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绿水廊道为理念的流域治理探索
——以南苕溪为例

2018-08-13郑国诞王晓欣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8年7期
关键词:亲水临安绿道

周 维,郑国诞,王晓欣

(1.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2.临安区水利水电局,浙江 杭州 311300)

河流治理是水利工作的永久主题,水兴则邦定。浙江省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河流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众多需求,承泄洪水、灌溉、供水等。如今浙江城市发展已有一定基础,回头看看治水历程,以往治理偏重于考虑防洪安全,忽略了调节生态环境的重大功能,河流“渠化”严重,河岸硬化过度[1]。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渴望记忆中的美丽河流,希望水利人在治水时既能实现防洪安全,更能找回美丽河流的印记。近十年来,河流治理越来越尊重自然[2-7],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推进绿色发展,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构建生态廊道等。“十三五”浙江省开展新一轮的中小河流治理,深入“五水共治”“两美”浙江建设,以河流为主轴,重点突出“系统治理”理念,落脚在“美丽”和“安全”上。要使治理符合当前人民群众的最根本需求,不盲目跟风,必须以问题为导向[8],打破项目区限制,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积极地转变治理思路,探索“绿色治理”新模式。本文选择杭州市南苕溪这一典型的流域,从方案的思路产生开始具体阐述以绿水廊道为理念的流域治理策略。

1 流域印象

自古治水与治国相伴,水文化与地方文化相互交织,治水首先应发掘流域特色,提炼流域印象关键词。

1.1 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养生胜地

南苕溪位于杭州市临安区东部,发源于东天目山的水竹坞,海拔1271.4m,全长63km,流域面积720km2,平均比降12.3‰。流域区域中心东距杭州市46km、上海市258km,西距黄山市128km,杭徽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捷,在长三角中区位优势显著。同时又南接千岛湖,西达天目山、黄山,北临莫干山,东临杭州西湖及西溪湿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风景旅游网络中。

临安区是“浙江省十大养生福地”和国家森林城市,是令人仰慕而向往的养生胜地。南苕溪主流源头又称太湖源,因太湖源头及秀美山色,号称“小九寨沟”,是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又是全省民宿文化发源地之一,民富水美。南苕溪主流穿临安区府,后入青山湖,群山环抱,湖面开阔,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夏蜡梅,也有水下森林,同样闻名遐迩。

1.2 钱王故里河陌上苕花溪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南苕溪流域的水文化依托于优美的景观环境和丰富的历史底蕴,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天目山的佛、儒、道文化;因彭祖八百岁的传说而闻名的养生文化;吴越国文化的传承发展;民宿文化的发源及蓬勃都与山青水秀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临安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吴越王钱镠的出生和归葬地,他曾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至今留下“钱王射水”的传说,两浙百姓都称其为海龙王。南苕溪“水逶迤而清深,山连属而秀拔”,旧时因“溪岸多苕花”而得名。苕花即芦苇花,苕花滩地是南苕溪重要的特色风貌,也是南苕溪河道的核心形象之一。钱王故里河、陌上苕花溪是对南苕溪的最形象概况。

1.3 地形多变气象条件复杂

流域西北山岭起伏连绵,向东南渐趋低缓,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相向排列,交错分布;又三面环山,向杭州湾开口,形成一个东南向的马蹄形屏障。如图1所示。上游为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河谷狭窄,河床砾石横卧,洪水源短流急;中游为低丘缓坡地形,河流落差较上游稍缓,因上游水库供水的原因,枯水期流量小常有脱水现象;下游进入平原,城市增多,水缓质减。

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又因上游山峦重叠,夏炎多雨,冬冷少雨,春秋多雷暴雨,浙江省的两个暴雨中心就在流域上游山区。多年平均气温15.2℃;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18.1mm;年平均降雨量1561mm;平均风速1.3m/s,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偏东风。

1.4 发展形态多样

流域包括5街2镇,2016年流域内人口约24万人,耕地面积4386.67hm2,生产总值约380亿元,占临安全区面积比重约20%,人口比重约40%,经济比重约75%,是临安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域内发展形态多样,有旅游支柱区,如天目山、太湖源、青山湖区域等;有以竹、山核桃、高山茶叶为特色的农产业区,以雷竹为代表的竹产业是农产业的支柱之一;有水源保护区,如里畈水库以上;有以电缆、电子、纺织、医药为特色的工业区;有中国首个以智能装备产业为特色的创客天堂“云制造小镇”,将成为长三角制造创意基地、浙江智能装备产业高地。

图1 流域水系及地形

2 治理背景条件

南苕溪流域历史上水灾较为严重,干流里畈水库大坝以下经历了几次治理,绝大多数河段建有硬质的堤防护岸,临安城区两岸设防标准为50a一遇。现如今,站在“绿色治理”的角度来看,治理对天然水系的改造痕迹较为明显,堤防、堰坝工程建设未考虑生态环境因素;无序的河道取水、高滩种植等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环境胁迫日益增加,枯水期河道流量明显不足、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习惯于单点治理,并没有系统统筹规划。按照生态水利的思路,水利治理工作应与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等紧密结合。可以看到,南苕溪拥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此为地利。临安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为人和,临安区政府非常重视环境提升,致力于开创山川秀美、城靓村美、生活和美的“三美”临安;临安水利局认为,南苕溪流域山青水秀,生态秉赋良好,是展示“三美”临安形象的主阵地,可为美丽临安建设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从2014年起,临安在建设中不断探索“绿色治理”策略,围绕杭徽高速,开展沿线环境大美化、农家乐经营大规范、天目山景区大提升、标志性景观大建设等专项行动,建设“千里画卷”,这些行动的社会及经济收益在日益显现,此为天时。

