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专业特色情境中培养护生隐性职业素养

2018-08-08陈玉华丁彩云龚慧慧蒋芙蓉谢辛尔

关键词:护生隐性职业

陈玉华, 丁彩云, 龚慧慧, 蒋芙蓉,谢 娟, 谢辛尔

(1.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护理系, 江苏 南通, 226010; 2.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妇科, 江苏 南通, 226001; 3.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护理部, 江苏 南通, 226000)

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包含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体现在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多个方面,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对就业者职业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1]。近年来,高职护校围绕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狠下工夫,在学生“双证书”获取、技能提升方面效果显著,为临床输送了大批护理人才,但对护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相对于显性职业素养仍较薄弱,往往将政治课及课外活动中的基本素质教育等同于隐性职业素质培养,导致培养的低效性。本研究在对江苏省18家医院300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人才的隐性职业素养的现状调查中发现,新入职护士隐性职业素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责任意识、人文关怀、沟通技巧、慎独、创新、合作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缺失成为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低下、护患矛盾加深的重要原因之一。护士的隐性职业素养已成为影响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的内在要素,也成为医疗单位进行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本研究依据情境认知学习理论[2-4],通过创设专业特色情境,对护生进行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在护生入校时和干预后进行隐性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对隐性职业素养认知教育措施的态度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随机选取2014级7个班级的护生,均自愿参加本次调查。排除正处病假、休学等不在学校的护生。入学时学校根据护生入学成绩平均分配班级,每个班级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时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护生采用专业特色情境教育方式干预措施[5-6],具体方式如下:针对2014年新生,从新入学开始就为其创设各种充满情感、正能量的专业特色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开展系列责任意识、人文关怀、沟通技巧、慎独、创新、合作方面的培训。干预措施分成3个模块:专题模块(日常认知养成培养)、课程模块(专业课程加强培养)、临床实践模块(临床感知行动培养)。

1.2.1 专题模块: 利用班会、课外活动等形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知程度,对每个阶段护生设计有针对性的、逐级提高的专业特色情景专题培训内容,分层分级组织专题培训,护生记录下对活动的认识和反思。

表1 干预活动安排

1.2.2 课程模块: 从专业课程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寻找契机,为护生提供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平台。①基础课程:德育课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将护理专业临床案例与德育知识相互整合渗透,在基础素质教育中渗透专业所需隐性职业素养的内容,促进学生对护理专业隐性职业素养的认识。②专业课程:在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成人护理学等专业课程标准中增加护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目标,将收集到的护理工作责任意识、人文关怀、沟通技巧、慎独、创新、合作方面的具有专业情境的典型事例融入到专业课程知识学习中,并将这些内容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构建模拟职业实训环境,实训结合情景案例增加隐性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点,使学生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中“角色扮演”,进行护理操作训练[7-10]。实训报告也要求以案例和情景对话形式完成。

1.2.3 临床实践模块: 在见习计划中增加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实践过程中收集不少于5例患者的情况,与其进行交流,感受患者的痛苦,了解患者对护士的要求;收集临床优秀护士感人事迹不少于5例,学习优秀护士职业道德和操行;通过自己的行动为患者解决身体及心理上的痛苦,不少于5例。让护生观察并感受临床中各种现象,记录在临床真实情景中的各种内心感受和反思。

1.3 调查研究

1.3.1 研究工具: 查阅国内外文献,自制高职护生隐性职业素养认知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①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态度调查:护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对护理专业态度、对护理隐性职业素养的了解;②护生对护理工作内容的了解;③护生自我认知评价:包括人际关系适应性、情绪控制调节能力、社会认知、自我认知4个维度,分别包含7、5、4、6个条目,共22个条目,回答“是”计1分,回答“否”计0分,其中前3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越差,自我认知维度得分越高表示越好;④护生对加强隐性职业素养认知教育措施的态度:共6项,分别为“在教学中寓职业教育”“组织师生座谈会”“思政工作者加强教育”“临床教师实例现身教育”“寻求家庭和亲友的支持”“主要在于社会人群的支持和评价”,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无所谓”“同意” “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越认可该种说法,各条目满分为5分。

1.3.2 资料收集: 向2014级被调查班级护生及所在班班主任说明研究目的,用统一指导语进行现场解释指导,集中发放问卷,不记名。被调查护生自行填写,当场收回,避免相互交流影响结果。对收回资料逐一进行人工筛选,对填答不全或未按要求填写的问卷一律剔除。共发放问卷380份,有效问卷372份,有效回收率为97.89%。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态度调查

