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构建网上濒危语言文化博物馆的可行性分析

2018-08-18刘瑶瑶靳林晓王译郭劭彧柳星叶

文教资料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可行性

刘瑶瑶 靳林晓 王译 郭劭彧 柳星叶

摘 要: 本文以吴语为例,针对中国民族民间濒危语言所面临的危机和由于语言的消亡给“各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所带来的问题,提出构建网上语言文化博物馆的构思。通过已有的吴语材料、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探讨现阶段吴语濒危境况,提出并检验构建“濒危语言文化博物馆”的设想,即构建中国民族民间濒危语音语料库和有声文档,并将其分类、整合、优化,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储于虚拟的“瀕危语言文化博物馆”中,从而保存、流传、传播,巩固中国民族民间濒危的语言与文化。

关键词: 濒危语言 吴语传承 网上濒危语言文化博物馆 可行性

引言

从文化的角度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记录并反映了文化的特性。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濒危,那么以语言为载体的歌曲、舞蹈、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形式都将岌岌可危,难以保全。换一句话说,要挽救一种文化,首先应当挽救其语言。云南大学研究语言和民族文化的木霁弘先生说:“现在民族语言已经到了一种非抢救不可的地步,一种语言的消失不亚于一个物种的消亡。”目前社会各界学者、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各族人民及政府部门都开始着力于奔走保护中国民族民间濒危语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国内外濒危语言的现实情况日益严峻和对此问题日益重视的趋势影响下,国内语言学界对濒危语言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一致认为濒危语言资料的保存是语言学家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建立网上濒危语言文化博物馆是保存、记录、更新、分享、传播、普及、教授濒危语言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方式之一。

1.研究背景

1.1拯救濒危语言的迫切性

语言的多样化意味着人类多元的文化和人文生态得以传承和保持。相反,一种语言的消亡,意味着人类失去了一种文化,一个信息的源头,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2000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语言报告》提供的中国部分资料包括82种语言,学术界估计,如果算上那些尚未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语言,那么中国的语言大约有120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濒危语言研究》一书的作者徐世璇指出,目前这120种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据研究统计,预计在未来的20年到50年之间,将会有20%的语言不复存在。我国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如鄂伦春语、赫哲语、土家语、彝语、仡佬语、纳西语、仙岛语等语言和方言的湮灭,都已在“旦夕之间”;塔塔尔语、畲语、基诺语、普米语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已完全失去交际功能,加速向濒绝迈进;一些地方方言,例如江浙一带的吴语,福建的闽方言都已岌岌可危。一种语言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种族群文化的丢失,也预示着人类多元文化和人文生态系统的破坏,依附于该语言的文化、艺术、传统将会消亡,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会被削弱,“多元一体”格局也将受到一定的冲击,继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中国语言濒危和衰退的现象日益严峻,不容乐观,濒危语言的拯救已是迫在眉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濒危语言地图指出,全球有199种语言处境告急,其中有18种语言被列为“极度濒危语言”,之所以被列为这个等级是因为该语言有据可查的使用者不足十人,甚至大多只有一人,由此可见,中国范围内的濒危语言种类多,分布密集,映射出中国濒危语言拯救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1.2网上语言文化博物馆的优越性

2005年两会,国务院提出制订“物联网加”的计划,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无疑是一种迅速高效有力的工具,建立网上语言文化博物馆定会对中国民间民族的濒危语言保护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构建网上濒危语言文化博物馆是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传播性广,持久性和稳定性强,灵活可控可持续充实、添加、改动的一种极为高效、有力、有压倒性优势的方法,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濒危语言的维护和传播,值得研究和深思。建立网上语言文化博物馆,保护中国民族民间语言有利于维护中国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语言学、少数民族历史学、少数民族和各地区文学和文化交际等学科的深入研究,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

