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大城市上海,空中怎么救?

2018-08-14黄祺

新民周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停机坪急救车瑞金医院

黄祺

十年来,除了东海大桥交通事故之外,上海世博会、F1上海站赛事、高层居民楼火灾等重要活动和重大事故中,上海的空中医疗急救都曾处于待命状态,成为最重要的医疗救援保障之一。记得这些年电影银幕上那些经典的上海城市景观吗?

电影《她》里,男主人公穿行在陆家嘴的高楼之间,高楼窗户中透出冷峻的光,代表着后现代的世界。

《碟中谍3》里,汤姆·克鲁斯从东方明珠旁一幢大厦楼顶飞身跃向另一幢高楼。

《变形金刚2》中擎天柱和堕落金刚的追逐,也追到了上海的高架路上。

上海,林立的高楼是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形象,但你是否想过,在上海这样有着两千多万常住人口、六千多平方公里面积的超大城市,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拥堵的交通和高楼密集的城市格局,会给医疗急救带来难度。

上海,是国内最早开展空中医疗急救的城市,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未来,空中医疗急救将与地面急救一起,让城市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安全。

东海大桥救援,第一次大规模城市空中急救

2014年的11月2日,一辆大客车在洋山深水港外道路东海大道、能源路口发生侧翻,事故造成6人死亡,43人受伤,其中16人重伤,其余为轻微伤。

当救援人员接警赶到现场时,看到的是一幅惨烈的事故场面——部分伤者已疏散到事故大巴车的外围,但仍有部分伤者被困在大巴车内。在救援人员营救车内乘客、安顿已经在车外的伤员的同时,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发出指令,警务航空队紧急调派3架警用直升机,飞赴事故现场。

出动直升机,是救援部门对事故情况和周边医疗情况综合评价以后做出的决定——事故伤员多、重伤病人多;而周边医疗资源可能无法集中处理这么多重伤者;事故地点距离医疗资源丰富的上海市区有1个多小时车程。在如此特殊的情况下,直升机救援成了必须、也是最好的选择。

事故发生大约1小时后,11时许,EC-155警用直升机首先飞抵事故现场上空,并直接降落在事故现场的公路上,将1名颈椎、腰椎受伤的男性伤员用担架抬上直升机。

11时20分,直升机起飞赶往华山医院。

11时43分,直升机降落在华山医院楼顶停机坪。救援人员将伤员抬下直升机后,直升机起飞再次赶赴事故现场,将1名头部、颈椎和肋骨受伤的女性伤员转运至瑞金医院。

随后陆续赶到的两架EC-135直升机,各转送了1名伤员分别飞赴华山医院和瑞金医院楼顶停机坪。

这是上海市拥有直升机医疗急救能力以来,最大规模的事故救援行动,共出动了3架警用直升机,飞行5个架次,降落在高速公路上救援4人,这样的空中营救,在国内也尚属于首次。

直升机转送伤员,只需要20多分钟,与救护车将近2个小时的时间,空中急救为伤员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东海大桥交通事故中直升机救援的成功运用,得益于从2009年开始建设的上海空中医疗急救联动机制。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部部长解炯向《新民周刊》记者介绍,东海大桥救援之前,上海已经为大型事故的空中救援筹备了多年。“2009年上海世博会之前,上海有了自己的航空救援能力。我们的航空医疗救援,是由上海市公安局警务航空大队、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合作搭建的,直升机由警航大队提供,我们急救中心提供医疗急救人员。”

警航队医疗直升机由政府采购,直升机上配备了专用机载医疗急救设备。从2009年至今的十年中,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每天都有一名专职急救医生在上海市公安局警航队值班,每天值班9小时,以应对空中医疗急救任务。

上海的空中医疗急救响应机制,在国内城市中相对比较成熟。解炯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指挥平台,与公安局“110”联动中心相连,如果得到需要派出直升机救援的信息,120调度中心会立即将信息转到公安系统,由公安系统统一安排空中医疗急救的联动。“警航队通过公安系统申请飞行许可,可以保证直升机在最短的时间内起飞。

十年来,除了东海大桥交通事故之外,上海世博会、F1上海站赛事、高层居民楼火灾等重要活动和重大事故中,上海的空中医疗急救都曾处于待命状态,成为最重要的医疗救援保障之一。

