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2018学年温州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作文题及佳作展示

2018-08-08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好作文佳作审题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好作文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有作家说“敢讲真话”,有编辑说“拒绝套路”,有特级教师强调“真情实感”,有文学评论家则认为“见解独到”。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和审题立意】

作文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写作题材,有话可说,但写好却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虽然每天都在接触作文,但未必思考过写作的初衷。这样的作文题,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同学们对作文的认识,也在作文教学的层面上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题目的中心关键词是“好作文的特质”,而非“作文的特质”,所以写作时应该把笔墨集中在“好作文”上。同学们可以将它理解为“高考好作文”,也可以超越于此,上升到讨论作文教学本质、文章的社会功用、文章对人生的意义等角度。

命题者提供了四个观点:“敢讲真话”“拒绝套路”“真情实感”“见解独到”。这四个观点可以选择其一,可以是并列关系,亦可另行创新。但此话题本身比较明确,常见立意基本已涵盖在其中,因此立意出新较难。要想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同学们在选择观点时,必须要有所思考和取舍。四个观点逐一阐述,最容易成文,但往往会给人泛泛而谈之感,不如选择其一,使立意入深。而要想文章立意入深,可以从探讨自我、世界、人性、文化等几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

【评分标准】

55—60分: 审题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对题意有自己的理解和生发,论说有层次感,对问题的理解有深度,语言简洁、清晰、客观理性,文体准确。

50—54分: 审题准确,对作文题所涉论题有较深的认识,讲究论证方法,对文中的概念能采用定义、归纳、演绎等逻辑证明的方法较好地论证观点,论说色彩较为明显,语言简洁、清晰,文体准确。

45—49分: 审题基本符合题意,就事论事,偏重使用举例的方法来证明观点,事例能说明观点,论说较有力,语言通顺,文体准确。

40—44分: 审题部分符合题意,较多依靠举例说明观点,有适当论证,语言较通顺,结构较完整,文体准确。

36—39分: 审题部分偏离题意,但仍然在题目的范畴中。内容相对单薄,缺乏深度,结构不太完整,字数不符合要求,有一些语病及错别字,字迹尚清楚。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周康平

叩问生命的方位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我写,是因为我有话说。”那是矿工诗人陈年喜的自白。“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书,命运将我装订得极为拙劣。”那是育儿嫂范雨素的自省。“作为一个诗人,写不出生活的痛感,我认为是不道德的。”那是农民诗人余秀华的自励。

真正的文字,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诉说——世界只在乎我们飞得高不高,而在文字这里,我们才明白自己过得好不好。真正的文字,正如孟子所言,乃“我固有仁义礼智四端”,先自我契悟,而后以此四端利益众生、追问生命、叩击时代。只用佛语中的四字来概括,便是“自利利他”,先度己再度人,以文知己,以文知人。

一篇好的文字,首先在于作文者自我挖掘的深度。法国启蒙运动领袖卢梭,曾是那个时代的朝阳,那个时代的战歌,那个时代的灵魂。有人说,在卢梭的身上我们可以挖掘出法国大革命百余年以来的全部思想。何以知此?我想,这与卢梭无保留式的自我剖析有关。借助《忏悔录》,我们契悟的不仅是人性最深处的品质,更是一个哲学头脑对时代内核的叩问。

威廉·霍姆斯尝言:“社会是书籍的浓烈溶剂。”我想,一篇好的文字,其次在于对浮生百态、天地万物的投射度。世界是一部大书,我们所有人都是其中一页,而我们行走坐卧之间、悲欢离合之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都成为天地万物演化中的一页,成为人类历史之微小一篇。因此,一个作文者用有益的文字记载下有益之思考,非惟理之必然,乃心中职守。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叩问时代、追问生命是每一个作文者生之职守。

但反观今日,在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在全球化的浪潮里游弋,国民的作文习惯似乎被物质的战车无情地甩在了身后。

