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陕南山地森林化建设

2018-08-07黄正徐博

中国绿色画报 2018年1期

黄正 徐博

【摘要】:陕南山地森林化建设是我省林业“三化”战略之一,也是《陕西林业“生态美”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加快陕南山地森林化建设步伐,实现“绿色陕南、美丽陕南”对我省林业建设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对陕南山地森林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从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森林产业体系建设、森林文化体系建设三方面给出了建议,并以此为其它区域森林化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山地森林化美丽陕南; 森林生态; 森林产业; 森林文化

1.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区位重要,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确保生态安全任务更加繁重。为此,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大力植树造林,加快构建基本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要把发展的数量与质量有机统一起来,既要坚持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和社会造林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又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坚持科学管理、科学经营,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实现林业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因此,陕南各地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改革为动力,以保护建设森林、湿地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以国家、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加快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森林保护、森林经营、重点区域绿化、退耕还林、城乡绿化美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实施陕南生态战略,努力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主体功能,构建陕南秦巴山地绿色生态屏障。

1.1森林保护

紧紧围绕陕南“一屏一带”生态安全格局,加大秦巴山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后备资源培育,建立和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建设森林防火体系,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好陕南秦巴山区森林资源。陕南是陕西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点区域。自1998年起,全面停止了对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通过严防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和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森林资源得到了保护,生态功能逐步增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护面积达8106万亩。

1.2森林经营

提高森林质量是陕南山地森林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要依托森林经营项目,坚持分类经营、定向培育、分类指导、持续利用的原则,以中幼龄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森林经营。在森林抚育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森林抚育工程,调整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

1.3重点区域绿化

依托各项工程建设,加强重点区域绿化建设。河流生态景观带工程建设内容就是对河流两岸进行生态林带建设,稳定实施区内水系生态系统。可选择多树种、多林种配置模式,形成稳定的生态防护绿堤。根据河流的不同等级设置相应的林带宽度。建设单位应会同水利部门确定林带建设位置,保证工程符合相关行业法规,避免林带对河道排洪造成堵塞。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以及铁路干线沿线进行绿化,主要交通干线绿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建成连接各主要生态功能区的绿色通道,形成纵横交错、遍布城乡的绿色走廊。

1.4退耕还林

目前,陕西省已启动退耕还林二期工程,陕南各地积极响应,在实施退耕还林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将重要水源地、25°以上坡耕地等非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还林区域,同时与采摘园、观光园等经济林示范项目相结合,积极实施退耕还林二期工程。

1.5城乡绿化美化

陕南大部分城市绿化已有一定基础,应把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人均绿地作为主要目标,建设丰富多樣的城市绿地系统。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建设森林型公共绿地;建设城市防护林带;建设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斑块休闲绿地;对学校、工矿企业、旅游景点等进行重点绿化;对居民区进行重点绿化。

1.6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样性、景观保护力度。加强秦巴山区生态屏障建设,推进保护区间生态廊道建设,为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创造良好条件;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扩大保护区网络,拯救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推进濒危野生植物就地、近地、迁地保护,加强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拯救繁衍、野化放归和增殖放流;加强湿地与河湖保护体系建设、重要生态区域湿地和河湖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重点保护汉江和丹江湿地生态系统。

2.森林产业体系建设

依托陕南秦巴山区丰富的林特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资源,按照市场化引导、规模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思路,重点抓好六大主导产业,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竞争能力强的区域特色化产业格局。

2.1特色经济林及木本食用油、中药材产业

按照标准化建园、低效林改造、良种化推广、集约化经营的模式,集中抓好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效益好的精品样板,打造百万亩核桃、油茶等木本食用油基地,百万亩厚朴、黄柏、金银花等中药材基地,百万亩板栗、蚕桑、生漆、茶叶等为代表的特色经济林基地。同时,在特色经济林优势比较明显的区域建设以核桃、板栗、蚕桑、油茶、生漆、茶叶等为代表的集收储、加工、展示(休闲观光)、销售、研发为一体的产业示范园区。扶持以核桃、油茶等林特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打造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

2.2森林旅游产业

依托陕南秦巴山地森林资源,不断开辟新的森林旅游景区,壮大森林旅游规模;强化现有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挖掘森林旅游文化,打造新的旅游景点,提升森林公园质量和档次;以黎坪、南宫山、长青华阳、金丝峡等为核心景点打造陕南秦巴山地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加快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为主的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现代狩猎、民俗风情等旅游产品开发,发展餐饮、交通、物流等服务业,带动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林业经济总量,努力把森林旅游业培育成发展林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3竹藤产业