医院,随空中急救“升级”

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医疗救护将作为通用航空重要业务来发展;《通用航空“十三五”发展规划》也强调,要发展航空医疗救护。空中救援已列入上海市三年行动计划,以“亚洲医学中心“为目标的上海,航空医疗救援体系的建设也正在加速。

有了直升机、有了调度系统,空中医疗急救还需要最后一环——地面医疗机构的“助攻”。传统的医疗机构,对如何衔接空中医疗急救没有经验,现在,上海瑞金医院等大型三甲医院,已经在衔接空中医疗急救上,不断积累经验。

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介绍,东海大桥交通事故中,2名伤员通过直升机送到瑞金医院楼顶停机坪。“早已在一旁待命的医护人员首先对伤员进行了现场评估和急救处理,然后将病人送进绿色通道,直达急诊抢救室。”两名伤员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后来均无生命危险,逐渐康复。

在空中医疗急救的建设上,瑞金医院可谓观念超前。瑞金医院是国内最早拥有楼顶直升机停机坪的医院之一,早在2006年,新门诊大楼24层顶层停机坪就已经建设完成,上海世博会前的2010年初,瑞金医院停机坪空中航线通行证得到批复。

2010年3月,一架“直9型”直升机降落在瑞金医院楼顶停機坪,代表着上海世博会急救空中航道正式贯通,世博园区与瑞金医院之间的“特殊航线”,成为2010年世博会最特殊的医疗保障。

上海已有瑞金医院、华山医院等拥有直升机停机坪。不过,停机坪还仅仅是空中医疗急救的第一步,医疗急救人员的现场处置能力、直升机上的管理、直升机与地面的衔接,是难度更大的工作。

瑞金医院是上海首家航空医疗救援中心基地医院,空中医疗救援中,地面医院究竟应该怎样做?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瑞金医院承担了上海市三年行动计划示范项目——“上海航空医疗救援中心基地医院建设与应用”,目标就是建立并完善上海市航空医疗救援指挥和管理系统,建立航空医疗救援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和流程。

除了东海大桥交通事故,瑞金医院2010年至今已经成功开展十多例直升机运送危重病员的救治,是上海完成航空救援任务最多的医疗机构。陈尔真介绍,瑞金医院已组建了一支30人的空中应急救援队,平时他们忙碌于外科、急诊、烧伤、重症医学、心外监护等科室,一旦有空中救援任务就会被召集起来。医院已经能做到将病人从医院停机坪送到病房仅需16秒,转运时间的缩短背后是流程的规范与优化。

过去,空中救援专业医疗人员的培训在我国还是空白。2016年5月,瑞金医院联合上海市应急办、急救中心、公安局警航队等单位,每隔1-2个月开展空中应急救援队实飞实战演练,让急救医生们第一次有了空中急救的真实经验。

总体而言,目前中国的空中医疗急救才刚刚起步,无论是经验、体系还是空域限制上,都还有很多障碍有待突破,需要更多地学习和借鉴海外经验。

2017年,瑞金医院派出9名一线医护人员赴捷克学习空中医疗急救,这个受到捷信公司资助的公益项目,为医生们提供了为期一个月的系统化培训。前不久,瑞金医院又一批学员赴捷克学习空中医疗急救管理经验。

陈尔真副院长认为,对于上海来说,开展空中医疗有两方面的需求。首先,上海这样医疗资源丰富的城市,已经是周边城市居民就医的目的地,未来还会更大地发挥对长三角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多的病人希望到上海接受治疗,那么,空中医疗转运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其次,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必须要建立空中医疗急救,以应对大型伤亡事故。

“瑞金医院承担着构建可复制航空救援医疗体系的任务,以便上海的空中救援经验推广至全国。”陈尔真副院长说。这也是瑞金医院不断派出人员到海外学习,吸纳各国经验的目的。

超大城市空中急救的困境

发达国家空中急救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在捷克,空中医疗急救由政府埋单,承担空中医疗急救的机构,大部分是企业,小部分属于军队和警察系统,政府向企业购买空中医疗急救服务。捷克的空中急救直升机属于十个急救中心,随机的急救员也由各个中心管理和调度。运行三十年来,捷克空中医疗急救的高效,让国际同行非常赞赏。

