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黑暗”中世纪的欧洲美术

2018-07-23秦晴

艺术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艺术

摘 要:中世纪艺术上承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下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在这两座艺术高峰之间,中世纪是欧洲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而处在13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的哥特式艺术,正是这个时代最辉煌的成就。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沿着自己的轨道,形成并发展、广为传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世纪艺术的成就与影响。

关键词:中世纪;艺术;基督教

中世纪艺术上承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下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在这两座艺术高峰之间,一切都似乎只剩平庸和黑暗,被称作“黑暗的中世纪”。我们应当客观地对待中世纪时期的艺术,中世纪时期的艺术从总体上来看的确是衰落了,但并不代表只剩下“黑暗”。我们不应当片面地把中世纪艺术的衰落归结于基督教上,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只是恰好契合了当时的统治集权,他们借用艺术途径来神化基督教,真实目的是束缚和麻痹人民,巩固政权。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欧洲中世纪的普遍文化现象和艺术创作时,我们所看到的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可以说就是无所不在的基督教宗教文化统治世界。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5世纪文艺复兴初期,这长达一百多年的时期被称作欧洲的中世纪。期间,基督教对世人的影响占据了统治地位,艺术成了传播宗教和信仰、神学观念的重要媒介,因此这期间的艺术被称为基督教艺术。在基督教看来,人类的现世生活充满了罪恶和无边的痛苦,只有真心诚意地信仰上帝和耶稣才能得救,才能在死后去天堂,进入那个传说中幸福永恒的地方,否则将被罚入黑暗的地狱遭受永恒的折磨。这样的教义在无神论者看来自然是荒谬的,但在人们对物质解放感到希望渺茫时,便本能地追寻精神解放来替代,追寻思想的慰藉以摆脱绝望的处境。这时的基督正可以救赎人们的心灵,因此基督教可以在崩溃中的罗马帝国产生并在“黑暗”的欧洲中世纪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中世纪”这一名称在当时有着极大的贬义,并一直为西方学者所沿用。于是,中世纪是黑暗世纪、野蛮世纪,便成为19世纪以前人们的普遍共识。中世纪的艺术也在很長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了解和肯定,甚至遭到了强烈的否定。

中世纪雕塑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资料显示,多数博物馆中的中世纪的雕塑作品具象但并非完全写实,它们通过强调,甚至是变形的艺术手法,以传达不可抗拒的强烈的宗教精神。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具有两种特征:非写实性和框架法则。在用象征、夸张、蕴含寓意等手法营造一种非现实的宗教感,使人置身于雕塑前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神性的压抑感,感受到神圣不可侵犯,为了配合建筑结构将雕塑进行变形或扭曲,以达到雕塑作品与建筑二者和谐统一。

中世纪时期的艺术是欧洲文化表现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一时期的艺术改变了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传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体系,成了能够表现特定历史时期内人们的社会生活、宗教观念、思想方式与审美观念的特殊形式。作为集宗教信仰与神学于一体的表达方式,中世纪时期的艺术总体上偏重主观精神世界的表现,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往往以夸张、变形、改变真实空间序列的各种方式以达到强烈的表现目的。

早期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单纯的精神性,反对偶像崇尚,尽力清除其物质性和世俗性,使其仅作为符号和象征物,作为偶像崇拜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崇拜的对象。形象的媒介成为神学的一种工具,信徒靠此理解教义,形象不过是教义的外衣和再现。总之,一种纯粹的精神等级观念替代了事物的物质性秩序。这种对事物的绝对精神性的理念与古希腊罗马的艺术造型原则完全背道而驰,希腊人关心的体积和空间关系,在这里完全消失了。

基督教的美学把形象简化到不真实的平面性,四分之三侧面的角度消失了,而只留下正面与正侧面。艺术家们竭力避免表现出运动感,避免过于真实地描写生活。他们给人物以万古不变的姿态,给构图以最严格的对称。这一时期的雕塑体积感消失,艺术大多采用层层画面行行相叠的构图。这种回避空间观念乃至颠倒透视反映了一种美学体系,即以心灵淳朴的直觉和非理性的分析来寻求思想与事物的一致。对于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来说,重要的是表现抽象的灵魂而不是表现鲜活逼真的形象。这使得很多人在观摩中世纪的艺术作品时,往往感受到其中的沉闷与压抑,而没有真正的艺术的美的享受。

我们应当以合理可观的态度看待中世纪。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无处不在,影响广泛,而哥特式艺术正是这个时代最辉煌的成就。哥特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沿着自己的轨道逐渐形成并发展、广为传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哥特式艺术雕塑建筑以独特的方式叙述这个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其他时期的艺术相比,中世纪时期的艺术在西方美术史上的地位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笔者认为这也极富研究意义。显然艺术家所关注的并不是单纯的艺术手法,而是某种精神上的超拔。解读这种风格的形式语言,对现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艺术是一种能够体现各民族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显然中世纪时期的艺术无论创作手法如何都是那段黑暗时期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细细回味。

参考文献:

[1] 孙妍.具象雕塑的风格化形式语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 陈炼.另一种真实——试析中世纪雕塑的表现手法[D].中国美术学院,2012.

[3] 朱智伟.心灵的艺术——中世纪绘画、雕塑研究[J].艺术百家,2010(05):241-242.

[4] 宁雨霏.探索中世纪雕塑之精神美[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 陈橙.刻板下的鲜活——欧洲中世纪美术的图式与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18.

[6] 张安华.浅谈欧洲中世纪艺术衰落的原因——以中世纪绘画、雕塑艺术为例[J].大众文艺(理论),2009(07):117-119.

[7] 黄子桐.从中世纪西方基督教艺术看宗教与艺术之争[J].名作欣赏,2017(03):132-134.

作者简介:秦晴(1993—),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2018级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雕塑。

猜你喜欢

中世纪基督教艺术
中世纪欧洲艺术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