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尔基《童年》中外祖母所讲故事的渊源

2018-08-18袁菊华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关键词:童年外祖母传统文化

袁菊华

摘 要: 俄罗斯自彼得一世改革以来,西方化的脚步不断迈进,慢慢进入资产阶级社会,但底层百姓却仍然保持着传统信仰,保存着统治阶层中已慢慢失去的传统文化,并用自己的方式不断传承下去。高尔基在《童年》中利用外祖母这样的底层人物,用讲故事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一些传统文化,使文章贴近自然真实之余,让读者感受到俄罗斯文化中积极向善的一股清流。

关键词: 《童年》 外祖母 传统文化

在高尔基《童年》第八章内容中,写到外祖母给房客们讲有关战士伊万和隐士米隆的故事。大意是戈尔将派伊万去杀死米隆,伊万允许米隆临死前向上帝祈祷。聪明的米隆利用伊万话语中的漏洞,不停地祈祷。伊万则永远等待,直到死亡。故事使用韵文体来讲,压同一个韵“ang”,语言“生动明快,节奏分明,铿锵有力,通顺流畅”。

这故事引起房客“好事儿”巨大反响,他情绪非常激动。同时给予故事最高的评价:“这实在太美”,应该“记录下来”。不仅这样说,“好事儿”还泪如泉涌,称这是“地地道道的俄罗斯”的,还说“不能人云亦云照着别人的葫芦画自己的瓢”。对于“好事儿”的反常行为,外祖母非常不以为然,并说这样的故事她知道很多,随便记录,但“好事儿”却说只要这个。周边其他房客也对“好事儿”的举止莫名其妙。认为“好事儿”奇怪,“好使性子”。外祖母对其他任何人都温和慈善,关爱照顾,唯独对“好事儿”心存芥蒂,并告诫“我”不要和他接近。为什么“好事儿”会引起大家如此反感?

一、異类与隔膜:揭示“好事儿”所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背景

首先看“好事儿”的身份职业。文中介绍:这个房客身材瘦削,背有点驼,白皙的脸上留了两撇小黑胡子,一对慈祥的眼睛从眼镜里望着人。很少说话,很不引人注目。每当请他吃饭或喝茶的时候,他总是回答:好事儿。“好事儿”这个绰号就此得来。他很穷,衬衫领子又皱又脏,长裤上到处斑斑点点,还打了很多补丁,两只光脚上穿的是一双破鞋。他的房间里堆满和塞满装着什么东西的箱子和“我”不认识的民用字母印的厚书本。到处盛着各种颜色液体的瓶子、铜块、铅块和铅条。“好事儿”则对着一张图纸摆弄这些物品。

对于这个人物,彼得伯伯称他为药剂师和巫师,外祖父则叫他魔法师、共济会员。从以上介绍来看,“好事儿”应该是一个贫穷的从事物理或化学研究的知识分子。属于官方界定的三类人之外,既不属于贵族,又不是中产阶级,当然也不是农奴一类。这类人对于统治阶层而言是危险人物,事实证明,19世纪后半期的“民粹主义”运动并没有得到百姓的支持甚至认可,他们反而会帮助政府揭发这类人物。长期以来,俄罗斯人顽固地把不符合他们传统的东西都排斥在外,或称为“异教徒”,俄罗斯的科学发展之路非常缓慢,在莫斯科公国时期各个学校的课程中几乎没有科技类的课程。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对于民众的隔膜。

从“好事儿”所使用的词典来看,民用字母是彼得一世时期彼得大帝亲自改良过的字母,用以代替传统的斯拉夫字母,然而一个世纪过去了,外祖父在教授阿廖沙认字的时候,采用的依然是斯拉夫字母,由此可见官方的改革对于底层百姓的隔膜,也可以看出百姓对于知识分子这个阶层的陌生和抵触。书中人们对“好事儿”普遍存在误解在这里也可以得到解答。

《童年》中所述发生于1870年—1877年即阿廖沙3岁到10岁期间,19世纪后半期,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科学和学术在俄国发展起来。物理和化学早在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时期就已经得到了发展,出现了一些化学家。照理,物理化学对于大家来说不陌生,然而基于以上原因,知识分子和底层百姓的天然隔膜,致使彼此之间不融合。

二、仁爱与道德:分析外祖母的故事内涵

“好事儿”为什么会对外祖母的故事如此兴奋,外祖母的故事到底存有怎样的秘密?从伊万和米龙的故事来讲,里面有传统基督教人道主义的内涵,伊万虽然被戈尔将派去执行任务,但面对米龙却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并不盲目执行杀人的命令。当米龙说出要为全人类祈祷并且需要漫长的时间的时候,伊万豪气万丈地说:等上一百年也不算长。人道主义是东正教教义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在整本《童年》当中,作者大段大段引用外祖母讲的故事就有四五个,原文引用有四个,除了伊万和米龙的故事外,还有自作聪明的书记官叶夫斯季格捏伊的故事,约纳和后母打官司的故事,圣母劝人向善的故事。从阿廖沙的记忆来讲,似乎从见外祖母第一面起,外祖母就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她常常嗅一下鼻咽后,就开始给我讲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有善良的强盗,有虔诚、圣洁的人,还讲各种各样妖魔鬼怪”。这点在书中被反复提到。“外祖母念的一些诗特别好听,譬如,有一首诗是讲圣母巡查人世上的苦难的,圣母训诫女强盗延加雷切娃不要殴打和抢劫俄罗斯人。有些诗讲神人阿历克谢的、讲战士伊万的。还有聪明的瓦希莉莎、山羊神甫和上帝的教子的童话。外婆知道的童话、故事、传说和诗多得数不清”。这些作品大多契合宗教教义——爱、仁慈、道德。

