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女性的尊重,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
——专访成都市第十一中学校长王延玲

2018-08-03周春伦汤成米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德班女校教育

本刊记者_周春伦 汤成米

“我们觉得女校存在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不是纯女校,不在于我招了多少个女生班,而在于我们对女性教育的态度和研究,从而普及到社会中。对于女性的尊重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这是我们认同的。”

记者:我们都知道,十一中学是成都第一所女校,创办于1895年,其间从女校转变为普通完全中学,到1997年又开始重新开办女子实验班,探索女性教育的新模式。作为校长,您如何看待女校的存在,以及女性教育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王延玲:在我国古代,女子很少接受教育,或者说没有机会接受学堂式的教育,接受的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家庭教育,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有很多民众对女校的认识,停留在这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产物,是为了扫除封建意识,争取妇女社会地位,这只是早期创办女校的初衷。事实上纵观社会发展,放眼全球,每一个时代,对妇女的尊重、对女性教育的重视,都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就是立足于这样一个角度去研究女性教育。

我们为什么要做女校,主要是基于两点:第一点是历史传承。我们学校是百年女校,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事实上是对百年来女性教育研究的一个传承,在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而已,比如,国家需要、民族意识、智力开发、生活技能、劳动技能、与人交往等等,都需要研究传承。另外,原来的教会学校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比如:它倡导“牺牲服务,舍己为群”的精神,在现代,我们强化感恩、责任教育,开展志愿者活动、社区、社会服务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第二是社会需求。我们觉得,现代社会非常需要女性教育。现在是一个什么时期呢?改革开放40年了,教育不仅追求优质,也追求个性化,所以要进行“新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的精髓在什么地方?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而不是培养整齐划一的人。在中国,女校做得好的地区通常是沿海一带,比如江浙、广州、港澳台地区,这一定是和经济发展、人们对它的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目前只做女生班,没有办纯女校,是因为教育是服务于社会的,我们这个地方对教育的需求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

记者:最近这几年,我们也知道像南京汇文女子中学、珠海女子中学重新恢复了女性教育,这也说明社会的发展需要新时代的女性教育。

王延玲:对女性教育的重视,体现了对女性社会角色的重视。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一个男孩只教育了一个人,教育一个女孩是教育了一代人。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特殊的角色,决定了女性教育与国富民强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陈老师做过一个研究,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重视女性教育,因为中国教育的特点是母亲教育孩子,尤其在家庭教育当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但母亲的文凭和父亲相比,往往要低些。母亲对孩子的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个是情感态度,妈妈是通过负面的打骂来进行教育,还是通过一定的积极策略和手段来教育?如果家长只是凭着一种本能去教育孩子,对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不利;第二个,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社会,与人交往的能力是人的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哪里学呢,首先从家里学,妈妈怎么对孩子,孩子可能就会怎么去对待弟弟妹妹或者朋友同学;第三,作为女性,还有一个自尊自爱自我保护的问题,其中包括性教育的内容,受教育比较少的母亲在这一个方面的引导在科学性方面会有不足之处的。

记者:前不久,丁璇的女德班演讲视频在网上掀起了大波,引来一大批批判者,其后有越来越多的女德班“丑闻”被曝光出来。您如何看待女德班的问题,以及“女德”所包含的女性德行修养的内容?

王延玲:我想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如何辨别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深层次讲,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也就是,认为什么对女孩来说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很多家长是出于爱孩子为女孩报“女德班”, 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是有价值的。实际上,很多女生家长对于自家女孩的发展定位和需求是模糊的,对于“女德班”所要学习的内容也没有仔细地了解,对于传统文化中一些糟粕性的东西对孩子成长将产生的负面作用更缺乏清醒的认识。这和我们对女性教育的研究完全是两回事,我们对女性教育的研究是基于女生成长的科学规律,从社会发展、国际视野而言对女生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需求来做的。

在古代,女德的教育实际是家庭教育的内容,是长辈的女性教育后代女性的内容,对家庭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主要是建立在忽视女性社会性的基础上。现在有些家长之所以把孩子送到女德班,就觉得我们现代的一些女性太强势了,不会与他人相处,不懂得尊重老人,也不会教育孩子。家长希望自己的女儿今后家庭生活幸福,担心出现问题,所以也是基于对女儿的一个关爱。但是,现在的一些女德班,它所传递的价值观不是男女平等,是忽略了女性社会独立角色的不平等的家庭观念,传递的不是对女性的关爱,而是对女性社会劳动、家庭贡献缺乏最基本的尊重,这与家长送女孩去“女德班”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为什么现在有女德班这种社会需求呢?这恰恰证明了我们社会对于女性教育重视的不足,尤其在家庭教育的教育观念上引导不足,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谴责为愚昧,不能简单地去反对,我们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现在的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这是教育整体的缺失和缺陷,而不仅仅是女性教育的缺失,女德班之所以有市场也体现了这种缺失,所以家长们的担心完全可以理解。实际上,教育本身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教育是国家人才战略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必须体现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国家在女性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就是国家妇联提出的“四自”精神,自强、自立、自尊、自信。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导向,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女生教育要通过特色的课程与活动,培养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让家长放心的健康女孩。

记者:女德,在中国传统中是讲“坤德”,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但现代人大多数对此有大的误解。那么,成都十一学校的女性教育有什么特色的课程,有没有涉及到女性德行修养这一方面的内容?

