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灾减灾助力脱贫攻坚

2018-07-27向颖羿

当代贵州 2018年22期
关键词:侗寨防灾减灾

文 / 图_当代贵州全媒体见习记者 / 向颖羿

2013年以来,贵州省减灾委、省民政厅先后35次启动灾害预警响应、28次启动救灾应急响应,下拨中央补助和省级安排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35.12亿元,各级调拨生活类救灾物资价值超过2.25亿元,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64.37万人次。

因灾致贫、因灾返贫问题一直都是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一大阻碍。地处西南山区的贵州省地质、天气情况复杂,许多地区都是自然灾害多发地。

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5324万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644.56亿元。贵州省减灾委、省民政厅先后35次启动灾害预警响应、28次启动救灾应急响应,下拨中央补助和省级安排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35.12亿元,各级调拨生活类救灾物资价值超过2.25亿元,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64.37万人次。各地及时规范开展灾害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冬春生活救助,救助受灾群众达2210.7万人次,有效保障受灾群众各个阶段的基本生活。

在我国第十个防灾减灾宣传日到来之际,本刊记者深入贵州多地,对防灾减灾的重建、安置、灾民就业等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采访。

平坝塘约村:灾后4年换新颜

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因2014年6月的一场大水受到关注,又因“塘约经验”而声名远播。

“这里当时是一片汪洋。”乐平镇社会事务办主任彭远科指着曾经受灾最严重的村民组介绍,当时参与救灾工作的他,就是在这里将不少村民从水里背出来的。而现在,崭新的房屋,平整的道路,清澈的河道……除了巷子里几处与新建房屋相隔不过十几米的旧房屋遗址外,几乎已看不到洪灾的影子。

过去的塘约村,是典型的国家级二类贫困村。2013年,塘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40元,村级集体经济不足4万元,有贫困人口138户600人。2014年,塘约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很多村民的土地、房屋被冲毁。

为了遏制村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势头,在村支书左文学和全体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村在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等“七权”同确的同时,成立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组织全体村民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走“合股联营”“村民变股民”的路子,带领村民抱团发展。

“当时大家建设积极性很高,村里人都自发地参与到房屋、道路的建设中来。”65岁的老党员邱明祥全程经历了塘约重建过程,他回忆,当初村支“两委”将旧房危房全部拆除,并为村民负担70%重建费用,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全部重建完成。“现在不但家家有新房,而且几乎有一半以上有车。”

近年来,塘约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

在防灾工作上,塘约村将靠近村子的塘约河、洗布河河道拓宽3倍,兴修了提灌站等水利工程,选派地质检测员,随时监测环境变化。这些措施有效抑制了灾情的再次发生。

在原有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塘约制定了“红九条”,规范了不参加公共事业建设者、贷款不守信用者等九类人员进入黑名单,停止落实优惠政策三个月。这些规章制度,极大增强了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为塘约的重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干群众志成城、共谋发展的塘约已经成为小康建设示范村。下一步,塘约将打造“智慧塘约”,将高科技智能化设备应用在防灾、建设、民生等多个领域。

大方理化乡:新房新家新生活

进门是温馨整洁的房间,出门是开阔的街道,平时在门口晒晒太阳,在屋里看看电视,这是今年90岁的项绍荣老人在大方县理化乡白车组安置点的日常生活。

整个安置点里,还有十余位像项绍荣这样的老人,他们都是理化乡“7.01”山体滑坡的受灾群众。如今,道路两旁白墙红瓦的成排崭新房屋就是他们的新家。

2016年7月1日,理化乡偏坡村金星组因持续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为了灾区群众安置,干部进村入户摸清群众的搬迁安置意愿,采取了理化村白车组集中安置和大方县城安置两种方式。

2016年10月10日,理化村白车组安置点完成118.34亩的土地征拆和三通一平工作,2017年7月工程全面竣工,第一批41户136人移民完成安置搬迁。

理化乡党委副书记李恺告诉记者,为了解决搬迁农户后续发展需求,理化乡争取恒大援建150头养殖场配套产业项目;引进水西阳光公司,实施1000亩猕猴桃种植,公司在利润中无偿拿10%的股份分配给安置点农户。2018年以来,公司优先为受灾群众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每人每年收入不低于5000元。“下一步,我们将争取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参加公益就业岗位,确保贫困户有增收产业,让安置点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除了这两个安置点之外,理化乡还将29户劳动能力较强的受灾群众安置在去年新建的奢香古镇社区。

社区的管理、维护工作,以及奢香古镇旅游建设的岗位需求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在奢香古镇社区做保洁员的陈丹就是安置到此的受灾人员之一,她和丈夫还有两个孩子现在居住在两室一厅共70平方米的新房里。

灾难发生时,陈丹一家在外打工,房屋被全部毁坏。现在,陈丹一家住着新房子,每月还有近6000元的收入,孩子已在附近的学校上学。

镇远报京侗寨:灾后重建新家园

经过一年的重建,镇远县报京侗寨重建工作基本完成,2015年,受灾群众返回侗寨。图为一位侗族老人在报京侗寨新建房屋前刺绣。

走进镇远县报京村报京侗寨,一位侗族老人在一排侗家风格的屋子前专心地刺绣。离老人身后不远一栋新建房屋的位置,就是曾经报京侗寨大火的起火点。

报京侗寨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14年1月25日23时30分,镇远县报京乡报京村报京侗寨发生火灾,共烧毁房屋148栋470间,受灾296户1084人。

经过一年的重建,寨中新房屋基本建设完成,2015年,受灾群众返回侗寨。

“在新房屋的建设上,现在侗寨的新房屋做了大量的防火措施。”报京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绍勇说,过去,寨中木结构的房屋较多,并且连建在一起,发生火灾时容易“火烧连营”。“现在建成的新房屋,墙砖、瓦片都是防火建材。房屋之间也都留有空隙,并有数个防火破拆点。”同时,今年报京侗寨投入75万元,建设联通整个侗寨的消防管网。

为了帮助这些因灾致贫的村民脱贫,报京村从就业培训入手,包括侗族特色刺绣、烹饪和草编工艺品培训。现在,参与培训班的村民共有200余人。对于培训出的技能型人才,报京村将结合镇远古城旅游项目,联系旅游开发公司,收购村民的手工艺品或提供就业岗位。

目前,296户中已有207户脱离低保线,剩下89户也将在今年内脱贫。

猜你喜欢

侗寨防灾减灾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侗乡端午粽飘香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侗寨春晓》创作浅谈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