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聂耳演奏小提琴》铜像的审美结构与主体情致

2018-08-16杨波

艺海 2018年7期

杨波

〔摘 要〕雕塑的空间构建蕴含着崇高的人文情怀和对城市理念的诠释。《聂耳演奏小提琴铜像》孕育于云南省玉溪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具体分析其结构形式和艺术价值,有助于我们探讨其中蕴含的雕塑造型语言。

〔关键词〕审美结构形式;主体情致;空间构成

《聂耳演奏小提琴》铜像坐落在由一湖、两线、一桥、四区组成的玉溪聂耳音乐广场的最高点,是玉溪市的文化地标性建筑。雕像高6米,聂耳山顶高出玉湖水面12米,加上基座5米,寓意着聂耳23岁的生命旅程。整个广场造型采用小提琴水平放置的二维平面化来处理,主体雕塑、广场的结构设计在中国雕塑史上的意义非同凡响。笔者试通过对该雕塑审美结构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挖掘其独特的空间文化审美内涵。

一、雕塑所蕴含的主体情致

在作品造型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形式美创作方法的多种运用,这是艺术家对作品主体情致的表达。作为大众要通过直接观照和具体情感来感受它。毋庸置疑,袁熙坤是位绝对的空间塑造者,作品从物象造型到空间布局都被他塑造得很浑厚,这样的塑造方式构成了聂耳音乐广场空间结构的精神指向。他不仅对作品的主体情致进行强有力的传达,同时也找到了形体的单纯性和完美的平衡感,提取出来的人物个性也表达出空间和物象的真实感。这种开放性的空间塑造,使人物的主体情致在空间表达中充满呼吸和流动的生命感。本文即是从深度空间的合理安排和结构秩序的有效组织上对这件作品的审美内涵及其艺术价值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从这件作品的空间复杂层次和结构塑造的角度来看,这件作品在造型处理和审美形式上所体现出来的有序、生动、自然的空间审美效果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主题空间形式分析 当我们站在雕像下面品读它的时候,它所体现出来的都是与造型和体积有关的空间组合,这种经营空间的独特审美态度体现出作品的主题倾向。主题结构形式的确定,首先在于作者的构思,作者通过对过去历史发生的事实进行思维深层次过滤,在创作过程中将其精神内涵和作品形式同时体现出来并形成作品的审美结构形式。其二是作者敏感地捕捉到聂耳持续动态中的瞬间凝固情景。由此,在一个宏观的知识背景下,作者抽离出来的主题意味通过具象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效和谐统一而暗示出来的,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主题。

在国内外每个城市中都会有标志性的雕塑在中心广场矗立。大部分主题都会取材于当地的城市景观环境和人文历史,以便凸显一座城市的精神和个性风貌。

聂耳音乐广场的聂耳铜像也一样,作为英雄主义雕塑时代的产物,也摆脱不了主题的限制,所以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创作。

(1) 《聂耳演奏小提琴》铜像强调的是一种特定时空的特定位置形象,需要参阅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不存在任意性,而且必须与整个聂耳广场空间的持续性要相切合。它不同于绘画的平面性,需要的是对多种可能性的空间预测,具备了一个完整的设计稿,人们心目中准确的英雄人物形象就可以确立。

(2) 此件作品的整体设计打破了古典主义雕塑的审美方式,以一种对国歌的超常的感悟力作为灵感来源。在忠于惯常的城市雕塑形式后,以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手法相结合的塑造手段创作了一个拉小提琴的聂耳,这种空间方式和距离感的归纳,正好体现出作者对共和国的伟大音乐家聂耳本人的深刻诠释。

(3) 悲壮色彩的提炼使作品的整体设计带回了历史,作者的创作感受情境要和英雄人物当时的战斗思想统一是多么的至关重要。作者在造型上有意处理成充满造型肌理和斑驳色彩的雕塑效果,一种悲壮、激奋的抗战心情奇迹般涌上心头,高大的人物和周围环境的相处显得那么的和谐。在满足了城市雕塑设计规律的所有条款同时,也准确表达了对人民音乐家深刻的怀念之情。这一主题的原创优雅地体现了聂耳内心的昂扬斗志和浪漫性格。

