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衡的中国科学界

2018-08-15方玄昌冯亦斐

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13期
关键词:科学界坎贝尔专刊

方玄昌 冯亦斐

今年3月,在全球科学界极具影响力的科学杂志——英国《自然》推出了《中国之声》专刊。以专刊的形式和篇幅介绍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状况,这在《自然》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之声》中的8篇文章,作者全部为华裔,分别是在美国、英国和中国知名的科研机构任职的高级研究人员。《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说,选择他们的标准,是“他们既了解西方的科学人文环境,同时也熟悉中国的科学环境。”

这组文章言辞恳切地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主要聚焦于三点:科研基金问题、人才问题和文化教育问题。

首篇文章《建立中国的科研机构——文化的反思》,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科研领域产生的桎梏作用进行了思考。作者为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兼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

在另一篇文章《21世纪中国的机遇和挑战》中,杨向中,美国康州大学再生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对中国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足、吸引人才回国和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政策缺陷表示担忧。

吴瑞,美国康乃尔大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系的教授。在他的题为《提高中国科学研究的产出率面临挑战》的文章中,对中国科学家人数众多,但发表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很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中国“如何建立国家经费管理和国际同行评审体系”给出了建议。

其他5篇文章的观点还包括:中国的年轻科学家应重新找回“丰富的想象力和勇气”;中国应重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对发展带来的影响,等等。

这组颇具分量的报道,在中国的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专刊中,世界权威专家对中国科技成果予以很高的评价,称中国的科学家思维活跃,在某些研究领域中成绩斐然。中国无疑将成为科技强国。”国内众多媒体如此报道。

而《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博士,在《中国之声》的开篇致辞中这样表明了他们出这本专刊的动机:一方面因为“中国正在快速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以及整个世界的一个主要经济力量”,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趋势(指中国的发展状况)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即“中国尚未充分发挥其科学潜力”,“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增刊来帮助改变国际科学研究领域这一很不正常的现象”。

坎贝尔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对“很不正常的现象”这一用词给出注释:“第一、中国已经展示了它在许多经济挑战中来发展其科学基础的决心和努力;第二、事实上,尽管有这样的决心和努力,中国在许多科学领域里并没有更广泛地被认为处于领先行列。”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中国在世界科学舞台上没有很高的显示度,而且也使其失去了充分利用世界其他国家的科学和技术成果的机会。”坎贝尔说。

当然,中国的科技研究目前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发展阶段,这是无疑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中国科技方面的进步,他们也不可能会专门来出这个《中国之声》。”

无论如何,了解中国科技界的现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摆上桌面来讨论,并让它成为推动中国科技改变现状向前发展的压力和动力,这是中国的大多数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国际同行的共识,同时也是中国《新闻周刊》采写这组文章的本意。

猜你喜欢

科学界坎贝尔专刊
巾帼担当
完美主义者
《考试与评价》英语高一专刊2020年第1—6期出版计划
《考试与评价》英语八年级专刊2020年第1—6期编辑计划
《考试与评价》英语七年级专刊2020年第1—6期出版计划
完美主义者
坎贝尔 从草根球星到房产大亨
霍金,科学界的传奇
艾滋病疫苗大规模试验将在南非进行
爱因斯坦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