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约化养殖水体氨氮危害及调控措施

2018-08-07

河南水产 2018年3期
关键词:溶解氧藻类氨氮

(延津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南新乡453200)

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不断扩大,水产养殖的密度增大,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随之人工大量投喂的饵料也增多,给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如此高的负荷之下如何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成为了养殖的关键。而水体的氨氮含量成为重要的水质指标之一,特别到了养殖中后期,合理控制池塘中的氨氮含量成了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1 氨氮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又称“非离子氨”)和铵离子(NH4+,又称“离子氨”)形式存在的氮。氨氮是养殖水体的重要指标,游离氨和离子氨的总和称为总氨氮(TAN),二者在水中可以相互转化,对水生生物起危害作用的主要是非离子氨,其毒性比离子氨大几十倍,而离子氨不仅基本没有毒性还是水体中重要的营养盐之一。然而非离子氨无法直接测定,只有通过测总氨氮的方法来测算水体中分子氨的含量,因此了解水体离子氨与非离子氨在水体中动态平衡尤为关键。

养殖水体中非离子氨的浓度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1 水体中总氨氮的浓度

取决于水体中总氨氮的输入(残饵、粪便、施肥等)和输出(光合作用、亚硝化作用等)。

1.2 水体pH值

由于离子氨和非离子氨的比例随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的不同而变化,在一定温度和离子强度下,非离子氨的比例随pH值的增高而明显增大。pH值每增大1,非离子氨所占比增大近10倍。pH值越高,非离子氨的比数越大,浓度也越高。不同pH值和温度下游离氨占总氨氮的比例可以通过表1查得。

续表

2 氨氮的毒性

非离子氨对水生动物具有强烈的毒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氨氮进入血液后,将血红蛋白分子的Fe2+氧化成Fe3+,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使鱼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严重时导致鱼窒息死亡。

2.2 氨氮侵蚀鱼鳃表皮和肠粘膜,使鳃丝腐烂,易被病原侵蚀,影响呼吸。

2.3 氨氮使鱼神经及肝肾系统损坏,引起表皮及内脏充血、肌肉增生。

2.4 低浓度的氨氮,长期接触会损害鳃组织,影响鱼类生长。

2.5 在缺氧条件下氨氮可转化成腐蚀性和毒性更强的亚硝酸盐。

3 养殖水体氮循环

氨氮是水体中氮循环的一个阶段,想了解氨氮的来源和去处,必须了解养殖水体的氮循环,如图:

养殖池塘氮循环示意图

1.3 溶解氧

NH3随水体的溶解氧的减少而增大。

4 氨氮的来源

养殖过程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投喂的未被养殖动物摄食的饲料,转化成氨氮;

4.2 池塘水生动物排泄出氨氮,或排泄物转化成氨氮;

4.3 池塘水生生物的尸体腐烂,转化成氨氮;

4.4 人工施含氮的有机肥或者无机肥;

4.5 抽入含有氨氮的河水、地下水;

4.6 池塘的中反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和亚硝化作用,将硝酸盐或者亚硝酸盐转化成氨氮;

4.7 池塘光合作用不强,缺少藻类或者光照不足导致水体氨氮富集。

现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池塘中,过高的密度,过量的投喂,盲目施肥,加之增氧能力不足成了池塘氨氮过高的元凶。

5 氨氮调控措施

针对以上氨氮的来源和出处,我们可以采取减少氨氮的积累和加速氨氮转化的措施,从而有效控制养殖水体中的氨氮。

5.1 定期检测水中氨氮的指标,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5.2 清塘需彻底清淤,及时清除塘底累积的含氮有机质,及时使用氧化性底质改良产品改底,加速塘底有机质的转化;

5.3 根据池塘条件、水源情况、增氧能力等,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

5.4 合理投喂,减少饲料浪费,天气不佳时应减料或控料。适当套养滤食性鱼类,提高饵料利用率;

5.5 结合池塘水质情况、天气情况,选择合理的水产肥料,切勿盲目施肥;

5.6 保证池塘充足的溶解氧,加速池塘的氮循环;

5.7 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利用生物控制方法,使水体的有益藻相及菌相处于动态平衡,加速氨氮的吸收转化;

5.8 适当引入藻类丰富的“老水”,或使用微藻制剂(小球藻、卵囊藻)等,丰富池塘藻类,促进氨氮的吸收;

5.9 氨氮过高,水色偏瘦时,可适当使用磷肥,调节水体氮磷比例,可有效促进藻类萌发;

5.10 若水源中有氨氮,可采取蓄水池蓄水,使用三氯异氰尿酸等氧化型药物,氧化沉淀或直接曝气沉淀后,再往养殖池塘注水。

6 氨氮过高时的紧急处理

由于过量投喂,盲目施肥等原因造成的短时间内氨氮过高的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

6.1 打开全部增氧机。加速NH3的曝出,同时也能增加池塘溶解氧,加速微生物对氨氮的转化利用。

6.2 全池泼洒多元有机酸。可有效络合水体中的非离子氨,降低氨氮对养殖动物的毒性。

6.3 使用药物。使用30~40 kg/667m2沸石粉络合池塘中的氨氮。

6.4 换水。换水或大量注入新水,降低池塘氨氮的浓度,降低池塘pH值。

7 处理池塘氨氮的常见问题

7.1 当pH值增高,非离子氨的比数增大,氨氮的毒性也就越强。因此偏高的养殖池塘,禁用生石灰净水、调水。

7.2 在使用耗氧微生态制剂(如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处理氨氮偏高时,必须加大增氧。在缺氧的条件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不能正常进行,而反硝化作用和亚硝化作用无需氧气,若在缺氧状态下使用耗氧的微生态制剂,极易适得其反,造成短时间内氨氮和亚硝酸盐急剧上升。也正因如此,特别在养殖中后期,水体缺氧状态时,勿盲目使用微生态制剂。

7.3 养殖前期氨氮偏高,多是由于肥水困难,投入池塘的氮肥没有通过光合作用进入循环体系造成的。因此,养殖前期氨氮偏高时,应采取增加水体藻种,补充藻类所需的碳、磷等营养盐促进藻类萌发,加速对氨氮的吸收,不能盲目使用其它途径和方法降低氨氮。

7.4 养殖后期,由于残饵、粪便等大量含氮有机质的积累,加之池塘溶解氧的消耗大,降低池塘的氨氮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采取经常改底、换水等措施减缓氨氮升高速度,必要时可采取分塘或轮捕的方式,提高水体的负载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水体中氮循环的特点,调节水体氨氮应从合理的养殖模式开始,放养合适的密度,提高饲料利用率,合理施肥,加大增氧,采用生物防控方法,维持池塘水质的生态平衡,将氨氮对养殖动物的危害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溶解氧藻类氨氮
悬浮物对水质氨氮测定的影响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及应用
东平湖溶解氧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南黄海2018年夏季溶解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浞河浮游藻类的调查研究与水质评价
细菌和藻类先移民火星
浅析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低温高铁锰氨地下水净化工艺中氨氮去除途径
氨氮动态优化控制系统在污水厂的应用效果
吃蔬菜有个“321模式” 三两叶菜类,二两其他类,一两菌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