1.3吴语现状分析

吴语是汉语族的一分子,它历史悠久,婉转优雅,如今,讲吴语的人群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省的大部分、上海市的全境及安徽省的南部及福建、江西的小部分地区,截止到2004年,大约有8000万人口讲的是吴语,吴语是中国第二大方言、世界第十大语种。调查研究显示,到21世纪出生的“00后”,熟练讲苏州话的不到10%,甚至有40%的“00后”听不懂苏州话。

2.研究方法

2.1调查(问卷及面访)

对研究语言使用者聚集区进行走访调查或问卷调查,了解研究语言存在发展现状及濒危境况,明确构建网上吴语文化博物馆的必要性:

a.调查研究语言的使用人数,代与代之间的传递情况,使用者对吴语的态度。

b.调查与研究语言的文献数量和质量以及政府对吴语的态度和政策(走访相关机构及查阅文献)。

2.2语料库构建

收集研究语言的俚语,当地诗词、歌曲、地名文化、历史来源,各种情景的单句、会话、叙述、独白、诵唱等语料构建吴语语料库。

a.文字语料包括:原始摄录材料的同步标音、转写、翻译、注释,有关濒危语言的概述或基本描述等。

b.声音语料包括:吴歌,昆曲,评弹,颂唱,叫卖,吴语使用者日常对话等。

2.3数据分析

问卷有效填写对象为无语母语使用者,填写人次为117,其中20岁以下的62人,比例为53%,21岁—40岁31人,比例为26.5%,41岁—60岁和60岁以上分别有12人,各占比例10.3%。在掌握吴语的方式上,绝大多数人(92.7%)是通过长辈家人的耳濡目染,极少数(2.44%)吴语学习网站及其他教学资源学习吴语。对于教下一代使用吴语的态度,大多数人(81.2%)表示“非常愿意”,少数(6.3%)表示“没必要”。认为吴语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的参与者大多数认为原因在于“吴语区外来人口较多,使用吴语不方便”(83.1%)及“普通话在全国推广的冲击”(78.2%)。大多数人(89.3%)的人认为网上吴语语言文化博物馆是一种有效及可行的方式,表示愿意进入网上语言博物馆学习吴语。

从面访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在对于吴语的概念的认识,无锡市区中老年人多表示不知道,或者定义接近却不准确;青少年听到“wuyu”的第一反应是网络用语“无语”,极个别知道其接近而不准确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吴语的情况上,老年人经常使用吴语,很少讲普通话;中年人一般只在家用吴语交流;中小学生在学校讲普通话,中学生在家讲吴语,小学生只听得懂吴语却讲不出来。收听方言电视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对方言的价值认同上是有直接联系的。从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的回答中,我们会发现,经常收听吴语节目的受访者对于传承吴语的态度是坚决而肯定的,很少收听相关吴语节目的受访者对于传承吴语的态度就不那么肯定,而不喜欢收听吴语节目的受访对于传承吴语的态度是“可以淡化吴语”,这说明使吴语走进生活,使其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保护和传承吴语的重要方法。在解决吴语传承问题的方案上,中老年人一般认为要“常说吴语,在家里要讲吴语”,相对于中老年人,中学生的回答更“与时俱进”,一名中学生提出“可以用社交软件在网上发一些方言的留言”。

2.4评估

2.4.1调查研究语言使用者对网上博物馆建造的态度、意见和看法(调查问卷及走访)。

2.4.2根据模拟构建出的文化博物馆,设计调查问卷,对群众进行随机调查,询问和收集研究语言使用者对博物馆的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构建的博物馆模型。