线下更多的是“拜金主义”的糜烂文字,线上似乎也都是牛鬼蛇神一类大行其道的玄幻小说——每一个时代都等待着被诉说,但我们这个时代,似乎缺少了那本应群集的诉说者,如卢梭,如托尔斯泰,如鲁迅,如胡适。虽然我看不见精神灾难,但我为这个时代担忧。

记得《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里,主人公这样感叹19世纪末爱尔兰的景况:“人们的灵魂一经出生便落入一张大网之中,人们与我谈论民族性、宗教和语言,可我只想冲破这牢笼。”

是啊!肉体是精神的大网,时代又是个体的大网,只有潜心阅读,于作文中、于文字中、于笔墨中不断叩问,我们才能找到生命的方位。

生命有了方位感,生活才有方向感。请拿起笔吧!这将是你对自己的诉说。

点评

这是一篇让人颔首称赞的考场作文,文章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文采斐然。矿工诗人陈年喜、育儿嫂范雨素、农民诗人余秀华等人的名言引用恰到好处,足见这位同学的文学修养和对时事的积极关注。

更可贵的是,这位同学有独到的见解、深入的思考与忧世的情怀。文章认为“好文字”是对内心的诉说和对外物的投射。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由“作文者自我挖掘的深度”到“文章对社会的投射度”,是从自我到外在的关注;由卢梭、白居易的言之有物的文字再到当下浮夸的缺少思考力的文字,又能推古及今,引发读者对当前国民作文习惯的思考,富有冲击力和思辨色彩。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周康平

自我的在场

《散文》的封面有这么一句话:“表达你的发现。”这个“你”,便是自我。一篇好作文,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来自自我的在场,包括隐匿在文章里的个人情感与省思。当然,在场,却不意味着恶性填充。

“自我”,是一个幸福的词,对于写作者而言也是,是他们的生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丽莎在一群赤身裸体的女人中寻找自我,她的生命也才刚刚开始;《德米安》中,有人呼唤辛克莱:“他们是平庸的,而我们的路不好走——但,我们愿意走。”于是,觉知到“自我”的人们有了新生,他们落于笔下的文字才有了归属。作家简媜渴望退回一个“茧”,余华在车中找到“旅店”,这些“茧”和“旅店”,便是他们的自我,他们灵魂的在场,使他们拿起笔的时候,不至于流离失所,不至于成为被现实裹挟的乌合之众。

而这里所说的“自我”,也并非是内容和形式上的独到,更多的是内涵上的重新发现。在这个网络猖獗的时代,文学显得极为廉价,它们更多地成为发泄不满、意淫人生的工具,于是,标新立异、矫揉造作的文字爬进了人们的世界。这是可悲的。我钟意的文章,它可以写得朴实无华、毫无波澜,它可以用那些别人用滥的情节,可是,它要有自己的视角,它要有新的立意,它要有写作者倾注的灵魂。同样是莫高窟,余秋雨却看到一个和尚的惊惧与虔诚;一个普通的绳结,蒋勋却知道那是千年以前人们最惊慌的逃窜。只是一粒沙,一粒驻扎在众多写作者笔下的情感载体,刘亮程看到了时间,而辛波斯卡说:“它落在窗台的第三秒钟,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三秒钟,对它来说不是。”一篇好文章因它的内涵而具有永恒价值,是“自我”成就了内涵。

但自我只是在场,恶性填充只会造成文章与外在世界的疏离,少了共鸣,少了知音。贝多芬不动声色地一曲终了,满座潸然泪下,他却失笑:“哈哈,你们都被我骗了!”写作亦是如此,冷峻却不深陷其中。在场,就如一个旁观者一般,仿佛文章中的悲喜与自己无关,却处处流露出、昭示着文字的主人。好作文最终要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唤起共鸣,于是,文章中需要一个开阔的、连自己都不曾踏入的空间,来包容外物。至此,自我的在场,也完成了自我的掌控。

