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世界“毒”门绝技大咖秀

2018-08-12王琪峰

环境与生活 2018年2期
关键词:鸭嘴兽剧毒毒液

王琪峰

前阵子澳洲有不少汪星人迷上了“嗑药”,它们迷上了舔甘蔗蟾蜍。这种蟾蜍分泌的毒素会使狗狗产生强烈的迷幻感,它们会不停地旋转、跳跃,飘飘欲仙。除了蟾蜍,自然界有许多身带剧毒可怕而致命的动物。这些动物看上去体型小小,毫不起眼,毒性却着实惊人,堪称自然界的“绝命毒师”。

吸蟾蜍成瘾 汪星人被扭送戒毒

澳大利亚人苏珊家的“汪星人”(狗狗)一个月内有3次被扭送宠物戒毒中心。起初爱犬一系列异常的举动并未引起她的注意,“琪琪(狗狗名)经常瘫在草地上四脚朝灭,眼睛眯成一条线,看起来好像很开心。”过几天又出现类似情况,为此苏珊特地在院子里装了监控,才发现她家狗狗竟然在“嗑药”——舔蟾蜍。

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索诺兰沙漠蟾蜍,由于善于捕食偷吃甘蔗的甲虫而被引进到澳洲和加勒比海等地,被称为“甘蔗蟾蜍”。它灰头土脑的丑模样并不那么“萌”,却让澳洲很多狗狗迷恋上了。狗狗们深陷于“舔蟾蜍”不得自拔,逼得主人不得不将其送进宠物医院,请专业医生帮它们戒断毒瘾。

原来,这种大型蟾蜍的耳后和脊背长着发达的毒腺,受到侵犯时会分泌出毒性猛烈的黏液,给倒霉的敌人留下记忆深刻的教训,堪称“绝命毒蟾”。其乳白色毒液的成分相当复杂,最重要的两种分别是“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和“蟾毒色胺”。这两种毒素能轻易通过血脑屏障(在血管和大脑之间有一种“屏障”,选择性地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大脑)侵入大脑,只需几毫克便会使吸食者产生强烈的迷幻感。其中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的迷幻强度,更是比人工合成的二甲基色胺足足强10倍!

曾有志愿者尝试过索诺兰沙漠蟾蜍的毒液之后,这样回忆道:“四周的色彩变得无比明亮艳丽,不计其数的荒诞念头瞬间一一涌现。难以形容的诡异幻觉接连出现,整个世界都在狂乱地缩小或变大,扭曲成不可思议的形态。无法抑制的兴奋,让我忍不住尖声大笑。”

舔过这可怕毒物的“汪星人”会眼神涣散地翻着白眼,不停地旋转、跳跃,飘飘欲仙。它们会出奇兴奋地追逐幻觉中的蝴蝶或昆虫。“舔蟾蜍”跟吸毒一样,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牙龈红肿、口水直流、全身痉挛等等各种症状一个都不少,严重的甚至可直接致死。几乎每年雨季,“甘蔗蟾蜍”都会大量出没,大量宠物狗就这样被蟾蜍夺去生命。

其实,早在现代科技揭示其本质之前,印第安人已经使用这种蟾蜍的毒液达数千年之久。凭借索诺兰沙漠蟾蜍毒液的独特效力,古代玛雅和阿兹特克祭司能在宗教仪式上完成令人惊愕的奇异表演。印第安人还在石雕和壁画上神化了蟾蜍的形象,电脑游戏《祖玛》中吐珠子的大蟾蜍就是因此得来的。

除了索诺兰沙漠蟾蜍,动物世界还有不少不按常理出牌的“毒门高手”,让我们来盘点一番。

“垃圾鸟”:靠吃炼就五毒身

美国科学家1992年在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一种名为“黑头林鵙鹟”的小鸟,头、翅和尾为黑色,其他部分为橙色,颜色艳丽。研究人员在做标本的时候,发现皮肤碰到它的羽毛之后,会有灼烧般的刺痛感。后来发现,原来是这种鸟的皮肤和羽毛有毒。由于有毒不能吃,当地土著称这种小鸟为“垃圾鸟”。

黑头林鵙鹟的皮肤和羽毛含有蟾毒素族(即箭毒蛙体内的那种毒素)的神经毒性生物碱,中毒者常出现剧烈呕吐、心律失常,严重的数小时就死亡。

科学家发现,黑头林鵙鹟并不会直接产生这种有毒物质,而是通过捕食姬萤科属甲虫来获得毒素。这种毒素甚至被涂在鸟蛋和从未吃过甲虫的雏鸟身上,捕食者碰到也要避让三分。与黑头林鵙鹟同属的种类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毒素。

这种靠吃东西获得“护体神功”的技能并非黑头林鵙鹟独有。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的蓝顶鹛鸫,毒素就来自于它所吃的毒虫。分布于非洲的距翅雁因取食有毒昆虫,而富含斑蝥素,人或灭敌食其肉就会中毒而死。每到冬季迁徙的季节,吃了毒芹(生长在沼泽、湿地或要水中的野芹菜花)种子的欧洲鹌鹑也会变得有毒,土耳其历史上就记载了不少人吃鹌鹑中毒而死的案例。

帚尾仓鼠:啃毒木变毒液

鬃鼠又叫帚尾仓鼠,属于啮齿目仓鼠科,毛软而厚,尾巴蓬松,耳小,腿短,夜间活动,擅攀缘,生活在岩石间或树根下的地洞中,从头到尾长有很长的鬃毛。它吃树叶和树枝,进食时坐在地上,像松鼠那样用两只前爪抱着食物,样子很可爱。

鬃鼠会啃食箭毒木(又称“见血封喉树”)的树皮,这种树从名字就可以知道,含有剧毒,通常猎人会用它来制作毒箭捕杀动物。鬃鼠啃完箭毒木的树皮之后,会把含有毒素的唾液像抹果酱一样涂抹到鬃毛两旁的白色短毛带。这些白色短毛的结构就像蜡烛的灯芯一样,可以很容易就浸满毒素。当鬃鼠受惊时会竖立鬃毛,亮出白色短毛,嘴里同时发出嘶嘶声,就像在警告敌人:别惹我,我有毒!

