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牡丹亭》的三方分析

2018-07-28孙平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杜丽娘牡丹亭

摘 要:《牡丹亭》作为传统优秀文化作品,多次被搬上昆曲的舞台,衍生了多种版本。本文从青春版、电视剧版和电影版三方入手,比较分析杜丽娘的突出特点,表现不同版本昆曲的魅力和独到之处。并结合对舞美道具等各方面的认识阐述自身对其不同特色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牡丹亭》;青春版;影版;剧版;杜丽娘

作者简介:孙平(1999.10-),女,汉族,河南省内黄县人,目前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1

《牡丹亭》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多次被搬上舞台。古音传古韵,以昆曲唱出的《牡丹亭》戏更为优美,无论是青春版、剧版、影版,都堪称经典。

一、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先生主创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原著基础上进行删减和浓缩,将五十五折戏改到二十七折。青春版牡丹亭可谓“雅俗共赏”,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扩展了昆曲的观看人群。青春版最大的特点是梦幻美,以《惊梦》为例,由于舞台表演难以表现影视版后期剪辑效果,因而面临着场景变化的尴尬问题。青春版巧妙运用十二花神作为串场表演,一方面巧妙缓解了更换场景问题,另一方面则又加强了舞台表演的梦幻感。整个戏又通过灯光明暗变化营造了沉醉的氛围,加深了情感氛围的柔美感。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服装的大胆设计,《惊梦》一折戏中,杜丽娘初遇柳梦梅,两人服装皆为素净白衣,杜丽娘以紫蝶为点缀,柳梦梅以衣襟上梅树为点缀,让人看来更觉此情之纯洁。此外,为何为紫蝶而非粉蝶,我认为应该与传统文化有关,台湾曾受日本影响较为深刻,因而以紫色展现杜丽娘情感的高贵,两人之情非“艳情”所言。“蝶”则多有梁祝意味,也有自由之感,爱情之纯美动人见诸于设计之中,可谓用心良苦。

青春版沈丰英式杜丽娘突出特点是虚幻以及大家闺秀的内敛。演员表演杜丽娘时,步伐总是有些飘的,眉目之间也并非聚集,而是略有分散的。整體的舞蹈动作是少且单调的,也相对来说更加轻柔,幅度较小。面对柳梦梅的示爱等方面,又因为这些“放不开”的动作恰到好处体现了大家闺秀的矜持。沈丰英又因受师父张继青的影响,演唱之中颇具吴侬软语之感,在淑女气质为基础表现的同时,又因为语调显出杜丽娘的少女气息,更显娇媚柔美。

二、张洵澎版《牡丹亭》

张洵澎式杜丽娘恰好表现了沈丰英版相反方面,颇具风情,也多受争议。此版杜丽娘主要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情愫,舞蹈动作较多,并增加了腰部的运用,大胆运用水袖的挥动,更加显示出了少女的灵动和灵巧。赏春之时眉目含笑,喜春时闻花开心一笑,惜春时恋恋不舍三回眸,悲春时又感春伤己,这版杜丽娘的情感相对来说丰富奔放,又非常细腻多变,因而人物形象也就更为鲜活了。然而,此版杜丽娘眉目之间多妩媚,《惊梦》之中,杜丽娘伤春之时动作又颇有些过度,反而不像轻盈少女而是繁杂少妇的感觉。张洵澎曾经表示她眼中的杜丽娘不给人“老沉”之感,她对爱情的追求是直接热烈的,随着她的死去,封建的束缚也不再存在,因而更加的飘逸和开放,而并非郁郁寡。张版杜丽娘注重点在于她青春的热情和对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她的杜丽娘是最不像杜丽娘,而精神上又最贴近杜丽娘的,是一种别致的美。在舞美道具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这版的《牡丹亭》整体布置较为简单,《惊梦》一节中,黄墙粉纱,木桌椅分散摆于卧室,恰好灯光又明,反而给人感觉太过于空旷了。然而十二花神之处又颇具美感,花神引见杜柳两人之时,曲调轻快,给人感受非常清新和愉快,灵动的氛围也很好的烘托出来了。

三、梅兰芳版《牡丹亭》

在所有版本的杜丽娘中,表现情感最具有“伤感”气息的,莫过于梅兰芳版了。 就梅兰芳、俞振飞1960版《牡丹亭》来说,最大的特点是还原,尤其表现在台词的工整。台词和书本《牡丹亭》的句子相差无几,演员对台词的把握程度也非常稳定。这版的表演看似非常平淡,没有“亮点”,是对书的循规蹈矩,但是在平淡下面却是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把握。梅版“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一段,初唱时是因春日美景而感到喜悦的,因而眉目中多有留情,便也多注意园中美景。然而当唱到“付予断井颓垣”,眉目神情中便多是空洞了,赏春乐事变为了伤春,如今虽正值芳年,然而不免要把年华付诸东流。这一转变过程是细微自然的,梅版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心态的转变。因而,梅兰芳的杜丽娘是最真实、最具有古典韵味的,她抓住了人物的一个点,即在封建传统束缚下对女性尤为少女心中怨怒和感伤的积压,并把这种感伤通过人物一举一动表现出来了。而梅兰芳本人又是非常注重对词曲的理解的,所以她的台词也颇讲究,实在是最还原古韵的。除此之外,这版的舞美道具颇具古典气息,《惊梦》一折,房间摆设不似张版那么空洞和明亮,而是有些昏暗的,这便与伤感之情更为相称了。

杜丽娘作为《牡丹亭》的重中之重,对她的多样表演实质上就是对昆曲《牡丹亭》的多重解读。无论是沈丰英式的淑女,还是张洵澎式的风情,抑或是梅艳兰式的少女伤感,看来不相融洽,实质上各有所取,不同的展示表现的是这一圆形形象的多样魅力。

参考文献:

[1]于捷. 异曲同工各春秋--试论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近百年音乐的发展和变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猜你喜欢

杜丽娘牡丹亭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一生爱好是天然”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