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壁之后:桃花源意境之间的差异对比

2018-08-06赵鑫

智富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石涛赵孟頫

赵鑫

【摘 要】从古至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被一代代的人引用,其中更出现了鳞次栉比的诗歌及文章,而古人更喜爱用图像艺术来表示自己内心更深层次的情感追求,例如石涛的《桃源图卷》,仇英的《桃花源图卷》,都是在借山水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之情。而他们之间的意境又有些许的差异,绕过影壁之后,意境是如何呈现的,本篇文章就意境间的差异对比来进行讨论,渐渐的帮助读画者呈现出一个立体化,多维化的意境世界。

【关键词】桃花源记;石涛;赵孟頫;意境

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中国画的呈现方式不仅是一个以视觉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透过表面去理解其后深意的思考过程,通过不断的揣摩,我们能更深入的进入影壁之后,接近于古人的内心世界

一、桃花源意境的产生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是陶渊明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桃花源记》。尤侗《西堂杂俎》三集卷三《苍梧词序》:“文生于情,情生于境。”在桃花源的作品中,他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形式。把自己的内心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于桃花源这一虚构的空间中。虽说虚构,但桃花源存在的意义便是让文人纷杂内心有更清静的归属,文人在污浊的世道中观览了很多山河美景,心境由此打开,桃花源从心产生。心中生境,境中生心,心境相接,以抒胸中气耳。在陶渊明之后,许多文人骚客便把桃源视作表达内心的工具。张旭作有《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短短四句便概括出了寻访桃园的过程,由远及近,意趣盎然。但其中也隐隐暗含着张旭内心的郁寂,有股清冷之意。張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有时候艺术家更像是一个天真地孩子,虽然穿梭于世间的灯红酒绿之中,但一直渴望拥有一个大同的完美世界,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在张旭笔下,他心中的桃园被其具象化,真正的心境被表达出来,而我们所说的桃源仙境在他笔下都变成了肆意飞舞的笔画,张旭的桃源心境随着笔画的万千变化而变得更加生机盎然。所以我们平时提到的桃源仙境可以是存在于城市之外的一片安静怡人的郊区,那里没有城市的繁杂,那里没有灯红酒绿的霓虹,有的只是泥土的芬芳,花朵的娇艳以及鸟儿的鸣叫。另外,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理的舒适区,在面对了一天繁杂的社会后,我们回到家,躲进自己的心理舒适区,静静的看书,听歌,在那一刻桃源之境便随着我们的心铺展开来了。所以桃源仙境既存在于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也存在于我们内心的一片静谧之处。如何把肉眼看到的和用心感受到的进行结合,营造出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命题。下面举的两个例子主要以石涛和赵孟頫为主,我们来探求一下如何去寻找画作背后的桃源之境。

二、石涛绘画背后的意境特征

石涛为明末清初人,他画有《桃源图卷》,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若有若无的云气和高低错落的石山,在山中还能看到少许的村落,石涛的画中有文人画的精神。简和禅,是他绘画的特点,在桃源图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渔船正顺着溪流寻访桃源所在之处,右边的屋舍俨然,图中人物或坐,或站,谈笑风生。远远望去,田地里还有人在劳作,一片和谐,犹如陶渊明文中的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如此景象的组合便诞生了一种大隐于世的心境,可是我们如何才能深入影壁之后作者的内心去观赏这一幅田园胜景呢。这便要从他的时代切入,开头提到过石涛是明末清初人,清四僧之一。而他的身世是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其父靖江王朱亨嘉,于崇祯帝自缢之后,为反抗异族之统治,在广西桂林自称监国,因势力单薄,遂被杀害。国破家亡的痛心和举目无亲的痛苦,恐石涛已经品尝过。他出家为僧,潜心佛法,但心中的执念却挥之不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他一直在漂泊中度日,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他无力抵抗时代的时候,他便拿起笔来书写心中的愤懑。画里飘散的云气就如同他内心挥之不去的阴霾,他向往桃源,但现实又无法让他身居其中,在矛盾中过活,内心的纠结无法与外人诉说。但也因此,石涛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引用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的一句话:因为这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绘,像一照相机的摄影。所以艺术家要能拿特创的“秩序的网幕“来把住那“真理的闪光”。

三、赵孟頫的画境特点

元人赵孟頫,作为一个书法家,画家,诗人,成就也都无需赘述。而他的一幅画《鹊华秋色图》却让我感受到了桃源之境。这幅画本的原意和桃源无关,是他为一个思乡心切之人周密所画的作品,周密从未回过家乡,但内心的思乡之情早已掩映不住,赵孟頫为了缓解他的思乡心切,画了这幅鹊华秋色赠与友人。画中描绘了山东济南的风光,以青绿山水设色,场景简逸萧疏,让人心旷神怡,图中还有渔船和屋舍,一片安逸的景象。赵孟頫作为一个文人画家,用他的画笔为友人勾勒出了一副故乡的情景。他在创作这种山水图卷的时候也明显地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与石涛屡屡不仕的情况不同,赵孟頫受皇帝重用,在官位上尽心尽力,但仍免不了有一种出世之感,虽在官位上如鱼得水,但他心里却也有归隐的打算,这幅作品表面上是赠友人以免除其思乡之情,但影壁之后也有他自己的心境融于画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周密虽不能再回家乡,但在赵孟頫的帮助下,也算看到了故乡的情景,减轻了思念。赵孟頫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在周密手中这是故乡的桃源之境,而在赵孟頫手中,便是他内心桃源的展现。所以《鹊华秋色图》也是一副赵孟頫内心的写照。

上文举石涛的例子,是以他已经创作出来的作品《桃源图卷》来阐述的,而在举例赵孟頫时,并不是以他创作的桃花源图卷来表明的,而是以《鹊华秋色图》来阐述观点的。这说明了我们能通过石涛的《桃源仙境图卷》体会出作者的思想,而我们通过探求赵孟頫作品背后的深意和其人仕途也可以表达出其心中的桃源之境,这就能更清晰地表明,我们在欣赏一幅画作时只要弄清作者的身世以及作品的含意后,就能帮助我们体味出其作品更深的意味。

画作背后的意境让人难以捉摸,而我们观者更应该通过画家背后的身世,以及他们的命运去理解每幅作品背后意境的差别所在,因为心境不同,所以表现不同,每位画家都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我们不需要以一个仰视的姿态去解读他们,而是要把我们代入到他们的情境中,这样的话你会发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和我们相同,都是作为一个人对未来,对过去的期待和回忆。走到影壁之后体会绘画的深意,更能让我们理解作者内心的苦闷,忧郁。如若只是视而不见,那么你是无法与古人身心相映的。用谦卑之心去解读画意背后的差别,这也不失是一种趣意所在。

【参考文献】

[1]黄燕燕. 仇英《桃源仙境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马起来.见怪不怪艺传百代——清黄慎《桃花源记图》卷赏[J].收藏界,2014(04):91-93.

[4]石涛.石涛话语录[M].杭州:西泠印社,2009.

[5]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4.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石涛赵孟頫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赵孟頫《汉汲黯传》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赵孟頫与赵体概说
《苍松秋色》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