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达的“卫生员”

2018-08-01张纪哲杨思聪

军营文化天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驻训卫生员雷达站

文/翁 骏 张纪哲 杨思聪

“我是雷达的卫生员,雷达去哪,我就去哪!”1月下旬,笔者在中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机动营的一个车间里,发现了这位灰白短发、黑瘦精干的老班长。

他正在为不久后的野外驻训,捣鼓一些用于维修雷达的简易装置。

“什么是医术高明?不是等到雷达‘病得厉害’,你再手到病除;而是让雷达‘一辈子平平安安、保持健康’,这太难了!”

“雷达就像个娃娃,你稍不注意,他就会头疼脑热。”

乡音浓厚、调门不高,字句间闪烁着智慧。李防震入营13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排除雷达故障千余次,撰写、发表论文20余篇,干的都是响当当的事情。

过硬的兵,该有过一番怎样过硬的历练?

大海,亦敌亦友

大约10年前,李防震在一次驻训任务中,第一次见识真正的海洋。“我生在陕西的黄土地,吃着泡馍、听着秦腔长大。”那一夜,海水“呼啦、呼啦”拍打着礁石,他兴奋了半宿,才沉沉睡去。

海水带给他兴奋、喜悦,也让他尝到了“苦头”。“海风,风呼的一下就刮起来了。”

一个周末,他和几名战友站在雷达阵地上远眺,海风起先轻拂,骤然猛烈起来。他扭头一看,雷达天线正吃力地与海风“搏斗”。必须立即降下天线,否则天线有倾倒的危险!

他们几人逆风奔向雷达,齐心合力、满头大汗,化解了这场危机。

又一次危机,是遭遇雷暴。

那天天气不佳,低垂的黑云从海的那一头慢吞吞游来,并不起眼。“当时感觉会下雨,但不知道会打雷。”复杂的气象环境,正是练兵的有利条件,他们继续训练,天线飞旋依旧。

一道闪电划过海天,“不好,要打雷了!”

又是一场竞速赛,李防震的对手,是海面上那团加速的黑云,与黑云笼罩着的雷暴。降下天线,升起避雷针;拔掉一些组件的电源接头,用塑料袋包裹住,防止被雨水淋湿;检查几条拉索是否正常受力……

李防震是驻训分队唯一一名雷达技师。他嘴里喊着,手上忙着,心里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雨衣下瘦小的身体,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好险,但有惊无险!”

那次驻训,“高温、高湿、高盐雾环境下如何保持雷达健康”等10多个重难点问题被他一一攻克,他还以此撰写、发表了一篇论文。

之后,他又领略过3片不同的海域,有的地方去过不只一次。

一次是上岛礁,那里三面环海,有一个雷达站常年坚守。“潮乎乎、雾腾腾的,上山的路也不好走。”当他走进荣誉室,了解到这个站几十年的建站兴站史,他迈不开步了。“什么是‘苦中不言苦、苦中有作为’,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片海水,他也尝过,本应是苦的,他却尝到了甜味。

一次是赴百川汇海的入口附近,大海的博大、深沉,他感受得深切;一次是抵达陆地前出部,大海的喜怒无常,他也深有领教,那次驻训,他颇为忙碌,体重跟着降了好几斤。

“海水哺育了我成长。”李防震平静地说道。他与海的故事,未来仍将继续……

边塞的考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诗人王维面对茫茫戈壁,曾如此慨叹。

首次前往戈壁滩参加某大项任务,李防震一路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天高云淡,褚黄的土地与湛蓝的天空,在地平线交会,三两只骆驼、羚羊悠闲地啃食着稀疏植被。

眼前的真实一点不假。边塞的戈壁、荒滩,让李防震感到陌生而熟悉,那是一种有别于黄土高坡的粗犷之美。沙尘暴,打断了他的遐思。

抵达预定地点,卸载物资时,远望西北尽头掀起一阵黄,宽又大,快速延伸而来,像夜神的毛毯一般,将夕阳紧紧裹在了里面。好一个下马威!

那天,雷达尚未架设展开,大家吃了满嘴沙,但斗志昂扬:“一定要和沙尘暴斗到底!”

