩瑛教授,刘教授在解放初期同钱学森一起在美国留学后返华报效祖国,如果没有刘佩瑛教授的帮助,就没有张学海的成功。的确,人的一生中能够遇到这样的恩师,是能力,更是幸运!

如今,76岁的张学海也决定把公司交给儿子张优华经营,可谓是“子承父业”。每年的8月,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荷花摇曳,散发出淡淡幽香、沁人心脾,引得游人如织、车水马龙,不少市民都知道这是重庆华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优华的农业项目,儿子的优秀少不了父亲的栽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信在未来,重庆学海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在张学海父子带领下会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张学海和刘佩瑛教授在农业景区合影

猜你喜欢

学海种苗蔬菜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奇怪的蔬菜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蔬菜
赞农民书画家张学海夫妇
朱建中
小小种苗不简单 一年赚回上百万
高锰酸钾在种苗上的应用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