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背景下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研究

2018-08-06李梦瑶

智富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资源诅咒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李梦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城乡差距显著,生态环境破坏等。近来召开党的十九大方案指出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我国各个区域发展状况不同,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就要深入研究每个区域的状况提供相应解决方案,进一步助力国家经济实力的腾飞发展。本文以此为背景,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增长理论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自然资源三个方面探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驱动的视角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资源诅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更加重视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从目前经济学理论来看,要素驱动经济发展带来的边际收益正逐步递减,学者也将目光转向创新驱动。目前,涉及创新驱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文献较多,而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和产业基础、地区与城镇社会发展、城镇规划和设计、公共政策等多个方面,研究领域覆盖面较广;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仅认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自身相关,更是与国家政策的变化有着联系,涉及的内容包括布局与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转型等。但我国的各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因此本文在此背景下就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探究。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基础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集约型增长方式将是经济增长转变的方向,独特的要素组合优势、劳动力的丰富程度,在经济发展初期具有现实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正在被削弱,而技术进步将是为经济取得发展的关键所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将经济增长看作是劳动、资本、土地等物质要素函数,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是该类增长方式的体现,但是集约型增长方式则是在传统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所以我们认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对传统要素的依赖程度不高,相反,其发展更倾向于对知识水平、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等生产要素的依赖。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是以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为基础的,其发展会造成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这种方式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且会危机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则是注重对资源的配置水平,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能过做到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人类经济活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为目标,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威廉鲍莫尔的理论曾指出,创新不是取代现有的技术,而是在现有的经济发展基础上,改善发展的方式,转变发展理论,以创新的思维来实现科学技术、经济体制方面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综上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是静止的,其实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能源的边际效益递减,经济增长动力主要开始以来资本与技术要素,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以创新驱动发展则是对上述分析很好的诠释,首先科技创新使经济增长的动力,通过科技的进步提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体制创新能够促进社会上企业的公平竞争,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增添动力源泉。

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资本、劳动、资源和全要素生产率是导致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驱动跨过了发展到额低收入国家贫困陷阱,但是我国这种发展导致经济规模大而不强,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处于弱势的地位,并被传统的红利增长所掩盖,诚然,各项要素禀赋条件的变化意味着我们必须找到发展的新路徑。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以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为主,但资源型城市曾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经过长期的过度开发,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较大的生产压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单一、居民收入分配分化严重等等问题。

(一)研发人员少、科研投入不足、科研创新水平低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发展到现阶段只要依赖丰富的要素禀赋,地区在建国初期建立了大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地,拥有丰富的人才与科技资源,而后东北地区转型缓慢未跟上沿海地区的步伐,大量的国有企业导致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转型缓慢,其人才外流、科研创新水平较低的现象显著,从而逐步陷入经济发展的困境当中。数据显示,在2000年前在江苏省与浙江省研发人员的数量与东北地区基本持平,但在之后的几年中,浙江省用了5年的时间超过东北地区。而在研发投入方面,在2003年之前,东北地区的投入量保持一致,而自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辽宁省的研发经费投入具有强劲的石头增长,其他两省增长缓慢。至2013年三省的研发经费投入较江苏和浙江两省投入状况明显不足。通过与发展较快速的地区进行对比,发现东北地区的研发空间巨大,资金投入量不足、研发人员缺失等问题较为突出。制度创新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举措。

(二)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不足

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本地资源状况、地区条件、国家政策等密切相关。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恰恰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建国初国家面临发展经济的任务,东北地区成为国家投资和建设的重点,而后国家投资建设的企业都是生产原材料与生产资料为主的,并未重视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轻工业产业的发展。当然,东北地区的重化产业的形成也是由于本地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而罗斯托认为产业结构变化会影响经济的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是指产业部门演变的过程。结构主义也认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直接关系。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且发展缓慢,对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珠三角,这种产业结构难以适应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不能充分利用市场的竞争性来提高经济发展的速率,再加上受资源稀缺性等限制,最终导致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不足。

(三)资源依赖

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是随着多种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如:黑龙江大庆油田的石油资源,鸡西地区的煤炭资源等。作为资源型城市其发展左右着东北地区的整体发展。“要素禀赋理论”指出:每个国家或地区均有使自身相对丰富的要素来生产商品,从而取得经济优势。东北地区生产所需各类要素丰富于其他地区,但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却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整体的经济水平属于缓慢增长的水平,GDP总值占全国比重逐渐下降。“荷兰病”现象也指出过于依赖资源优势,造成经济构成单一,当资源减少甚至枯竭时,出现经济发展危机。即由于资源型城市长期依赖资源开发以及相关产业,也会造成产业结构单一化现象使城市对抗风险的能力下降,在资源尚未枯竭是就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并使的经济发展滞后。因此要想解决东北地区产业机构单一也就是要减少城市对地区资源的依赖,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三、以创新驱动的角度看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

创新驱动是相对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而言的,根据索洛模型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长期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和投资等传统的要素拉动,则该经济增长在某个时期达到一个稳态,经济不会继续增长。要想使经济持续保持增长态势,需要进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等方式,形成新的以技术红利和制度红利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一)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完善产权制度

首先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综合发展。如: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聘请海内外科研人才等;其次加强各城市之间沟通,结合“互联网+”在原有产业链中延长相关产业。最后搭建人才在区域发展中起到内生性作用的平台;改良政府机构不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企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才尽其用。

资源型城市的矿产、森林和石油等资源之所以造成浪费和破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对资源产权较好的制度安排。矿产资源等作为公共资源,其产权所属尚不明晰,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确认其权属责任主体。而产权制度不仅仅是市场制度的基石,也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核心制度。东北地区要尽快建立产权权属制度,只有让各种资源的所有权明确,才能提高资源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率。

(二)产业结构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康德拉杰耶夫经济发展理论指出,经济发展有着约50年的长波周期,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要素中,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转型。本文认为政府应完善基礎设施、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园等来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助力科研人员研究,发展科技创新型产业。技术创新重视区域自主创新内在动力,高校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并不是说要学生立刻创业,而是营造全民创新的氛围,在此氛围下共创自主创新,从而逐步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三)提高区域开放程度、扶持私营经济、共享资源经济

珠三角经济高速发展显示出外资投入、促进产品外销的优势。东北地区在运输方面不占优势,在十九大政策指引下,东北地区应该提高区域开放程度,发展与邻近国家的贸易;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利用自己特有的工农业资源与其他区域合作,共享地区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私营个体经济,应作为东北地区经济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也是解决其就业压力的渠道。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来看,绝大多数城市处于内陆地区,在对外开放的自然条件上,存在天然的劣势,而与邻近国家如俄罗斯、朝鲜的对外贸易合作不够发达。在上述背景下,要提供有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的环境,首先要做到减低市场准入的门槛,放款企业注册资金限制,取消对创业者身份的限制,从而保障私营企业经营者的权利。由于私营企业规模较小,对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政府应健全扶持机制,为其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建立中小企业的贷款体系,健全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来源。最后应提供多样化的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课程,以引导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资源诅咒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三江并流 “资源诅咒”与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