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2018-07-27

北广人物 2018年26期
关键词:手指尖琴瑟知音

本期沙龙主题:琴,琴棋书画的琴。做本期选题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用多少年,仅我们的子辈,某一天说起这个选题,会像穿衣吃饭一样家常。说不定这些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还会笑话我们:这帮老家伙们至于吗?说个音乐,投入那么多情感、情绪?整得这么沉重?

《诗经》里说: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说得没错,我们也大可不必仅拘泥于男女感情相和。只要有琴瑟,真的是啥啥都有静好的可能。当然,最好对面有知音。退一万步讲哪怕仅剩自己一个人,也得保证自己是音乐的知音,这样才能让尘世静好不丢。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专门讲了琴心管韵。即使表达方式多样,有一个主题始终贯穿: “主人知音,始可令琴瑟在御。”说白了,他还是强调知音的重要性。世事沧桑,我们现代人从未放弃高山流水、伯牙子期、文君相如的期盼,但是我们更懂:做自己的知音,做音乐的知音是觅到知音、当得起别人知音的基础,更是前提。

音乐于我,是生命的一部分,无从剥离,源于老爸较高的音乐素养。举一个例子,在那个特殊年代,被下放的老爸,周末会用自己物理專业、啥啥都会修的手艺,跟县城中学兑换一架手风琴的使用权限,半天。他拉给我和哥哥听,幸福时光。上中学,哥哥不用管,吉他、口琴都无师自通了。爸爸不放过手指尖起泡怕疼的我用胶布给我贴好,教我弹琴。今年中学同学群里,还有同学提,我作为班长、团支部书记,抱个吉他在教室给大家弹,他们觉得好浪漫,那是80年代后期。现在想来,我完全是被老爸赶鸭子上架,弹吉他,手指尖太疼了。我娇气,不能忍;手指尖会增生、变“小榔头”,我爱美,亦不能忍。

后来,做音乐记者,我清晰记得采访京城著名发烧友陈立老师。没想到,我俩都有一位音乐痴老爸,都是痴到恨不能天塌下来,先抱着电唱机和片跑的主儿。瞬间,我们有了太多共同话题。如今,我的书架上还有一件未拆封的联邦快递,上面写着:朱子,陈立。我知道是陈立老师寄给我的珍贵的音乐影像资料,我舍不得打开,一定等到最适合的那一天,用心慢慢欣赏,不负音乐。

老爸去世前,我儿子将近一岁。老爸几乎留给我对儿子的每一个确切的学音乐指令,其他一概不提。世事轮回,儿子很像姥爷,在学校是音乐课代表,天天哼着歌,要带着娃娃们借音乐“起事”一样。我和老爸性情几乎是复制粘贴,对孩子基本放养,自玩儿得高兴优先。但我坚持音乐本该是人生之常数和穿衣吃饭一样。做人生这道大题,有一个常数,不是莫大的幸运吗

或许我是特例,但我依然想说,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让他多受音乐熏陶,不一定非要走科班音乐。音乐会教给孩子一个与自己、他人、世界相处的手段。在这个手段作用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猜你喜欢

手指尖琴瑟知音
知音
无题
琴瑟(新韵)
小瓢虫
冷热
山水知音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景年琴瑟,兰华流媚生
“赵”字与《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