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路径研究

2018-07-31杨松

前线 2018年7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北京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顺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特点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意义、战略目标、发展路径和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 。

北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面临的形势

北京市的经济体系建设,已经迈入初步现代化水平。具体表现在: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和服务型政府基本确立,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基本形成、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大为改善等方面。但是,北京经济体系现代化还远未实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经济总量增长和发展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北京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时间较早。自2011年增速为8.1%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后,2017年增速为6.7%,比全国和大多数省市更早地走过高速增长时代。目前,北京已告别与其他省市攀比经济增速的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增长。与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在经济总量、增长质量、影响力等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2017年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0.4亿元(按2017年人民币与美元6.7518平均汇率折算,约4147亿美元),与2016年东京都的地区生产总值(约7590亿美元)相比差距较大。北京人均GDP约1.9万美元(按2017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万计算),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日本和2003年韩国的水平。因此,北京未来保持经济稳步增长、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需求仍然存在。在经济转为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北京要在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上下更大的功夫。

经济增长新动能需进一步挖掘和释放。从投资看,本市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驱动。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计算,20世纪90年代投资率最高,达到68.8%,2013年前一直在40%以上,2016年虽然下降到37.9%,但仍然高于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这个数据也超出24.2%的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本市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相对比较高。

服务型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起就超过了50%,2016年超过了80%,服务业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多年。但服务业自身的优化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主导地位尚未形成,据《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7)显示,全市高精尖企业数量占比只有8%左右。受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高精尖企业更替比较频繁,产出波动较大,持续性和稳定性不强。本市六大高端產业功能区也面临产业进一步升级转型和产业高端化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土地等要素“硬约束”比较紧,经济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突出。2017年,虽然本市常住人口首次实现负增长,但人口调控压力仍然很大,资源紧缺状况难以改变,生态环境改善压力突出。

北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

必须符合首都城市“四个中心”战略定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明确了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是北京做好各方面工作包括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回顾经济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式会发现,北京市曾经走过一段发展重工业的弯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对资源能源的消耗水平比较高,同时经济发展质量也很低。审视北京经济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是没有准确地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结果,或者说是对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认识模糊,甚至出现偏差而导致的。因此,北京经济发展的方向、模式、路径都必须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保持一致,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

必须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要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要走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对北京而言,那种主要依赖资源要素投入、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城市建设“摊大饼”式野蛮扩张的外延式经济发展道路根本没有出路,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从北京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依然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北京人口总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资源能源消耗等均达到或接近“天花板”的临界状态。北京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确定人口总量上限,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必须坚持走集约式发展之路。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和发展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特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构建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动力。要着力构建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发展动力上,要充分发挥北京科技资源、智力资源、人才资源聚集的优势和条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为动力,从资源聚集转向创新驱动。以中关村为龙头,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在全国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三城一区”建设为抓手,认真落实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

必须适应和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构建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支撑。北京经济要在打造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格局、新型首都经济圈中发挥龙头和核心作用。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体系中,北京无疑居于发挥引领作用的核心地位。京津冀协调发展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想定势,立足产业分工和各自优势,重新布局产业规划,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北京要通过推动交通、环境、产业等领域协同发展先行先试,进一步发挥北京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全面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起到引领作用。

北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路径

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为抓手,重塑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的历史契机,推动北京城市建设有机更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空间合理布局和整体经济结构重塑。要持续推进疏解整治工作,完善一般性制造业和低端业态退出机制,加快产业更新换代和转型升级,坚决抑制违法建设和治理反弹。在疏解整治取得重要进展和成就的基础上,要把“促提升”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构建与首都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市场功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着力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石。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智能装备业和高技术产业。不断优化和提升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以及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总部经济,支持在京创新型企业总部发展;加快培育金融、科技、信息、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做强实体经济。要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坚决抑制房地产投机炒作、虚拟经济过热发展和过度膨胀,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避免产业空心化。要发挥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提高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率,强化现代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新经济形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大力发展平台经济。2016年3月,全球企业研究中心《平台企业的崛起:全球调查》显示,全球市值10亿美元及以上的平台企业176家,总市值4.3万亿美元。中国平台型企业快速崛起,共有64家,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北京30家,占全国平台企业近半壁江山,数量上仅次于旧金山湾区(44家)。但是北京平台经济规模并不大,2016年北京平台经济市值仅为82.3亿美元,远远低于旧金山湾区(506.8亿美元)、杭州(404.7亿美元)和深圳(383.6亿美元)的水平。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加速平台,做强企业上市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完善人才支撑平台。二是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闲置)使用权共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中国2016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為34520亿元,共享经济企业融资规模1710亿元,同比增长130%。未来几年,共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共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共享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攀升到20%左右。未来10年中国共享经济领域有望出现5~10家巨无霸企业。三是大力发展创客经济。“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Maker”,指利用开源硬件和互联网,把创意转变为产品的人。2015年,“创客”一词首次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创客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不熄的引擎,也是北京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四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相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和创新型产业重构。要大力发展北京具有优势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中高端消费、绿色消费、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业态,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率先实现科技创新由跟随向引领的深刻转型。要落实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对未来科技革命新趋势预判和把握的能力,在若干重点产业领域率先布局,特别是要颠覆性创新技术产业。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人工智能、生物医疗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等领域,发挥北京优势,把握先机,力争实现北京科技创新由跟随向引领的转变。要不断完善创新制度供给,改革基础教育体制、科研管理体制,扩大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供给,鼓励原始创新,激发科研活力,培育企业家精神,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

(作者:杨松,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 / 高 斌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北京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北京,北京
我的女巫朋友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