蜂猴:一毒多用

一般来说,越是高等的动物越少具有毒素,因为与尖牙利齿或巨掌长角之类的武器相比,用毒最大的缺点就是速度较慢,而且很容易两败俱伤。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栖息在东南亚的蜂猴昼伏夜出,性情孤僻,膽怯怕人。它们是世界上唯一有毒的灵长类动物,毒液储存在腋下,如遇到强敌袭击,它们会用手磨蹭腋下附近的腺体获取毒液,然后将毒液放在嘴里咀嚼,再用沾上毒液的牙齿去咬敌人,这种毒液能使对方出现致命的过敏性休克。

蜂猴的毒素除了攻击,主要是用于防御。蜂猴妈妈外出觅食之前,会将毒素涂抹到蜂猴宝宝身上。另外,有研究发现,尽管生活在湿热的雨林地带,蜂猴身上的皮外寄生物却比其他灵长类动物少。真是一毒多用。

低等生物:借用“暴雨梨花针”

海葵长有上千个刺针或刺细胞,在受到刺激时,刺丝囊由刺细胞中排出,刺丝由刺丝囊外翻出来,用以捕食及防卫。海葵所分泌的毒液对人类伤害不大,如果我们不小心摸到它们的触手,会有刺痛或瘙痒的感觉。潜水爱好者对这种外表柔美的生物最好避而远之。

色彩斑斓的裸鳃亚目动物比如蓑海牛等,以海葵等为食,它们的喉部有一层坚硬的几丁质,吞食“毒刺”可以毫发无损。非但如此,经过消化道的处理之后,裸鳃亚目动物会以肠脏膨隆来将刺丝胞置放于下身的特别位置,把海葵的刺细胞直接变成了自己的武器。一旦遭遇敌害就会投出这些“暴雨梨花针”,把对方杀个措手不及。裸鳃亚目动物虽是低等生物,用起毒辣手段却很“高级”。

鸭嘴兽:毒刺夺爱

鸭嘴兽生活在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的河流周围,憨态可掬的样子很难将其与“毒物”联系到一起。可它的确是为数不多的有毒类哺乳动物之一。雄性鸭嘴兽的后肢长有可以注射毒液的尖刺,虽然人被刺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万一中招就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持续几天到几周。

鸭嘴兽的“毒刺”既不是用来捕食小鱼小虾的,也不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鳄鱼、野狗等灭敌侵害。每当交配季节来临,雄性鸭嘴兽的毒腺和睾丸就会变得膨大。为了争夺配偶,雄性鸭嘴兽会用后肢死死缠住“情敌”,并用毒刺狠狠扎向对方。一旦被注射进了毒液,后肢将暂时麻痹失去活动能力。缺乏尖牙利齿的鸭嘴兽,能想出这一招来,也真是够难为它们的!

粗皮渍螈:毒后余生

生活在太平洋西北部地区的粗皮渍螈,皮肤能分泌神经毒素,其卵、胚胎和成体均有剧毒。它全身都是鲜明的警戒色,包括黑色、棕色、红棕色或浅棕色。当受到威胁时,这种蝾螈会以守为攻,摆出假死的姿势,闭上眼睛,将四肢朝两侧摊开,卷曲尾巴,身体翻转,暴露其腹面颜色——鲜艳的橙色,对潜在的掠食者发出“剧毒”警告。

如果有饥肠辘辘的大型牛蛙不顾警告吞噬粗皮渍螈,那就活该遭殃了。粗皮渍螈的毒素在胃酸环境中立刻释放,使牛蛙的神经系统瘫痪,迅速窒息暴毙。而粗皮渍螈则会以胜利者的姿态大摇大摆地从敌人的肚子里爬出来,扬长而去。

收割蚁:朋友圉助阵毒死你

马里科帕收割蚁是唯一具有剧毒的收割蚁,这种在美国南部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十分常见的小家伙,身长仅有0.5英寸至1.25英寸长(1.27厘米至3.175厘米),可它的毒液却非常厉害,咬12口即可杀死一只4.5磅重(2.04千克)的老鼠,毒性强度比蜜蜂的蜂毒高20倍。如果人被它咬一下,疼痛将持续4小时。

不过马里科帕收割蚁的绝招并不是剧毒,而是依靠朋友圈。当某只收割蚁咬完“敌人”一口之后,就会在伤口处来回绕圈子,留下信息素,不久之后,大量同伴就会闻风而至。马里科帕收割蚁的巢穴巨大无比,地上部分可高达6.5英尺(1.98米),地下部分深至3.5英尺(1.07米)。通常情况下,“蚁民”成千上万那都不是事儿。所以,一旦它们发起攻击,后果就很严重了。

猜你喜欢

鸭嘴兽剧毒毒液
神奇宝贝鸭嘴兽
鸭嘴兽到底是鸟还是兽?
Bian Que
海洋中的剧毒“杀手”
火驱采油尾气安全管理
氯乙酸不再隶属剧毒品
《毒液:致命守护者》首映
鸭嘴兽找亲戚
美男子欲与毒蛇接吻却身中剧毒
毒液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