第二是人物形象构思塑造 这件作品的表达看起来虽然是偏向传统,但创作者在人物形象的设计和构思上更为直接和大胆,他总结了传统城市雕塑在力量上和处理上的局限性,所以通过在塑造肌理和细节动态上做了一种更具浪漫性和具象性的精雕细刻,使得作品在形象上暗示了一种彻底的重新定位。可以和老一辈雕塑家的城市雕塑做一个比较,其实形象表达很不一样。内部结构的凝聚力存在明显的完整独立性,团块的处理和链接在排列上已经有了抽象的分配,形象也更让人信服。这是作者精准把握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去追求直接感知而设计出来的形象,从而在意义上略胜一筹,无疑作品在大众的审美趣味中已经建立起强大的影响力。

二、主体雕塑的空间动态设计

从雕塑的造型来看,艺术家提炼出一个行走拉琴的动作,充分体现了聂耳的创作激情,并以此为线索来构造和展开整个情节。我们所看到的聂耳形象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完整着衣人体,强调比例,强调和谐、优美的动态。

《聂耳演奏小提琴》铜像的创作者袁熙坤先生很善于运用写实手法创造性地刻画人物在微妙运动中的动态。这聂耳演奏小提琴的动态设计,不仅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观念上和思想上抹不去的时代记忆。聂耳张开的双臂正在激情演奏,使人产生一种对国家命运浮沉的联想。作者在人物处理上,运用了虚与实的技巧,成功表现了在衣服遮盖下的肌肉紧张与松弛的动态变化。拉琴的动作非常协调,重心落在左脚,右脚与之呼应,向后蹬出演奏之势,正好体现出空间感与视觉的一致性。作品形式的可感和可控使得整个造型在对立中求得了更为真实的均衡。紧贴地面的左腿如同一个轴心,使身体保持稳定。作者在寻找一种更均衡自然的体态和令人满意的塑造比例。这种连贯、夸张、整体的力量实质是上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的,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整个雕像给人的印象是:悲壮、激昂、和諧。

从作品比例上来看,人物的头与身体的比例应为1:7,这也恰恰能体现出西方第一个真正的美学观点。但是艺术家通过对广场地形的空间布置考虑,他把人物的上部比例夸大,头身比例设计成1∶8。如此设计,是基于大型雕塑设计的理念来考虑的,这样看上去比例比较协调,符合仰视的角度,而且也符合广场雕塑的特征,毕竟它是高出水平面23米。必须考虑透视,以均衡自然的体态和严格的比例表现出来的才是最美的。

在构思作品的过程中,作者翻阅了聂耳生活年代的历史背景、家庭身世、事业成就、性格特征,反复推敲琢磨,联想到如今玉溪聂耳公园就是依照小提琴的形状建造而成。在设计中,他反复修改设计方案,收集到了聂耳近百张照片,他还反复琢磨小提琴D弦、B弦演奏时的角度,摸索规律。

《聂耳演奏小提琴》铜像空间构成的审美意义实际上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作品本身所占有的空间、所呈现的物理状态,称之为雕塑的“内延空间”。创作者在内延空间里对英雄人物进行了宏观地再创造,表达出强烈的美学情致。第二个层次就是艺术家以雕像为主体,将周围广场设计为小提琴造型(且不仅限于此),这是艺术家主动建立的一个外延空间。雕塑实体所置于的空间称之为雕塑的“外延空间”,作为雕塑主体的补充,能烘托主体,增强情感表达,强化其意义。《聂耳演奏小提琴》铜像所在的外延空间,由于艺术家的精心设计,此时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而是承载了人民群众对英雄的缅怀、对伟大音乐家才华的敬仰。这时,外延空间与内延空间的意向完全达到同步。

三、主体雕塑与广场的时空碰撞

作品的空间位置正好处于聂耳音乐广场最高点且最突出的焦点位置。整件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大小体量上,而且在材料运用的属性上都体现出它是一件极具魅力、耐人寻味的优秀城雕作品。作为城市景观极大地提升了聂耳音乐广场的文化审美品位,也使这座城市吸引了更多的关注。

国歌作曲家聂耳的故乡云南玉溪,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聂耳文化广场”倚城临湖,雕塑所制造出的高低错落的空间深度和厚度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三维形式的完整再现。整个空间获得的新的视觉感受和环境相得益彰。在这样的城市中以当地英雄文化人物为主题而设计的雕塑作品,不管是从空间的纵深感、还是在空间物象的组合、排列、重叠等形体空间的自由发挥方面,都使得广场的空间形式和内涵更具可读性和视觉审美享受。

(责任编辑:翁婷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