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角下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研究

2018-07-25孙伟义姜琦王兴铭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时代精神中华传统文化

孙伟义 姜琦 王兴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推崇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模式构建现代化精神文明,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核心价值体系的特点,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角度解读中国梦,并积极促成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文通过研究核心价值体系下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核心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6.004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6-0016-05

引言

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在现代社会提倡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提升。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出现了很多与传统道德观相违背的风气,这些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秩序,造成人们浮躁、仇富等心理扭曲的现象,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困扰。这使得当前树立良好的时代精神、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党和人民的迫切愿望。本文希望能够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综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具有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拥有以下特点:

首先,就时代与现实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鲜明的先进性、民族性和开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内在精神。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思想价值观,在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核心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各种不同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主导性。我国的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核心价值处于核心地位,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并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潮,其中有符合社会主流的,也有违背社会发展的,这就要求采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多元文化的整合,从理性的角度看待当前社会发展的态势。

另外,从理论与传承的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结合。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这些精神贯穿着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形成一定的意识,成为当前我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尤其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西方科学、民主的精髓,为人类创造了文明成果,引领着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发展前进。同时,就目前社会自身情况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一定的层次性和整体性。社会价值观的各个内容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并形成了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灵魂、一定的时代特征,并且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目标性趋势。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一定的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提供一定的道德基础,这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维度

在当前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在经济维度上,追求以人为本,指导经济发展;在政治维度上,追求民主法治,指导政治的和谐;在文化维度上,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文化和谐;在社会维度上面,要追求相关的核心价值,追求公平正义,并积极地指导社会和谐。

首先,在经济维度上,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追求,使市场经济良性循环。市场经济是追求功利性的,每个人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争取权利。这就会造成一些人在经济活动中以自己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谋求相应的利益而做出一些不合法的事情,这也是目前市场需要克服的事情。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社会价值观以及经济的影响,从而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经济行为,这使得价值原则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以利己主义为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则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最大程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经济水平和物质文化需要,并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政治维度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價值体系追求民主法治,价值观是政治活动的一个原则,也是进行政治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中要考虑国家理想政治目标,走正确的方向。其内在精神决定着我国政治发展方向,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改革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它们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从不同角度阐述我国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只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并通过当前政治具备的形式,确保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一定的政治基础。

从文化维度可以看到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指导文化和谐对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帮助,在构建和谐文化建设中,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转型时期,需要文化上的支撑,在多元化文化中吸收其精华部分,最大限度对多元化文化进行整理,消除不利因素。尤其在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其中“中正和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并持续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并为社会主义的构建提供了精神保障。

从社会维度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公平正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使得社会公平正义始终面向群众,实现社会的稳定繁荣。公平正义是当前我国公民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是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的重要手段。当前社会,只有各方的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调节,才能实现社会稳定。我国传统道德精神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当前时期,应当充分将我国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精神有机结合,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规范彰显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理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进行建设,可以凸显时代精神的力量,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完善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它是以人为本构建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重要特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从而构成时代精神与社会的评价尺度。通过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加强现代化建设,改善社会风气,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得到充分展示,从而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二、新常态下时代精神的诉求

(一)新常态时代精神与教育的时代性

时代精神与教育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时代,时代精神也应当贯穿于教育中,两者统一结合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特色。在我国,教育的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考,采取科学的方式,紧跟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进行核心价值教育研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进行教育,在思维上、理念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认识时代精神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学生创新的精神。

(二)新常态下时代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存在一定的规律。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一些传统文化与现阶段时代精神相矛盾。因而,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着矛盾,也存在继承发展。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两者的融合,使得其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引导我国人民以及社会的发展。

(三)新常态下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全面培育

时代精神是形成于一定的历史时期中的,能够反映相应的时代主题以及发展情况,代表着时代创新精神。在新常态时代精神下进行创新精神的全面培育,有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技术,还要把创新行动贯穿到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建设中。只有培养全面创新精神,才能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另外全面创新精神的培育对人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时代精神要求人们要提高自我修养,培养创新精神。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时代精神是通过创新进行的,全面创新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新常态时代精神下,全面创新精神还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在当代群体知识与能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通过创新的精神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传播,让时代精神凝聚,促进了民族的发展。

三、文化与教育关系

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文化与教育的研究,国外最先对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两者的区别和共性。国内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文化与教育的关系非常紧密。

(一)国外学者及观点举例

文化与教育是紧密联系的,通过不同的文化展现出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优秀的文化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教育则对文化进行了传播。Danel.H.Bays(2006年)认为教育是文化的一种工具,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具备一定的思想意识,教育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社会的发展中,教育对文化具有一种传递性。John K.Fairbanks(2005年)指出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是保存文化的重要方式,并且以某种稳定的方式继承和发展。Alice H.Gregg(2009年)指出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通过传播文化活动宣传文化的价值,并改善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他指出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和文化的本质是提高人的情操,通过对人性的影响作为其本质特征,进行各种有计划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的素养。