图2 绿水廊道定位

天时地利人和俱全,适时开展对南苕溪的生态化治理,重点是里畈水库以下南苕溪15km干流,建设生态廊道,填补流域短板,延伸西湖的影响力,提升临安城市品味和价值,这就是建设绿水廊道的思路来源。如图2所示。

3 南苕溪绿水廊道建设方案

3.1 方案命名

苕溪河名的由来非常美丽,每当秋日,溪流两岸苕花飞絮,如雪花飘落满溪,故溪流得名为苕溪。本文所提的绿水廊道建设方案通过各种生态化措施,旨在恢复苕花溪流美景,打造以苕花为主题的生态绿水长廊,将方案命名为“三十里苕花溪”。

3.2 方案策略

(1)对南苕溪里畈水库以下15km河段两岸的防洪堤进行生态化改造。岸坡进行适当的软化、覆绿;平整堤顶,种植绿化条带,建造绿道,增设防护栏,形成与堤防结合的步道;增加堤脚部位的亲水台阶,枯水期可做亲水步道;护脚与滩地结合,适当种植苕花等当地亲水植物。初步构想防洪堤坡脚内设置10m宽的管理带,共占地30万m2。如图3所示。

图3 三十里苕花溪构想

(2)建设小而精的滨水休憩空间。每隔1.5km建设一个亲水的休憩空间,安排亲水平台、生态公厕、简易娱乐设备、休息座椅等公共设施,使得步行约1h即有可供观景娱乐休息的滨水空间。初步构想每个亲水空间约200m2,共2000m2。

(3)对现有堰坝进行生态化改造。在满足两岸生活生产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堰坝数量、适当降低堰坝高度;在保证堰坝稳定安全的基础上,软化现有堰坝坡面;在实现功能的基础上,改造为不同形式的堰坝,如拱形、阶梯形、多样的坡面等。

(4)修复现有的河滩地。修复现有的河滩地,因地适宜的种植亲水植物(如苕花),枯水期可供人们游玩和近距离欣赏苕花溪水美景。

3.3 方案特色

(1)苕溪乡情:通过综合治理,沿线竹林、苕花、滩地得到保护提升,将乡村旅游发展与水环境治理、水文化景观建设相结合,实现“景村一体”,溪流与“富丽山村”和谐共处、品质共享。其中,河道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营造形式多样的河埠码头、亲水平台等滨水设施;河道治理与乡村旅游、民宿产业相结合,为南苕溪的嬉水、乐水、观水等水上活动的展开营造基础。如图4所示。

图4 河埠及亲水设施实景设计

(2)苕花绿道与苕花溪亭:堤防生态化改造结合绿道等配套设施,突出“江南养生殿、灵秀南苕溪”的城市特点,打造运动健康并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绿道,营造苕花溪亭。其中一期工程的绿道驿站,借鉴古代官道/驿道的三里一亭的做法,以溪亭作为绿道驿站,结合临安与南苕溪特有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江两岸漫步时可停留休憩,可观水戏水。其中苕花绿道结合生态化改造堤防的堤顶进行建设,上接里畈水库库区道路至太湖源景区,下接青山湖环湖绿道。苕花溪亭作为绿道驿站,选择人口聚集区旁建设,分析溪流可能性及需求必要性,因地制宜打造“苕花十景”,做到不盲目复制。如图5所示。

图5 绿道及溪亭实景设计

(3)苕花水韵:生态化改造河段内的堰坝及堤防,修复滩地,将水工建筑与景观相融合,力求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鱼畅”。其中特别需要分析已建堰坝的需求及其高度要求,如无必要削减高坝,设置鱼道,根据河道地形及生态流量,估算堰坝数量,新建必要的堰坝,减少脱水段。如图6所示。

图6 溪滩修复及生态化堰坝改造设计

4 结语

“三十里苕花溪”建设工程主要有:堤防和堰坝的生态化改造、滩地保护修复和休憩空间的营造,初步预计投资约1.2亿元(不计征地和景观投资),建设用地约0.2hm2,管理用地约30hm2,对山区河道来说,占地适中,可操作性强。该方案以南苕溪流域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挖掘地方特色及文化内涵,紧扣十九大生态文明改革要义,将流域建设为发挥山区河流的生态野趣特色的生态绿色廊道,填补青山湖至太湖源的一线水景观廊道功能空白,完善西湖-西溪湿地-青山湖-南苕溪-太湖源的一线水景观廊道。该方案定位精准、契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为生态禀赋良好的中小河流治理提供了思路和借鉴的策略。

猜你喜欢

亲水临安绿道
水世界儿童亲水行为体验玩具设计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亲水作用色谱法测定食品中5种糖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银川亲水体育中心场馆开发与利用研究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亲水改性高岭土/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