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以学生心理成长档案为中心

2018-08-02杜月秀

山西档案 2018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儿童心理

文 / 杜月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我国整体人口素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联结水平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状态更需要社会关注[1]。心理健康状况对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等各方面都有着很大影响,从小学阶段起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及时而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助于后续管理者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心理成长轨迹、性格特点等,从而切实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追根溯源,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由于孩童时期的心理问题引起的。为此,我们可从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的角度出发,联合社会(社区)、家庭、学校等多方力量,为留守学生建立伴随一生的心理成长档案,提供动态监测手段,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务工性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种常态,农村人口流动和家庭结构变化加剧,“分离式家庭”增多。农民“候鸟式”流动导致留守儿童数量居高不下。《2017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数据显示:按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4000万的总数进行估算,处于留守状态的学生总数达230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农村中小学群体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2]现有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多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对比研究。周丽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研究时发现,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5.5%,显著高于非留守学生。[3]然而,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学阶段,只有极少数学者对中小学心理档案的建设进行了论述。“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多都可以回溯到幼儿或童年时期寻找原因”[4],童年时期所接触的教养环境、生活事件、成人评价等均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如不能很好地引导,至问题严重时再进行心理疏导与治疗,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当前农村留守学生的成长环境面临着新变化。一方面,“80后”新生代父母重物质、轻责任的现状使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恶化,很多年轻父母为了打工挣钱,将孩子留给老人照看,孩子因监护人监管不足和社会整体道德滑坡更易成为社会价值失范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寄宿制私立小学的诞生,迎合了外出父母的需要,为弥补缺失的亲情体验和家庭温暖提供了条件。如何为留守儿童寻求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改善他们受教育的生态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本文探索和研究的立足点。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周口市民办学校Y小学为研究对象,调研该校四、五、六年级留守学生共83人。关于“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采用学界公认的选取标准,即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5]

(二)档案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以周步成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为主,以自编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辅助问卷》为辅。访谈采取目的性抽样,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6]103选取了父母均不在身边、性格内向、教师特别关注的9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面对面访谈。

三、研究结果

(一)留守学生心理成长档案情况

1.留守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情况。从测试结果看,83名学生中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75人(90.36%),心理状态欠佳或有问题倾向者8人(9.64%),无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者,这反映出该校小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好。单从每个内容量表项目上的检出率来看,被试对象在冲动倾向、学习焦虑、身体症状上存在问题的检出率较高(见表1)。从健康总分及各项内容量表得分情况来看(见表2),被试对象在各项目的得分基本正常,尤其是心理健康总分、自责倾向、孤独倾向、对人焦虑等方面。

表1 被测试总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表2 被测试总体的心理健康总分及各量表得分

2.留守学生的情感需求状况。据调查,52.86%的学生与父母不定时取得联系,20%的留守学生与父母一周联系一次,21.43%的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在问及你是否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有92.1%的学生回答“非常希望或有时希望”,但64.4%的留守学生不想到父母务工的地方读书和生活,他们觉得不现实或不想成为异乡的流动儿童。访谈中,发现多数学生内心很渴望父母的陪伴,但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导致他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A同学说:“看到别人的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场景,自己会偷偷哭,不愿意去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处,不自在。” B同学说:“父母回来也不会感觉特别开心,妈妈能把自己吵哭,与他们相处有点尴尬,没什么好说的。”

3.留守学生的学习表现。留守学生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课堂表现欠佳。他们常常存在上课不主动回答问题、违反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等情况。二是胆量小、自信心不足。留守学生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或比赛,总担心自己做不好;面对教师的鼓励,多持拒绝态度。三是自控能力差。他们课余时间上网打游戏、泡网吧的现象比较严重。留守学生的学习处于没人管、没人问的状态,父母只是关心考试成绩,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缺乏督促。

(二)Y小学现有的教育管理档案情况

Y小学的管理者认为“教书育人,除了给学生传递知识以外,重要的是育人,教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懂礼貌、守规矩,我们认为这可能比知识更为重要”。学校为了“留住学生的心”,组织了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如人人参与的“一周文艺”、自搭小舞台的“慰问演出”、挖掘特长生的“五一运动会”等,让学生乐于在校、乐于读书,分不出“是否留守”的界限,从而留住学生的心。此外,为更好地保障寄宿学生的身心健康,该校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设有看寝老师和陪寝老师,专门负责住校生的住宿管理工作,要求班主任多关爱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取得学生的信任,让有困难的留守学生第一时间与班主任主动沟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该校尚未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部,缺乏专职的心理指导教师。

四、分析与讨论

(一)关注留守儿童中的“特殊群体”

我们在倡导关爱留守学生时,应重点关注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已有“突出表现”的学生,防止他们因长期缺乏家庭温暖而更加偏离常态。这些学生的家庭成员状况复杂,存在父母离异、父母关系差等情况。对于这些孩子,学校应联合村委、家庭为其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多给予疏导与关爱,帮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二)突出教师的“导师”角色

Y小学的教育管理理念很先进,但教师并没有完全接纳与践行,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管理全过程。学校应将先进的治学理念及时传达给任课教师,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教师们心理健康指导技巧,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发现和引导学生身心成长的细节问题,突出任课教师的“导师”角色,真正帮助留守学生化解心理压力与问题,排除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重视家长的“纽带”作用

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始终具有最重要的意义。目前,新生代父母忽略了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不了解孩子在校表现,这使得家长在持续教育环节出现了断层,不能很好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大大削弱了教育功效。笔者建议,学校借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建立家校交流平台,给予孩子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从而使学校教育的效果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巩固和升华,为留守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保障。

(四)构建社会(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从社会层面来看,乡镇政府、基层党委等组织机构应关注本辖区留守学生的心理成长状况,并不定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采用“一对一代理家长制”,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及家庭解决看病、上学、安全等方面的困难;从家庭层面来看,父母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尽可能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种通讯工具增加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应主动搭建与社会、与父母沟通交流的平台,建立关爱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与家长、社会形成合力,使学生获得来自社会(社区)、家庭、学校三方的关心与支持,创造更有利于他们学习与生活的教育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私立寄宿制小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为学生的成长添加了更多色彩,我们应积极探索这一制度取得的良好成效,从档案管理的角度来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问题。此外,社会(社区)、家庭、学校应多方共建关爱留守学生的平台,持续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为他们长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儿童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