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8-07-25邓星玉

关键词:小丘感情草原

邓星玉

【摘 要】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与作品同喜同悲,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就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挖掘教材,诱发情感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凡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痛恨,我重点抓住第八自然段,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扣准字、词、句,从挨打、挨饿、不得安睡这几方面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再加上反复的朗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地对凡卡的悲惨遭遇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别人都放弃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救出了他的儿子以及他儿子的同学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伟大的父爱。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来阻止他。”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成“他挖了36小时”?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了这几个数字充分的体现了父亲挖的时间长,挖得非常的艰辛。然后,我让学生想象:这位父亲有可能是怎样挖的?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他双手挖,手指都出血了;有的说用双手搬着大石块;有的还想象着周围还不断地发生着余震,他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可是,为了儿子,他不顾自己艰辛,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儿子的爱,他不断地挖着,挖著。这样,学生通过对“挖”拓展体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这位伟大的父亲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2.品析词句,体味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篇名作,作者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字里行间之中。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细细品味,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的情感在品味词句中得到体验;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感情共鸣。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细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通过学生反复细读,学生理解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草原上那些线条柔美的小丘,就像只有绿色来画成的中国国画,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这时我进一步让学生品读分析,让学理解“渲染”“‘翠色欲流的‘欲”“轻轻地流入”这些词的词意。通过学生的品读,学生知道“渲染”的意思就是用水墨和淡的色彩画画,这样可以加强绘画的艺术效果;知道“翠色欲流”的“欲”,在这里就是“将要”的意思;理解了作者用“轻轻地流入云际”来描绘的用意。一个学生说:“小丘虽然不会流动,但它起起伏伏,像缓缓的波浪,远远望去,会给人流动的感觉。”另一个学生说:“我看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小丘‘翠色欲流,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溪流一样,所以用了“流”字。”我再问小丘本来是不动的,是静止的,用了一个‘流字,那会给我们什么感觉?一个学生说:“静止的小丘就变成活动的小丘了,好像有了生命了。”另一个学生说:“整个草原有动有静,更有生气了,有活力了。”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词句,而且从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还深深地体会到草原的美丽,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3.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文“字词句”和课文内容的掌握上,而要多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只有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才能体会课文的意境美,以及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听我范读,我那悠扬带有激情的朗读,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草原的美景之中,置身于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之中。然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通过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师生自然陶醉在美丽的大草原之中。

4.丰富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增强学生对文章的亲切感,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实际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通过激发兴趣策略、陶冶情操策略来激活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好方法。例如《黄山奇石》是一篇自读课,学生对自读课往往重视不够,而在学习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时,令学生向往的不是单纯的文字描述,而是在通过作者的描述了解景点的相关知识之余,能看到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其产生一睹为快、身临其境之感。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本课在导入时采用了启发诱导策略,在教学中穿插大量图片,并辅以适当的语言说明,使学生产生偷悦、激昂的情绪,对名山更是赞叹不已。从而协调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引发学生的快乐——兴趣激情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热爱祖国山川的爱国主义教育。

5.指导学生朗读,引领体会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传情,以情去读,关键在于朗读时要含情、动情。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比较、推测、想像、品尝等方式,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之情。

课堂上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师生自然陶醉于美丽的大草原。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情感教育的主阵地,让我们的孩子在情感之“河”中扬帆启航,驶向知识的彼岸;让我们的教育从心灵的沟通开始吧!

辅导老师:湖南武冈邓元泰中心小学 钟曙英

参考文献:

[1]邱素琴.生情 悟情 动情——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04)

猜你喜欢

小丘感情草原
Prognostic scores in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atients with advanced disease
讲解《草原图》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可可托海的草原
加速度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