干预前,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态度较差,64.78%(241/372)的护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为“容易就业”或“考试成绩限定”;55.91%(208/372)的护生报读护理专业是“父母亲友决定”或“迫不得已”;39.25%(146/372)的护生对护理专业态度为“不喜欢”或”说不清”;71.77%(267/372)的护生对护理隐性职业素养表示“不清楚”或“很模糊”或“略知一二”。但干预后,94.89%(353/372)的护生对护理隐性职业素养表示“清楚”,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

2.2 干预前后护生对护理工作内容的了解调查

干预前,60.75%(226/372)的护生对护理工作的内容的认识局限于“日常生活护理”“打针、发药”“记录病情”“体格检查”等基础护理操作;而干预后,95.97%(357/372)的护生表示全面了解护理的工作内容,如“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提供日出院后指导”“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参与各种科研工作”“参与指导学生临床实际训练”等,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

2.3 干预前后护生自我认知评价比较

干预后,护生人际关系适应性、情绪控制调节能力、社会认知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护生自我认知维度评分较干预前提高(P<0.05),见表2。

2.4 干预前后护生对隐性职业素养认知教育措施的态度对比

采取干预措施后,护生对“在教学中寓职业教育”“组织师生座谈会”“思政工作加强教育”“临床教师的实例现身教育”“寻求家庭和亲友支持”的认知教育措施的态度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干预前后护生自我认知评价比较 分

表3 干预前后护生对隐性职业素养认知教育态度比较 分

3 讨论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 “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就业者的知识、技能等方面,是显性的职业素养;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隐性的职业素养。但正是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培育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转型期的重要目标和使命之一[11]。

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其入学年龄一般在15岁,世界观、人生观都没有完全形成,职业意识淡薄模糊、职业敏感度低。据学校对入学新生的问卷调查,选取护理专业的学生只有44.09%是个人意愿,53.76%是父母亲友选择,2.15%是迫不得已;喜欢本专业的有60.75%,说不清的达37.75%,不喜欢的有1.50%;对护士需要哪些隐性职业素养清楚的只有28.23%,模糊14.52%,略知一二的52.15%,不清楚5.10%。因此部分新入学学生对护理专业态度是不明确的,对职业发展认知模糊,对社会需求不了解,缺乏职业规划,不重视隐性素养的养成与塑造[12]。职业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虽然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替代职业素养教育。隐性职业素养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需要践行的知识[13],学生的职业意识不可能通过“书斋式教学”来培养,只能是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熏陶出来[14]。脱离隐性职业素养生成本源随意性的培养行为必然会导致培养的低效性。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只有“回归职业活动”,在专业情境中进行才是职业素养培养有效性的关键[13]。

本研究针对2014年入学护生学习的前3年,设计了分层分级、由浅入深的3个模块的具有专业特色情境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计划,通过日常塑造、课程引导、文化营造、岗位实践使护生隐性职业素养在专业特色情境中,随着学生专业成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由认识到熟悉再内化,逐步形成。与传统干预方式相比,其优势在于学生在饱含情感的专业特色情境中更能身临其境感受临床文化,体会患者的痛苦,感动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付出,加强了其对自身今后从事岗位的了解和对患者的了解,更懂得换位思考,也就更容易获得对护理事业的认识、理解,激发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反思自己的行为。专业态度确立后学习目标也就更明确。对入学后3年内以学校生活为主的学生来说,为其构建与专业特色情境相融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多维空间和多元体系,在积极正面的专业特色情境中提升护生隐性职业素养是有效的。干预后,94.89%(353/372)的护生对护理隐性职业素养表示“清楚”,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干预后,95.97%(357/372)的护生表示全面了解护理的工作内容,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干预后,护生人际关系适应性、情绪控制调节能力、社会认知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护生自我认知维度评分较干预前提高(P<0.05)。采取干预措施后,护生对“在教学中寓职业教育”“组织师生座谈会”“思政工作加强教育”“临床教师的实例现身教育”“寻求家庭和亲友支持”的认知教育措施的态度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亦存在不足,如主要用于护生校内学习阶段,研究对象目前只进行过2周短暂的临床见习,且调查结果仅通过对研究对象自身认知的前后对照以评价该种方式是否有效,该种方式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在临床的效果还有待检验。护生入学后第4年就要进入临床实习,这个阶段也是护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与职业人格容易发生转变的时期,如何巩固前3年对其进行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成绩,并做好实习期护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稳定其专业思想和美好人格,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后劲仍需继续研究。

猜你喜欢

护生隐性职业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护生职业认同感及在校教育策略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