“敢讲真话”“真情实感”“见解独到”等等,不过是自我在场的某些表现。一篇好作文,只因一颗自由的灵魂。

点评

文章审题准确,能从题目所给的观点中跳出,阐发自己的观点:好文章必须要有“自我”。这个“自我”重在对事物内涵的重新发现,而不是单纯在形式和内容上独具一格,这一点使得文章更深刻,更具有作者的气质和灵魂。立意新颖、大胆、独到,值得肯定和赞许。

另外,从文章的论述中可见作者平日丰厚的阅读积累。文章引用事例丰富、贴切,特别是援引余秋雨、蒋勋、刘亮程等人的例子,展示出作品即是作家的灵魂,这样厚实的事例使语言更有张力、观点更加清晰深入。遗憾的一点是,文末对“自我”的进一步阐发以及对“在场”的延伸讨论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周康平

佳作佳于“真”与“新”

中国文学日趋多元化,然而,纵观我国的文学长河,不难发现,那些精品力作大多出现于早期。面对这个文化快餐盛行的时代,那些佳作的特质却在逐渐被忽视。读罢材料,我亦开始深思:何为好作文的特质呢?

众说纷纭。而我认为,佳作佳于“真”与“新”。

“真”,是佳作的根基所在。细细思索,人类开始写作的最初目的,不正是把内心的真实情感流露于笔尖吗?而我们阅读,当书页翩跹于指尖,我们得到的不正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浸润吗?章太炎曾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演说——“古今成大事者,敢言他人之不敢言”。而我则将其理解为:古今成大作者,敢写他人之不敢写。“敢写真话”,是一部佳作必不可少的。试想,倘若一部作品充斥着虚伪的、不真切的假言假象,又有哪一位读者能为之动容呢?

我不由得想到两位作家。第一位是王十月,面对记者的提问他曾坦言:“我完全不想进入任何的文学史。”他说,他只是农民工真实一面的记录者。陈忠实的《白鹿原》打动了万千读者,因他始终俯身于大地,贴近生活,唯有这样才能写出一部属于大地的恢宏史诗。这两位作者无疑是殊途同归的——倘若不扎根于真实的大地,又怎会诞生一部部厚实的文学精品呢?

紧接着的是“新”,我将其视作佳作之灵魂。王小波是一位十分火热的作家,自称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他的杂文、小说中多是他对生活小事独特而幽默的评论与见解,字里行间却无时不在引发着读者的强烈共鸣,尽显独特风韵。若是以建筑学作比,我也同样想到了一位特立独行的建筑师——李明。他的名字不为人熟知,但我们知道,在设计师们纷纷追求西方建筑风格时,唯有他敢于立足中国,打造出别具特色的华夏建筑群,令人眼前一亮。“新”是多彩生活的强大源泉,更是文学的有力驱动。

然而,反观当代文学市场,文學“同质化”的倾向却慢慢严重起来。作者们开始着眼于群众追捧的热点内容进行创作,忘记了写作创新的重要性。而作家们创新意识的下降、开拓精神的弱化,更是影响了“新”作的出现。若不注重创新,几年后的文学市场或许就岌岌可危了。

因此,文学应注入“真”与“新”的力量,以“真”奠定基础,以“新”画龙点睛。“真”“新”相辅,方显佳作之美。

点评

文章中心论点突出,条分缕析,议论架构骨肉分明。作者思想颇有深度,对于日渐盛行的文化快餐,作者穿透其受人追捧的热点内容直击其同质化的内核,点明“佳作佳于‘真和‘新”。而关于文学“真”“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进一步探讨更是将问题讨论引向纵深。

文章语言简明朴实,论述节奏明快不拖沓,能发出一连串的叩问,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举例论证运用恰当。为求证“佳作佳于‘真与‘新”,作者引用了切实而新颖的例子,章太炎、王十月、王小波等实例信手拈来,足见作者的文学功底。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周康平

猜你喜欢

好作文佳作审题
好作文从“欣赏”中来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三招”学会审题
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好作文
佳作欣赏
七分审题三分做
佳作展示
佳作精赏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