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功能适应性的城市公园的多义空间营造

2018-07-27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多义城市公园空间设计

丁 娟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 230001)

1城市公园的功能适应性研究背景和目的

现代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中,特色缺失与环境恶化问题十分严重,如何迎合城市化快速发展需要,打造环境友好型的城市环境是必然选择[1]。将多义空间理念融入到公园规划和建设中,基于功能适应性研究来探究城市公园空间规划和建设,可以提升城市公园空间设计合理性,融入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资源浪费, 提升公园空间的使用价值。

基于功能适应性研究来解析现代城市公园的多义空间营造,其目的主要体现在提升空间适应能力、环境保护和满足人性化需求。

2多义空间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由来和研究意义

空间是指人或动物意识到自身和周围事物相对位置,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空间定向知觉、事物形状、大小、深度和颜色等内容。多义空间是相较于单一空间存在的,在日常中,即便某些事物的功能单一,但是这一单一的功能却可以适宜的完成对应工作。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应用多义空间,应适当的提升景观空间包容能力,为公园空间功能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提升空间容纳力。

国外对于建筑适应性的研究较为广泛,密斯凡德罗提出了“通用空间”,荷兰哈布瑞肯提出了支撑体理论,日本提出了新陈代谢理论。相较于国外,国内关于建筑适应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城市公园景观多义空间研究尽管不断深化,但是很多内容尚未升级到城市更新层面上,主要局限在建筑空间方面,城市空间分析不够深入,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中,寻求合理的空间更新设计改造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文化冲突和文化反思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园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多义概念,充分掌握多义性理论内容,从多义空间角度着手,对城市公园进一步优化设计。

通过动态设计策略的实际应用,实现多义空间营造,可以满足现代空间环境多样化发展需要。 多义空间动态性设计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理念中的局限性,深层次挖掘潜在的规律,确定主题内容后形成新的设计理念。对于空间复合化设计进行综合论述,为后续的城市公园多义空间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见表1)。

表1 空间活动与性质关系表

3城市公园景观的多义空间内涵

在对城市公园景观调查研究中,为了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具有教育和文化功能。现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生活维度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1)时间维度,公园景观多义空间营造中,从时间维度着手分析。时间是不断推移和不断变化的。表一是望湖公园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各年龄阶段的人所占的百分比,不同的年龄的人对公园的功能需求也不一样;(2)空间维度,人们对于城市公园最基本的功能要求是充足的绿地、休息的设施、零星的广场等。多义空间则满足了人们更高层面的需求,比如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需要等(见表2);(3)生活维度,城市公园的多义空间设计,需要从多种维度着手分析,结合现代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创新设计理念,寻求新的生活模式。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空间特性和生活模式的演变,构建更具创新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

表2 景观空间要素的逻辑关系表

城市公园多义空间营造具有稳定性特点,相较于其他场所而言,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潜在联系[3]。空间为了能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调整其构成要素,表现为空间动态功能的适应性。

图1 望湖公园总平面图

如图1,合肥望湖公园水体面积占到整个公园面积的将近三分之一,整体环境宁静优雅,但是局部调整可以提升空间的利用率,如将部分的广场和绿化调整为健身场地更能满足附近居民的需求;在观景平台上设廊架和种植大乔木给人们提供休憩空间更为合适。

城市公园的多义空间建设中,与不同场所之间联系较为密切,多义空间的自然方面具有较强生命力,伴随着自然界演变形成周期循环;多义景观空间会受到不同生活观念和方式的影响,所以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4]。不同时间段公园的功能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以望湖公园为例,早晨到公园里活动的多为中老年人,多集中在公园的广场和各个健身场地;九十点钟的时候多为老人或者全职妈妈带着幼童在树荫下或亭廊中休闲;下午放学时间公园的水边很是热闹;晚饭后是公园人最多的时候,所有空间设施的使用率最高。

城市公园景观多义空间营造中,城市公园景观的复合功能,意味着同一时间城市公园空间可以承载多样化活动,容纳能力更强。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公园活动的认知和理解,结合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推动城市公园空间设计,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动态功能是迎合城市发展趋势的功能,在城市公园景观多义空间设计中,应该立足于土地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设计需要创新发展理念,从发展角度着手分析和完善,结合内外部需求动态调整,从而实现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平衡。在景观外在形态中,受到时间的作用和影响,内涵可能被察觉,也可能被忽略。所以,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设计中提升时效性,需要遵循土地资源的自然机理,实现土地景观的历史延伸和发展。

