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朦胧诗《致橡树》

2018-07-24付子昂

魅力中国 2018年3期
关键词:致橡树舒婷朦胧诗

摘要:朦胧诗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诗坛的一个新生力量,虽是新生力量却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轰动文坛。它主要展现的是作者要创作真正的文学,是中国当代诗歌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舒婷作为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致橡树》也是代表性作品之一。在该作品中舒婷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突破原有爱情诗的观念限制,向世人展示了作者本人的爱情观,这也是朦胧诗倡导“诗的自觉”回归文学本身的重要体现。因此笔者试图从艺术手法、表达情感和历史价值三个方面来简略评析这部作品。

关键词:朦胧诗;舒婷

1977年,中国刚刚经历一场文化的浩劫,改革开放还未正式形成雏形,在这青黄不接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迷茫、彷徨从而不知所措的境地。此时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一部分知识青年诸如北岛、舒婷等人在经历和了解底层生活之后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情感,开始让自己创作的作品回归文学性本身,表达自身情感,不再将文学作品与现实和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创作成为当时诗歌文学一条崭新的道路,由于作者创作情感的迷茫和读者阅读起来晦涩难懂,无法快速准确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故称此类创作为朦胧诗。其中舒婷的《致橡树》就是这股新诗歌流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该作品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坚韧与刚强,宣扬女性独立,借助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展现了作者本人对于爱情的观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象征手法

舒婷《致橡树》中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象征手法的大量使用。作者开篇就用了凌霄花这一意象,凌霄花美丽高贵,但它是附庸在其他植物之上的,在传统中的表述是“藤缠树”比喻男女爱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的关系。但是舒婷在创作的时候颠覆了凌霄花的传统象征意义,在她的诗歌中,凌霄花是趋炎附势,高攀贵门的代表,是依附于其他高价值才能展现自身的低俗凡物,否定了传统,开拓创新。其次诗名中的橡树代指男人,在橡树旁的那株木棉代指诗人自己或者其他具有同样理想追求的女性,舒婷以写给男人的名义发出了女性要提升自我,展示自我,在婚姻爱情中不依附于男性以及世间可以出现一个男性能和自己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的强有力声音。此外,还有诸如日光,泉源等意象代表了默默付出,甘愿奉献的精神。象征体的象征意义其实更多的是读者的体会,但是朦胧诗所表达的情感让读者感觉晦涩难懂也是它独特性所在,舒婷在《致橡树》中的这些意象所被赋予的意义基本都是作者对于象征本体自然而然且合乎情理的想象。这些象征的传统与现实,明喻和暗喻的纵横交错使用都从多方位角度烘托了作者的情感。

二、表达情感

作为舒婷朦胧诗的代表作,《致橡树》的情感内容可谓丰满独特。就像艺术手法中提及的凌霄花意象所代表的那样,舒婷可以说在诗中猛烈地批判了那些高攀豪门,毫无自身价值的女性在婚姻恋爱中的地位,全篇想要表达的是现代女性应该依靠个人努力,提升自己,和男人在爱情中的地位是平起平坐,崇尚的是平等的恋爱观。同时她也反对女性在婚姻爱情中一厢情愿的默默奉献自己,因为对于这些始终奉献自己,不求回报的女性来讲,舒婷可能认为她们的爱情会让男性产生某种被尊为上宾的感觉,从而再次让爱情地位不平衡,另外,女性长时间的奉献在男性有负于女性的时候,会对女性的伤害更大。因此在诗歌中舒婷对阳光,源泉,春雨的意象所赋予的情感,笔者认为更多的是一种伤感和悲哀。此外,舒婷还寄予了自己本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她渴望木棉和橡树的那种关系,如“我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对于橡树而言,作者认为我也要是一棵树,我们才能有资格站在一起,因为我们的身份相同,我们的地位对等。她在诗中以根叶交错来表示相互敬意,達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理想境地。她还用“我们分担……我们共享……”表达她希望和爱慕之人同甘共苦,双方任何一人不可独自承担悲喜。笔者在这里认为,舒婷的感情抒发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的确符合独立平等的思想,但是这种情感在现实生活中恐怕难以实现,夫妻之间的爱情并不能在绝对平等中长久发展。但是这种情感的确符合当时有知识、有理性的女性的内心追求,是她们对美好未来的一种向往和希望达到独立平等爱情的理想一种理想。

三、历史价值

朦胧诗不仅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更是新时代里程碑式的起点。舒婷在《献给我的同代人》中写道“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走入禁区。”这也说明她创作《致橡树》的一种目的是反思过去的历史,探寻未来的答案。这首创作于1977年的诗歌也称得上是开创朦胧诗之先河,这不仅仅是作者情感生活的寄托,其实也包括对人生和民族未来的思考,这也是朦胧诗后来的创作风格。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虽然提出了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却摆脱了诗歌作为政治的附庸这一传统。舒婷的这首《致橡树》给中国诗坛一次极大地震撼,它既具有超前性,也具有长远效应。舒婷所追求的这种爱情观在现今社会依然受到追捧。同时以此为代表的朦胧诗也促进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

总之,舒婷的《致橡树》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无论是艺术手法,表达情感以及历史价值都有极高的成就。它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诗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仅以此三方面作简要的分析,但是关于朦胧诗的更多内容还未涉猎到,有望在未来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蒙.浅析舒婷诗歌《致橡树》[J].新西部,2014,(33),71.

[2]柏彦君.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艺术[J]科技展望,2015,(3),203-204.

作者简介:

付子昂(1998—),男,汉族,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致橡树舒婷朦胧诗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舒婷《致橡树》的解构
选本编撰在朦胧诗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致橡树
北岛《回答》:理性姿态的思考,掷地有声的回答
浅谈朦胧诗语言的空灵性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一路顺风
诗,我喜欢舒婷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