2.4.3根据调查和研究成果,不断修正和完善网上博物馆。

2.4.4推广该网上语言文化博物馆。

3.讨论

网上濒危语言文化博物馆可用于记录、保存、延续濒危语言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传统风俗,如文字、话语、诗歌、诵唱、歌曲、口传文化等;公开共享的网上濒危语言文化博物馆可供社会各界学者和全国各地的把不同语言使用者充实、完善、更新,濒危语言使用者可通过手机将语料文档补充到网站中,还可以上传濒危语言民间民俗文化的说唱、诵读、叫卖的视频和诗歌书法等;网上濒危语言文化博物馆还是一个全国各地的人学习、品味濒危语言的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上的博物馆学习濒危语言,学习使用语言人数的增加是保护濒危语言最好的方式;网上濒危语言博物馆,有利于语言学、少数民族历史学、少数民族和各地区文学和文化交际等学科的深入研究,能满足语言研究者的原始史料和语言材料的需要。建立网上语言文化博物馆保护中国民族民间语言有利于维护中国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熏陶的过程,要想使吴语成为一个活着的并且有强大生命力的语言,就要在生活学习中使用它。日常生活中讲吴语、用吴语创作文学作品、创作歌曲戏曲,让吴语更加广为人知,都是壮大吴语生命力的方法。互联网能够不受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以低的使用成本达到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互动交流。另外,互联网的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存储量大、使用者众多,信息交换能以视频、图片、文章等多種形式存在。在当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传承吴语无疑是一个便捷而有效的方法。网上吴语博物馆依托互联网技术,使吴语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行驶在了高速公路上。目前网上虽然吴语相关的读音与普通话对照的相关文件、吴语朗诵江南诗、吴语句法结构等,但是其分布比较杂乱,缺乏归类,不利于学习者查阅、学习。建立吴语博物馆,按照地区和形式分类,分别收录口传文化(包括叫卖声、山歌、童谣、顺口溜)、地名文化(地名来源、地名意义等)、情景对话、土语词典、吴语句法结构。在形式上分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建立吴语博物馆不仅仅是将吴语“储存入库”,更要为大众提供一个学习吴语的平台。建立吴语博物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吴语文化受到普通话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的大环境下,提供一个集中收集、整理、保存和抢救吴语文字遗产的场所,有利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更多地、形象地、生动地了解吴语,从而在新世纪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保护中国语言文字文化的多样性也具有重大意义。

结语

建立吴语博物馆不仅仅是将吴语“储存入库”,更要为大众提供一个学习吴语的平台。建立吴语博物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吴语文化受到普通话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的大环境下,提供一个集中收集、整理、保存和抢救吴语文字遗产的场所,有利于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更多地、形象地、生动地了解吴语,从而在新世纪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保护中国语言文字文化的多样性也具有重大意义。保护中华民族民间濒危语言迫在眉睫,网上语言博物馆呼应时代的号召,可行性强,效率高,稳定性强,传播广,是保护和复兴濒危语言的利器,应当被鼓励开发、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高庆华.中国濒危语言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3):73-76.

[2]罗时英.我国濒危语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海外华文教育动态,2014(3):126-128.

[3]杨璧菀.关于建设标话语言文化博物馆的设想[J].文化遗产,2014(2):132-139.

[4]徐世璇.语言中的博物馆和语言博物馆——论濒危语言典藏和语言博物馆建设[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1-6.

[5]戴维·克里斯特尔,韦清琦.伦敦语言博物馆[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08(3):85-92.

[6]班弨.濒危语言抢救的紧迫性和可行措施[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5):130-131.

[7]肖荣钦.“多元一体”格局下我国濒危语言的保护与对策[J].广西民族研究,2013(1):132-137.

[8]姜夕迎.濒危语言能否被拯救[J].科技视界,2014(5):134-134.

[9]范俊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99-106.

[10]李锦芳.中国濒危语言认定及保护研究工作规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2):107-114.

[11]瞿继勇.濒危语言保护的理论与措施[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5.

[12]邹法欣.语音语料库的设计与实现[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13]章森,刘磊,刁麓弘.大规模语音语料库及其在TTS中应用的几个问题[J].计算机学报,2010,33(4):687-696.

[14]李爱军,殷治纲,王茂林.口语对话语音语料库CADCC和其语音研究[C].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2001.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710295063)。

猜你喜欢

可行性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阅读疗法及其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探索
超声滚压处理提高30CrNiMo8钢疲劳性能可行性的研究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预见“小盒子空间”与其可行性的探讨
我国批准2005年海牙公约可行性问题的思考
基于ETC卡的“多卡合一”可行性探析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