4城市公园景观多义空间营造中的复合功能

城市公园景观多义空间营造中,复合功能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景观的复合功能,意味着同一时间城市公园空间可以承载多样化活动,容纳能力更强。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公园活动的认知和理解,结合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推动城市公园空间设计,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设计中,立足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将其看作是提供生活的框架,容纳各种事件的产生。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空间活动主要表现在:随机性、多样性、层次性、可阻碍性和自我强化性。城市公园复合功能的实现,是指在同一空间内的多样化功能,为使用者提供服务。就城市公园景观范围来看,可以在一个空间内进行活动布置,而活动激发则是在功能基础上产生多种活动类型。在城市公园多义空间设计中,应该充分遵循空间的诱发性和包容性特点,坚持相应的原则,提升城市公园多义空间设计合理性。城市公园多义空间的复合功能设计原则主要包括舒适原则、紧凑原则、共享原则、可达性原则和余裕原则,不同的原则侧重点不同[5]。

影响城市公园活动的因素较为多样,从宏观角度来看,受到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环境等多个因素影响,与空间使用者和本身属性存在密切联系。其一,空间自身属性因素。其二,空间使用者因素。受到城市公园空间使用者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也会受到不同阶段生活水平、习惯等因素影响。其三,空间联系界面因素。空间联系对象和活动之间联系较为密切,空间中的活动主要是以吃、逛、看为主,而城市公园景观的道路则是负责联系各个景点,等候和交通将会影响到空间活动的正常开展。所以,需要结合空间性质要求创造空间,如果空间性质和活动场景错位,将影响到预期活动的有序开展。

城市公园多义空间的复合功能设计中,需要从空间对活动的诱发性和包容性两点着手展开,坚持相应的设计原则,深层次揭示内在设计原则和方法之间的潜在关系。包括空间量的复合;空间形的复合;空间联系的复合;空间质的复合和空间综合要素的复合。

5城市公园的动态功能在景观多义空间中的体现

城市公园多义空间设计中,对于动态功能的考量,主要是对空间规定性进行分析,探究空间动态变化的可能因素。空间的量包括人体尺度、心理尺度和功能尺度。多义空间具有较强的空间容纳能力,在城市公园空间设计中,结合活动特性和所需容量面积确定合适的数值,在满足活动需要空间基础上,合理划分空间,逐渐形成多义空间。城市公园多义空间的质,是影响功能和空间交互的重要因素。城市公园空间的质主要是指通风、采光和日照等条件,结合实际情况,还需要考虑防震和防尘因素。现代城市公园多义空间设计中,对于质的要求较高,根据人们的不同情感反应存在显著的差异。城市公园多义空间的形,是指事物神态和形状。在城市公园的空间设计中,空间形状包括方形、三角形和圆形,通过形状的组合、变形和切除,伴随着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可以满足城市公园的功能需求。

城市公园景观多义空间设计中,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空间组合形成,保持空间独立性的同时,协调不同尺度空间。对于不同联系方式,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一定差异。可变化的地面是空间水平界面的地面,特殊情况下,局部位置可以发生通过改变来满足多样化功能需求。中立作为城市公园复合功能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田园城市设想的具体表现,中立性可以更好地适应多种功能,功能变化不需要空间和结构变化。道路和周边区域连接在一起,通过对网络状交通结构的优化,鼓励多样化活动产生。在公园中应用网络状的组织结构,可以提供多条路径,为人们的空间活动接触和联系提供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加强城市规划十分必要。在城市公园景观多义空间营造中,应该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从多种渠道予以实践。 通过对多义空间相关概念和理论内容论述,从功能适应性研究着手,以合肥望湖公园为例,对现代化城市公园的多义空间营造做深层次的探究, 主要表现在复合功能和动态功能量方面。 相较于传统的城市公园规划和建设而言,多义空间营造可以丰富公园活动内容,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提升公园空间利用率,对于生态型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多义城市公园空间设计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试论成都方言的社会称谓语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