驻训期间,每日站岗放哨的官兵,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时刻关注驻地周围的“风吹草动”。每次沙尘暴刮过后,李防震都要带齐刷子、抹布、润滑油等工具,及时检查、维护;有时风沙来得急,他顶风逆行,检查各类拉索是否稳固、装具是否安全,常常被刮得面无血色、耳朵里都是沙子。

小小的沙子,算不得什么考验。真正的考验,是极大的昼夜温差。

时值盛夏,附近居民们“早穿皮袄午穿纱”,官兵们也提前准备了体能服和毛衣,装备却没“衣服”穿。

“你对雷达好,雷达就对你好,反之也是这样。”一天早试机,操纵员反映:雷达开不起来了。

李防震忙前忙后一阵子,找准原因,某部件因连续昼夜温差过大,失了效。夜间增加晚加温次数,把那股“热乎劲”保持住;午间常态化给雷达降温,防止部分组件热过临界值……

防治大病从小处着手。同样的毛病,雷达果然没有出现第二次,大家夸他:“老李,你真行。”他嘿嘿直笑,每天“既当爹又当妈”,日维护、周维护等制度,次次严格落实;因地制宜,拿着小黄盆打水给雷达降温;戴着帽子、墨镜和围巾,忍受高温炙烤,给雷达做额外保养;“神经质”般地一遍遍检查雷达方舱内各类参数是否工作正常。

他就像只啄木鸟,将雷达身上的各类隐患,彻底消灭在萌芽状态。

恶劣的自然环境,人有时都打不起精神,雷达却每天都很“给力”。任务结束后,该分队因雷达性能发挥好,任务完成优质,受到上级表彰。

李防震更黑、更瘦了。浑身几处蜕皮的地方,他打趣是这里留给他的“刺青”。

山麓高唱大风歌

“我曾在雷达站待过7年,没有那7年的积淀,后面13年的机动生涯,我可能捱不过来。”李防震去过最多的地方,是一座座奇崛瑰丽的山脉,那些地方总让他想起在雷达站的日子。

在齐鲁大地的一处山尖,他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人同时保障两部雷达;在一次换装后,他用“渗透学习法”,几个月时间把几大包、百余张图纸逐一吃透。“眼泪和欢笑都在它身上了,每天听着它的声音,心里就特别平静。”离开时,他专门和雷达告了别。

细心、耐心,是那段日子给他的馈赠。

一年盛夏,李防震跟随驻训分队来到鄂东一片鱼米之乡。那里坐落着一座雷达站,他们在另一座山头,与其遥相呼应。“任务量很重,我们去了以后,既补位、又竞争。”

雷达每天长时间工作,如何保证不“掉链子”?高温、高湿的山地气候,如何让雷达发挥正常的工作效能?近10个熟悉的难题又一次摆在他面前。

李防震翻开头脑深处的笔记本,忙碌起来。每天起早贪黑、风吹日晒,但雷达一直保持健康。他还被请到雷达站,交流雷达保障经验。“我们有一次过来串门,大吃一惊,雷达跟新的一样,一打听,已经用了好些年了。”该站指导员江山颇有感触,李防震干工作不急不躁、一板一眼,一看就是行家里手。

闲暇时光,他伫立在雷达旁,看遍山烂漫山花。

冬季的山麓,肃杀的寒风,裹挟着火热的练兵氛围。最近的一次驻训任务,是去年底,赴燕郊某山麓,他们刚参加完上级组织的年终考核。

复盘反思,一路梳理出10多个重难点问题,抵达预定地点,他们拉开架势就开练。

山麓万籁俱寂,山风凛冽如刀,李防震戴着手套、口罩,每天趁雷达“喘口气”的时机,为雷达精心维护保养。

“也遇到了不少难题。”首赴寒区驻训,低温是最大的考验。之前的一些预想预判,缺乏实践检验,很多都失了效。

“防冻液、纯净水、油料……”李防震对一些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十分敏感。他的笔记本,再一次充实起来,论文也渐渐有了雏形。

“写下去,每一次驻训结束,我都会提交一篇论文。这些年,这20多篇论文,绝不是一蹴而就。”灰白的头发,既是岁月的年轮,也是这名老兵睿智的象征。下一次出征,他正摩拳擦掌,做着准备。

好一个“雷达的卫生员”!★

李防震在教带官兵业务技能(高义文/摄)

李防震在检修兵器(高义文/摄)

猜你喜欢

驻训卫生员雷达站
密闭驻训环境下新兵应激反应变化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高原人员肠屏障损伤评估及其与维生素D、IGF-1和IL-6的相关性
官兵在驻训期间烦躁情绪的调控对策
加强军队基层卫生员培训的思考
最美劳动者之家庭卫生员
雷达站
紫帽山雷达站防雷系统几个关键参数分析
部队基层卫生员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球上最高的雷达站
为人民勇于担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