而在美国,情况大不一样。陈尔真副院长介绍,美国几家享誉世界的医疗机构,自己就拥有停机库和停机坪,医疗直升机的飞行和维护由企业负责,医院则提供专门的空中急救人员。美国这些医院的空中医疗转运和急救开展得非常普遍和频繁。

上海医疗急救中心调度指挥中心。

哪一种模式更适合中国?陈尔真院长认为,上海更应该考虑自身的特点,借鉴各国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部部长解炯认为,上海医疗资源比较丰富,地面医疗急救资源的分布也比较密集,目前看来,地面医疗急救可以承担大部分常规的医疗急救任务。因此,空中医疗急救,应该被看作城市医疗急救的重要补充和保障。比如说,在郊区急救任务中;在一些特殊的大型事故、急救车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时;在交通瘫痪、急救车无法通行时,空中医疗急救就成了唯一的生命线。

2014年东海大桥交通事故救援。

解炯认为,上海市中心区域高楼林立,不像很多西方国家有比较多的直升机降落空间,未来市中心的日常急救,主要还是靠地面急救车。

大城市空中急救的困难,即便在已经有30年空中医疗急救经验的捷克首都布拉格,也仍然存在。布拉格紧急医疗服务部首席执行官Petr Kolouch博士说,捷克很多医院的楼顶上没有停机坪,所以直升机需要在医院旁边着陆,病人先要从直升机转到救护车,再由救护车把患者送到医院。“如果我们可以改善这一点,一定可以更快地把病人送到手术室。”

上海的地面医疗急救,在国内城市中以高效和规范赢得了同行的尊重。上海是全国城市中急救车配置最多的城市,有近800辆急救车,全市共有157个急救分站,平均每2个街道或乡镇就有一个分站,平均每4万居民就有1辆急救车服务。上海共有将近3000名医疗急救专职人员,每年出车70多万次,提供救护将近70万人次。

解炯告诉《新民周刊》,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每天接到求助电话8000~10000个左右,从居民打进120电话到急救医生到达患者身边,平均的时间是12分钟。“我们接到电话到急救车出动一般只需要3分钟,剩下的时间主要取决于交通等状况。”

今年3月播出的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记录的就是上海医疗急救中心急救人员每天的日常工作,通过这部纪实片,大家第一次看到了国内医疗急救的真实现状。纪实片真实地反映了城市急救中常见的一些困惑:居民没有必要却反复拨打120急救电话带来的占用急救车现象,家属执意要求将患者跨区送到路程很远的医院的情况……这些浪费医疗急救资源的现象,并不是仅仅靠增加急救车和急救人员能够改变的,还需要提升居民整体的素质。

当然,这些年为了应对急救资源紧张的现状,上海市已经推出了不少创新的举措。今年4月19日起,从医院回家的病人如果需要救护车,有了专门的呼叫号码962120,有需求的居民可以提前一天预约救护车。将院前急救和非急救的出院转运服务分开,就是为了把更多的急救资源投入到真正“急”的患者身上。

上海空中医疗急救的开展,必须考虑特殊的城市格局和经济发展水平——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谁付钱,是个问题

在任何国家,空中医疗急救的成本都非常昂贵。

捷克政府每年为空中医疗急救提供2.5亿元特殊预算。

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也做过简单的统计:在上海,直升机每小时飞行直接成本就超过1万元。显然,如果不解决谁付费的问题,空中医疗急救就不可能得到普及。

目前,像东海大桥交通事故这样的重大事故的空中急救费用,由政府全部埋单,而由個人提出申请的空中转院业务,费用则还是由个人承担。近几年,已经尝试提供直升机转院服务的几家国内企业,也开始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定制的保险产品,以满足部分人对空中医疗服务的需求。

“空域限制和支付方式不成熟,是目前限制中国空中医疗急救服务的主要因素,我相信,如果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国内的空中医疗急救会快速发展起来。”陈尔真副院长说。

猜你喜欢

停机坪急救车瑞金医院
瑞金医院多学科合作救助跌倒老人
街心花园的雕像
巧建“停机坪”,助力心成长
夜色中的停机坪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蕾教授简介
急救车畅行不再难
给急救车“让道”,为生命“保驾护航”
一次性PVC腕带在急救车封存管理中的应用
一次性锁在急救车管理中的应用
上海首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