王延玲:我们在做女生班的时候,实施女生教育的理念,载体就是课程与活动。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一些专门的课程,比如:书法课、国画课、经典诵读课、戏剧表演课、乐器课、礼仪课、美工课、形体课、游泳课等。文化的传承是需要载体的,如果没有载体,那就完全是说教。比如:经典诵读是和语文学科渗透的,有固定的篇目。我们的经典诵读不仅要读,还要师生共同编成剧目来演。经典篇目如《木兰辞》,我们初二女生班不仅参加了青羊区的比赛,还被邀请到社区读书会上去表演。比如美工课,不仅女生班学生非常喜爱做中国结、布老虎、剪纸等,也是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友好学校的学生来我校交流学习时,最喜爱的课程之一。比如书法课,女生班学生从零基础到能写条幅,学校给予积极鼓励,女生节上女生的书法作品评比是通过扫二维码,全校师生、家长都可以参与,参与人数将近三万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尊重的力量。我们的游泳课是与猛追湾游泳场联合开办的,培养女孩坚毅勇敢的精神和求生技能,我们专门聘请了女教练,男女学生分池学习,非常注重对女孩的保护。我们开设了很多乐器课,有葫芦丝、笛子等中国乐器,也有黑管、长笛、西洋管乐、还有钢琴课。我校的女子乐团经常活跃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在区上也获了许多奖。礼仪课我们开设的是中外礼仪,一般学校讲礼仪只是一个讲座,我们是每周三节课,开一个学期。我们的礼仪课从礼仪观念到礼仪规范再到礼仪行为训练,是从内到外的素质学习与训练。要让学生们知道中国的礼仪和西方的礼仪强调的核心的内容是什么,要让学生们懂得礼仪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和价值体系,要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礼仪意识,礼仪体现对自己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了一种良好的社会基本秩序,社会文明一定是以秩序为基础的。而不是简单的学会怎么站怎么坐等等。我们做特色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固化为习惯和素质。就好像我们上形体课,上舞蹈课,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美是什么,美源自什么。每当看到女生班的孩子们穿着一身黑色练功服,把头发盘起来,提着舞蹈鞋,三五成群兴高采烈地往形体房去的时候,都能让人切实感受到美的感召力。

钢琴课只开一年,内容很难,许多孩子弹不好,我们不在意你弹得多好,关键是要在体验中学会欣赏音乐的美,不仅懂得欣赏流行音乐,也要学会欣赏古典钢琴曲,因为美是丰富的。学校开设特色课程需要聘请优秀的专业师资,不收学生一分钱,都是学校出资,每年演出的服装也是学校定做的。为什么要开这些课,就是要让她们学会欣赏,培养她们的审美,提升她们的修养。

此外,在女性的安全与保护方面,我们开展女生心理健康与性健康课程,我们依托成都大学在这方面一个专门研究室,同时与成都市二医院建立“医教结合”联盟,定期邀请专家给女生班上课。我校关于女生性健康教育的“青爱小屋”,是全国十大标杆小屋之一。

十一中并非纯女校,女生班的学生们依然有机会与男生共学与交往

每年3月份,是我校传统的女生节,面向全校评选表彰四类优秀女生,第一类叫做智慧女生,与学业成绩相关,第二类是爱心女生,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第三类是阳光女生,有关心理健康的,第四类是进步女生,着眼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特色课程,有一部分是只有女生班才有,还有一部分课程是辐射到全校的。我们希望我们办女生班、研究女生教育,能够促进全校女生的发展,这种教育不只是让女生自己成才,目前能够升入一所好的高中、大学,而且能让她将来家庭和睦,尊重老人,善待丈夫,教育好下一代,拥有幸福的人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把女生班办成一个精品小班。

记者:在您看来,女校、女生班实际是教育现代化的产物,是教育个性化的需求,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家庭对此接受程度更高,但它在当今社会仍然是非常小众的教育。那么,十一中的家长在将孩子送到女生班的时候,通常会有哪些顾虑?