照理,19世纪上半期俄罗斯的文化有了井喷式的发展,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大师已经在俄罗斯文坛崭露头角,引起广泛关注,掀起俄罗斯文坛巨浪,这些作品中也不乏对俄罗斯反人道体制如农奴制等的揭露,但19世纪上半期的俄罗斯文化仍然主要是贵族文化。他们追随西方的发展,受过西方见识丰富的教育,吸收法语和法国文学。由此看来,这些上层文学在“好事儿”看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符合俄罗斯传统的文学作品。也就是“好事儿”所说的:不能人云亦云,照着葫芦画瓢。

三、传统与本土:探究俄罗斯东正教信仰与文化的传承

外祖母的故事中所包含的俄罗斯传统文化究竟是如何传承下来的?除了和外祖母自身有关外,前面我们讲到外祖母楚瓦什人的身份,作为俄罗斯少数民族,他们仍然保留有对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传承,他们到18世纪中期才开始信奉东正教,显然外祖母吸收了东正教中有着实质内容的部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信奉。此外,我们要追溯到18世纪的俄罗斯文化状况。

18世纪,俄罗斯从西方引进的启蒙主义文化发生显著作用,它代表着世俗主义的胜利,与以教堂为中心的莫斯科公国的文明截然不同。18世纪俄罗斯文化与莫斯科公国的过去彻底决裂,彼得大帝的激进行为在文化领域造成极大的革命性,使它跨越了經院主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阶段,从狭隘的、神权的和半中世纪的文明走向理性时代。但仅仅就上层贵族来说,俄罗斯帝国依然有东正教,在一定意义上与国家有联系并享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它并没有在俄罗斯人的生活和文化中占据中心地位,而只是孤立地相当受忽视的文化领域。至少就政府和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是如此。俄罗斯近代文化属于贵族文化,这种特色一直保留到19世纪。这种文化是受过教育的贵族精英的文化,有沙龙,懂法语。这种文化更多地关注优雅的文学风格和适当的礼仪。18世纪的文化革命如果说精英阶层中的主要文化趋势是越来越世俗化的话,那么农民阶层的文化就完全渗透了宗教、灵魂和神秘还有传统。当然农民并不完全隔绝,比如,民间传说中就包括讲述当时那些战争和其他事件的故事。那么外祖母讲的故事应该属于这一类,体现俄罗斯最传统的民间文化。也是“好事儿”口中真正属于俄罗斯的东西。

由此上溯到莫斯科公国时期,最广为传播的文学仍然是传统的通俗形式:圣徒生平、奇迹故事、壮士歌和纪念各种历史事件的民歌和故事。再追溯到封建割据时期,虽然口头的通俗的文学依旧丰富与形式多样,但没有能产生可与基辅的《壮士歌》的艺术水平相媲美的故事。继续追踪到基辅罗斯时期,基辅罗斯的世俗文学琳琅满目,最著名的有家喻户晓的《伊戈尔远征记》,是用诗体或韵文的形式写成的,叙述了1185年罗斯人对波洛伏齐人发起的一次不成功的战役。其语言宏伟,逼真地再现了战斗中的铿锵声和大草原的沙沙声。它的给人印象深刻的想象力、抒情的旋律、对自然的富有生气和拟人化的处理及蕴涵在它的叙述中的生动、力量和激情等,都是值得称道的。

我以为外祖母的故事应该是可以上溯到基辅罗斯时代的民间文学。当然斯拉夫语言在彼得一世时期有了根本性的变革,根据记载,彼得一世改革之前,俄语的使用还处于过渡阶段,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已经在文学中取代了陈旧、死板的教会斯拉夫文体。18世纪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经过18世纪的发展,俄罗斯语言学的基本问题得到解决,现代俄语的书面语开始出现,现代俄语取代了教会斯拉夫化的俄语,流畅、实际、自然,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9世纪。

可以判断,外祖母以流畅自然的现代俄语讲述符合东正教教义的民间传说故事,不为西方文化所影响,讲述真正属于俄罗斯本民族的故事,既是与时俱进的、鲜活的、实际的,又是有着劝人向善的本质所在,能够深入人心,这正是“好事儿”之所以激动的原因。不管是西化还是启蒙,抑或俄罗斯知识分子自觉向下的运动,在俄罗斯民间始终还是有一股清流。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9.

[2]高尔基.童年[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4.

猜你喜欢

童年外祖母传统文化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猎犬感冒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菊香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