通过对国外学者观点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和文化都具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在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中,应当把教育作为推动文化进步的最终目的,并将教育与文化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准确地把控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加强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促成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国内学者及观点举例

在我国,文化与教育紧密相连。没有文化,教育就不能很好地被执行,文化得不到教育的传播,也不能继承和发扬。教育是以文化为依托而形成的,教育的過程中体现着文化因素。文化的变化发展也离不开教育的调整。徐淑凤,陈桂英,伊焱(2004年)指出,我国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之间存在很多渊源,文化教育变迁对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人才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促进现代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马焕灵(2000年)指出,在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要顺应文化的发展方向,做好文化变迁的思想准备以及传播手段的应对措施,教育上不能迂腐,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且对传统文化要有继承性。陈沛照(2006年)指出,文化变迁与教育制度改革之间存在互为作用的关系,文化变迁使得教育制度必然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教育与文化是分不开的,两者有机结合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文化变迁会对教育观念产生影响,引导教育做出相应调整。

四、解读中国梦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梦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结合的关系。只有深刻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才能准确把握实现中国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梦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中国梦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主题之一。可以说,中国梦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美好社会理想的继承,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表达,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智慧结晶。中国梦强调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价值追求以及所蕴含的公平正义、自强不息、科学发展等诸多的思想要素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魂。古代先贤对施王道、行仁政的推崇,对社会小康、天下大同的向往,对富国强兵的追求,对百姓疾苦的关注等,无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民族生存发展、国家兴衰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中国梦与中国传统社会理想及精神追求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梦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荣耀和梦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精神、文化的源泉。

综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我们应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基,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与现代文明发展相协调,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符合,不断推陈出新,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并与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使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之髓与文化之源。

五、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

(一)道德建设的意义

道德建设从古至今在我国都是人们推崇的,在当下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公民良好的道德实践才能使社会井然有序。礼让谦敬的美德并不仅仅是自给自足经济下淳朴古代人的美德,也是当代公民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美德。

应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还大量存在于历史上中华民族的生活实践中,生活实践中对美德的演绎远比作为概念存在的道德规范内容要丰富的多,是传统道德生活的“活化石”,它们展现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灿烂画卷,丰富着今天公民道德的内容。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是在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从文化的角度看,道德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基础,德道建设直接影响着今天中国公民的公民道德价值观,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应继承和发扬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而闻名,谦敬礼让既是我们中华民族性格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它体现着中华民族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基本的态度和行为规则。

(二)中华传统文化举要

我国经历了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具有自身的文化精髓,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对于中华文化独特的精髓历来都有总结:

刚健自强、厚德载物。《周易大传》提出“刚健”的学说,《彖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又云:“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应效法天地,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运行不止;要像大地那样用沉静深厚的品德,承载万物,要自强不息。这些典故和先人智者的精髓激励着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奋发前行,不屈服恶劣的环境、势力与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压迫,使刚强坚毅的精神代代相传。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华民族历来强调民本思想。《尚书》就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毋于水监,当于民监。”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民本思想肯定人民的主体作用,认为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强调民生,要惠民、富民、教民,缩小贫富差距,对社会老弱病残、鳏寡孤独和灾民予以保护。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大同”之世,也是古代中国人的美好梦想。

经世致用、戒奢以俭。我国自古就有人世与务实精神,强调知行合一,求真务实、践行尽性,经国济民,反对空谈高调不踏实地;也有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铺张浪费,反对不劳而获的精神。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还有讲究信用、崇尚礼仪、居安思危、乐天知足等。这些特点都是中华民族几千来在同自然、社会斗争中积聚起来的。在几千年的沧桑与磨砺中,无论社会怎样变革,无论遭受怎样刻骨铭心的灾难与痛苦,这些核心精髓都没有变,它是中华文化几千年延续不衰的根本原因。

总之,应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把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努力实现对中华文化独特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时代精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召唤

在当前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时代精神具有一定的感召力。要建设好我们国家,就需要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促使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并发扬光大。正确地处理社会中的矛盾,大力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等,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如刚健自强,一直激励着我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奋斗,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当代社会时代精神所必须的。

中华传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滋润着我国人民的灵魂和精神。自强不息、居安思危、崇尚礼仪等精神是当前核心價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时代精神对当前传统文化的号召体现在多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了优良传统文化的精神,可见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融合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六、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要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重视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教育相结合,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有助于培育良好的时代精神和全面创新能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良好的作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华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尚欣]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时代精神中华传统文化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女排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樱花系列甜品品牌营销战略关键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元杂剧恶妇形象下时代精神的折射
兵团影视文学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