王延玲:就我们了解的情况来说,主要的顾虑在于,部分家长认为把女孩子专门放到一个班去,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正常交往,担心孩子读了女生班之后,交往能力等方面和其他孩子相比不占优势。但其实上,无论女生班还是女校,都不是与外界隔绝的,校内有男教师、干部、职工,还有许多混合的活动,只是在学习时相对独立。

从女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研究,相对独立的女生学习空间,在一定阶段,对女生的成长的促进作用较大。为什么国内各地的女生班都是从初中开始而不是小学?因为初中阶段正好是孩子成长的逆反期,男女学生逆反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这个阶段也是女生身体发育心理变化最突出的时候,在相对独立的女生班里学习,对培养女生的自强自信很有帮助。我们在男女混合班听课发现,在课堂上抢答的基本都是男生,女孩子可能对答案没把握,可能因为害羞,不如男生课堂参与主动,久而久之在主动探究方面就存在差距。初中,尤其是初二在学业上是两极分化的一个坎。女生班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活动总体比较活跃,女生班的孩子在学业成绩上是有优势的,同时,对培养女孩子的阳光、开放、与人相处的健康人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所以我们觉得初中女生班效果最好,到了高中,高一入学是女生班,高一下期开设研究性学习、选修课,开始走班了,已经不完全是纯粹的女生班了。

沿海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女中,在当地家长中认可度很高,毕业的学生无论综合素养还是升学都非常好,甚至当地人家家里找媳妇,找了一个女中毕业的,就觉得很有福气。因为女中毕业的孩子非常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仅仅照顾对方的感受,对于老人小孩她都会考虑到。为什么会培养成这样,主要是培养理念不同,女生班的课程设置不仅仅是为了培养知书达理、琴棋书画的优雅女性,那一定是跟现代社会接轨的,智商情商财商各项综合素质我们都是要培养的。所以,真正读我们女生班的,家长都比较满意。

现在之所以还有一些家长不认可女生班,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只是片面地、表面地凭自己的想象来认识女生班。随着社会的开放度、经济发展程度、家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慢慢地改变认识。但是,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女校、女生班永远只会是小众,满足一部分家庭对女孩的个性化培养需求,不会普及,而且它也不需要普及。女生教育哪怕在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也仍然是小众,比如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它只是社会的需求之一。

所以,对于女校的宣传,我觉得它的价值点在于对女性教育的研究,这些研究和成果,我们希望无论是女校还是非女校都充分地给予重视,然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践行这些研究成果,让社会对女性有充分的尊重。我们觉得女校存在的价值,不在于是不是纯女校,不在于招了多少个女生班,而在于我们对女性教育的态度和研究。对于女性的尊重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这是我们认同的。

记者:现在,女权主义在网络上十分盛行。早在易卜生时期,他就通过《玩偶之家》娜拉出走提出了有关妇女社会问题的讨论,鼓励妇女从男人的奴役之下解放出来。相对于“男女平等”,中国传统讲“男女有别”。那么,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真正的男女平等、自由独立是什么?

王延玲:在当代中国其实没有这种纯粹的女权主义,比如我们研究伏波娃的《第二性》,也就是西方称为女权主义宣言的书,伏波娃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她的这个女权是基于西方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在法律上、制度上甚至社会风俗上不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目的是想寻求男女平等。

为什么在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新中国建立之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那个时候就办了扫盲班,女性走出家庭开始工作,走向社会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新中国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我们都在制度上、法律上、社会风气上倡导、实施男女平等,女性在社会上所作出的贡献,也确实获得了肯定与尊重。

所谓真正的平等,一定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所以在当代中国没有真正的女权主义学者,找不到一个女权主义研究机构,因此,任何一种观念、哲学思潮,它一定是有它的时代性的,“娜拉出走”是对男女依附关系、对女性争取社会平等地位的讨论,现代中国社会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男女法律地位的平等是外在因素,女性自身独立平等意识的觉醒才是内在因素,这一点,伏波娃也是非常认可的。

你所谈到的传统文化中对于男孩女孩的分别教育,我觉得它的最大的缺陷在于在教育内容上没有强调共性,只是强调了个性,比如对男孩强调家国天下,精忠报国,对女孩强调相夫教子,女子无才便是德,形成男尊女卑的观念,认为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没有给予女性社会一份子应有的地位与尊重。男女分开来教育,我认为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处理好别男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是基础。

现代教育我们为什么讲是国家人才战略,因为无论是男孩女孩,长大了都是国家建设的一份子,因此我们现代的教育首先要强调共性,我们开设国家课程就是保证教育共性的落实,在共性的基础上再强调个性,男孩应该有一些男孩特别的课程,女孩有女孩特别的课程,这是个性。

古代的教育女性只是家庭人,而不是社会人。所以出了一个花木兰就流传千古,因为她对社会做了贡献。所以,现代社会,自然人、家庭人、社会人,这三者的关系,我们如何去把它们处理好,这是一个基础问题。

记者:第十一中学恢复女生班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多届学生,那么就你们的观察,女生班出来的学生有什么特点?

王延玲:女生班注重培养女孩的综合素质,但有许多素质是隐形的,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才会有显性的表现,现阶段女生班女孩最大的显性特点就是开朗。开朗在生活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爱笑,说话声音响亮,上课发言声音特别亮,特别积极、特别勇于探索,很阳光,哪怕在舞台上演一棵大白菜,都去探究怎么比别人演得更精彩。为什么呢?自信!其实学习无论对于男生还是女生都蛮难的,看到她们愿意去学,很能吃苦,每天过得很高兴,我们就很欣慰了。

猜你喜欢

德班女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关于博文女校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证
题解教育『三问』
“女德班”与“傻家长”
“女德班”与“傻家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月度关键词
勾搭留学君!
英式淑女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