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加大竹藤产业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陕南竹藤资源优势,结合现有竹林布局、竹苗选育基础、竹加工发展规模与发展方向和宜林地资源,通过优良品种选择和实用技术推广,建设一批以雷竹为主的用材竹林、笋用竹林、风景竹林,逐步发展壮大陕南竹藤种植基地;加快发展竹胶合板、竹刨花板、竹地板、竹藤家具、竹制浆造纸、竹藤工艺等,不断丰富完善产业链,提升市场竞争力。

2.4林下种养殖产业

在保护好现有森林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秦巴山区“生物基因库”资源优势,利用广阔的林地资源和森林环境,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业。

林下种植重点发展林—药、林—菌、林—粮、林—花等模式。

林下养殖重点发展林—禽、林—畜、林—蜂、林—渔等模式。大力发展节约型、生态型、环保型、健康型、安全型养殖业,推广果园养殖、草地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发展以林麝、马鹿为主的特种养殖业,以生态鸡、森林猪、土蜂为主的绿色肉蛋养殖业。

2.5种苗花卉产业

依托现有国有苗圃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造林绿化、园林花卉、盆景观赏、切花切叶、珍稀名木等具有区域特色的种苗花卉基地和现代苗木花卉生态观光示范园。利用秦巴山区林木花卉种质资源优势,加大珍贵树木、古树名木、特色花卉的收集、驯化、繁育,实现陕南种苗花卉市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加大种苗花卉市场监管,规范生产经营资质认定,实行严格的苗木花卉生产经营准入制度。建立生产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及时掌握市场供需动态和价格波动情况并向社会公布,为种苗花卉产业提供服务。

3.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由森林而产生的森林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已经从哲学、文学、美学、民俗和诸多文化载体与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融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渗透到生产、生活、分配、消费等各个领域,影响并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制度约定和行为规范,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强大动力。遵循“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以项目为载体,充分利用秦巴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森林景观,深入挖掘丰厚的人文历史,运用各种现代技术和手段,突出森林文化特色、功能定位和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弘扬山水文化、古树文化、茶文化、木制品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药文化,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俱特色、差异化发展的森林文化体系。

3.1古树名木保护与繁育

古树名木保护坚持以政府保护为主,专业保护与公众保护相结合、定期养护与日常养护相结合的原则。陕南各地应当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并将古树名木保护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3.2创建城市森林文化主题公园

在城市周边或城郊,以森林为背景,以区域历史文化特色为主调,以独特的森林资源为依托,通过微缩群雕,结合石碑文字,配以彰显秦巴山水独特魅力的园林造景,通过市场化运作,企业化投资建设,公司化管理运营的模式,打造集生态、科普、文化、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城市森林文化主体公园。目前,陕南各地城市森林文化主题公园尚处于摸索阶段,是今后发展森林文化的一个探索方向。

3.3创建森林文化博物馆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森林文化特色,通过征集、典藏与森林文化遗产有关的文献资料、图面资料、影像资料等森林文化产品,制作森林博物馆沙盘,建设一批起点高、水平高、高科技、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集动植物标本馆、林业科技馆、森林文化馆等为一体的森林文化博物馆,珍藏森林文化产品,并对其科学性、历史性分类陈列。在秦巴山区可建设一批以牛背梁森林公园、汉江湿地、秦岭自然博物馆等为依托的能充分反映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森林文化博物馆,激励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3.4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具有一定代表意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风景名胜区、重要林区、古树名木园、湿地、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单位、鸟类观测站、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文化场馆等单位,建设面向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示范窗口和生态科普、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应重点打造牛背梁羚牛保护、佛坪大熊猫保护、洋县朱鹮保护、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汉江湿地汉水文化和绿色文化等多个生态文明示范基地。

结论

陕南山地森林化建设是陕南林业生态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陕南循环发展”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省委省政府推动陕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通过推进森林化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陕南生态区位功能,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推动“生态陕南、秀美陕南、富裕陕南、安全陕南”,为建设美丽陕西做出积极贡献。

陕南山地森林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本文谈及一些观点只是作者摸索之言,这里的具体措施仅能为其他地区山地森林化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林业发展区划办公室.陕西省林业发展区划[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陕西省林业厅.陕西森林资源[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林业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4]陕西森林编辑委员会.陕西森林[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雷加富.中国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6]彭镇华.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7]雷加富,赵良平.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8]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9]张蕾.关于积极推进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1~4.

[10]肖君.福建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福建),2011 2):48~50.

[11]蓬賢德,田毅.汉中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与思考[J].现代园艺,2015 1):57~58.

[12]陕西省林业厅.陕西林业“生态美”实施方案[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