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箭冲天背后的美国“经济深度”

2018-07-31谭保罗

领导文萃 2018年11期
关键词:猎鹰马斯克军工

谭保罗

春节前,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一次惊喜。他旗下SpaceX公司所开发的火箭重型猎鹰(Falcon Heavy)成功首飞,并完成一级火箭回收。

这为什么让人兴奋?第一是技术,重型猎鹰是人类现役载重量最大火箭,起飞重量1420吨。此外,还搭载了马斯克自己的一辆特斯拉跑车——的确,马斯克一直都是营销天才。

另外一个技术爆点是火箭回收。以前,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在把卫星、宇宙飞船或者航天飞机运到预定轨道的过程中,几级火箭会逐次脱离,并坠入大气层自动烧毁。但这一次,火箭竟然回收了,这背后是新材料、航天动力学、工程学的巨大进步和超级运用。

不过,我认为本次发射最激动人心的兴奋点并不是技术。技术这种东西太乏味了,它一点都不够激情。真正让人兴奋的是,马斯克这个“私人老板”颠覆了人类产业或者说科技发展的某些旧有逻辑,而这种逻辑在普通人心中根深蒂固,多年一成不变。终于,这一次被彻底颠覆了。

什么逻辑?即航天火箭这一类的大项目,只有国家力量可以胜任,私人公司赚钱可以,但面对这一类“征途是星辰大海”的事情只能望洋兴叹。比如,我们从来都被灌输这样的理念:互联网技术最初的发轫是国家行为,是美国军工产业的副产品;苏联科技很发达,赶英超美,这是因为国家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

可这一次完全不一样。马斯克的私人公司竟然就干成了国家都干不了的事(或者他们不愿意干,也可能是假装在干)。发射成功之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表达了关注,并用新媒体刷了一波存在感。换句话讲,马斯克这一次可以说是“打败了国家”,至少也是打败了依附国家的军工联合体的旧模式。

在美国,军工复合体是一个让普通人憎恶的利益集团。在反对者看来,这群人到处卖武器,让世界人民自相残杀,有时候还迫使年轻的美国人上战场。军工企业主要都是私人企业,但是它们的客户却是国家,这种“公私合作”的关系是微妙的。当然,效率也是低下的。

NASA和美国军方的航天项目,很多都会交给波音、洛克希德·馬丁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来做,在这些大型企业的设计、开发、测试耗费的时间很长,花钱如流水,而纳税人的钱却显得总是不够用。比如,它们就从来“没有来得及”开发重型猎鹰这个级别的火箭,而后者对国防无疑很重要。不是技术不行,体制使然而已。

马斯克的横空出世,一下子撕下了这种体制的遮羞布。美国不是什么都好,比如这种“公私合作”的军工复合体就有点糟糕,它是垄断的,或者说寡头的,竞争不足,必然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但美国这个国家有一点值得研究,就是它的“经济深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什么是经济深度?就是在这个经济体内部,有着无穷多的可能性。从静态看,它内部有着很多的出色企业,大企业执全球基础研发之牛耳,是产业价值链的龙头,中小企业则到处都是隐形冠军。从动态看,更重要的,就是这个经济体存在着一种不断创造卓越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的机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十几年。十几年后,又有新的豪杰辈出。

我还想到了二战的历史。太平洋的岛屿争夺战中,日本军人被美军打得在亚热带丛林抱头鼠窜,最后只能挖坑道,这背后不但是经济体量的差异,更是“经济深度”的差异。在很多历史书中,你会发现当年美国民间的轻武器生产能力,都能轻松超过日本正规的国营军工厂。经济的真正力量藏于民间,而非国家,而且这种力量能不断对旧有经济体制进行“纠错”,这就是“经济深度”。

“经济深度”,在我看来,它是比“经济质量”更重要的概念。但它所包含的东西,并不局限于经济。

(摘自《南风窗》)

猜你喜欢

猎鹰马斯克军工
马斯克打脸简史
梅耶·马斯克的“育儿经”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马斯克预计“猎鹰”9可在12月复飞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猎鹰”9再创历史一级火箭海上着陆回收成功
只因他是马斯克
“猎鹰”9号的复用技术与展望
“猎鹰”9号带来的启示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