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里宣卷探究

2018-07-23杨洋

艺术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杨洋

摘 要:传统民间音乐是群众文化与娱乐的主要内容,是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多元文化发展的深入及娱乐活动的丰富,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诸多困难。分析、研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是传承好、发展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有意义的工作。笔者在演唱形式、演唱特色、传承现状三个方面对同里宣卷作了探究,期望对当下同里宣卷的传承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同里宣卷;传承发展;演唱形式;演唱特色

同里宣卷是存在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清晚期,宣卷传入江南地区并得到发展。同里宣卷是吴语宣卷的重要分支,以同里为中心区域,以屯村、芦墟、北厍、莘塔、金家坝、黎里、松陵、八坼、南厍、平望等地为主要流传区,并辐射周围的乡镇和江浙沪毗邻地带,如浙江嘉善的陶庄、汾玉、大舜、丁栅、下甸庙、西塘、姚庄、干窑,嘉兴的田乐、莲泗荡、王江泾,上海青浦的金泽、西岑、商榻、朱家角、练塘,昆山的周庄、锦溪、千灯,苏州的郭巷、尹山、车坊、斜塘、甪直、胜浦、木渎、光福、东山、横泾、渭泾塘等地。其是吴语地区群众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与精神慰藉。

同里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南古镇,位于太湖之滨、古运河之东,四面临水,五湖环抱。全镇总占地面积131.54平方公里,距苏州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离杭州130公里,南接318国道,西连苏嘉杭高速公路和227省道,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全镇共有12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古镇区范围东至东溪桥,南至入镇口,西至陆家埭,北到红塔埭,面积为0.87平方公里。自宋代建镇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与风光秀丽的旅游名镇。

宣卷起源于唐代的“俗讲”和宋代的“谈经”。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俗文学史》中说宝卷是“讲唱变文的变相”“变文的嫡派子孙”。

1 演唱形式

同里宣卷分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首先,木鱼宣卷,亦称平卷、文卷。乐器只有大小两个木鱼、磬子(引磬)和碰铃。一人主宣,称为“上手”,并相应敲打大小木鱼,木鱼下有垫子,一般用大米或黄沙装袋而成,二到三人和卷,并手执磬子、碰铃和卷(有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上一面小锣)。上手每唱一句,和卷者均一起诵唱“南无阿弥陀佛”。宣唱者还将卷本摊在桌上,随时翻阅。卷本上盖有一方用绸缎或布做成的带有花纹的“经盖”(类似手帕),演出开始时掀开“经盖”开宣。开卷时,用鸣尺(即“醒木”)在台面上一拍开场。艺人们冬穿棉布(绸缎)长衫或长袄,夏穿纺绸料制成的对襟褂子。宣唱的内容以传统剧目为主,大多是劝人为善、因果报应、扬善惩恶的故事,多与佛教、道教、民间宗教内容相关,如《香山宝卷》《目莲宝卷》《观音宝卷》《猛将宝卷》《关公宝卷》等,后来也宣唱一些神话故事和“私订终身在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朝廷奸人全杀完”的悲欢离合故事。

木鱼宣卷演唱的主要曲调有弥陀调、韦陀调、海花调、采字调、十字调、叹五更等。

其次,丝弦宣卷,亦称花卷、武卷。所用乐器有角鱼、磬子、碰铃、二胡、扬琴、三弦、竹笛等,也有琵琶、笙、箫、锣等乐器备用,有上下手及乐队共4~8人(至少4人)。丝弦宣卷的曲调也比较丰富,在木鱼宣卷“弥陀调”“韦陀调”“海花调”等基础上,吸收了“苏滩”和锡剧“簧调”中的韵律,创造了一种新的曲调——“丝弦调”,简称“宣调”。同时,还根据书情采用了各种小调、锡剧、越剧、沪剧、黄梅戏、京剧、评弹中的一些喜闻乐见的曲调加以适当改编后宣唱。丝弦宣卷开场时,先合奏梅花三弄、快六、苏武牧羊、龙虎斗等乐曲闹场。小落回(即间歇)时还要加唱小调。

正卷宣唱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古今。再有在开场前要举行“请佛”仪式,结束后还要做“送佛”仪式。唱仪式歌用的是木鱼宣卷中的弥陀调,仪式极虔诚。

2 演唱特色

同里宣卷有四大流派,分別是许派、徐派、吴派、褚派。各派艺术风格各具特色。

2.1 许派

许派又称“书派”“雅韵派”“韦陀派”。许派的创始人为许维钧(1909—1991),该流派吸收苏州评弹的表演艺术特色,仿评弹形式起生、旦、净、丑角色,官白用“中州韵”,说白用“苏白”,唱片典雅,词句严守韵脚、平仄,使其宣卷独树一帜,被誉为“书派宣卷”。创造了新调叫“韦陀调”,又称“许调”。代表作品有《杀狗劝夫》《林子文》《村姑救夫》《红楼镜》《败子回头金不换》《茶壶记》等。徒弟有顾茂丰、袁宝庭、吴卯生、孙奇宾和他的3个胞妹许素贞、许雪瑛、许松宝等。目前,“许派”传人群体实力很强,如赵华、肖燕、石念春、李明华、金兰芳、俞梅芳等,在艺术上各有千秋。

2.2 徐派

徐派又称“本土派”“弥陀派”。徐派的创始人为徐银桥(1890—1968),创新了“弥陀调”,又称“徐调”。演唱时“现身说法”,眼神、面部表情别有风趣,吐字清楚,嗓音特响,声如洪钟,用吴江同里方言,起角色有时也稍带“中州韵”。说表口语化,常用俗语、顺口溜、歇后语,形象生动。有时来一点插科、调侃、打诨、噱头,诙谐幽默,常使观众哄堂大笑。代表作《张四姐大闹东京》塑造了主人公崔文才落难讨饭时,妙用《千字文》中的四言韵语,在唱句中恰到好处地嵌入“女慕贞吉”“笃初诚美”“川流不息”“适口充肠”等词,向街上不同身份的人求乞,俗中有雅,雅俗相宜。另有代表作《包公》《八宝山》《药茶记》《山阳县》《蜜蜂记》等。徒弟戴留金、胡畹峰、徐坤祥、徐筱龙等在艺术上各有成就。目前,“徐派”与“许派”传人旗鼓相当,如高黄骥、柳玉兴、江仙丽、计秋萍等都是后起之秀。

2.3 吴派

吴派又称“佛曲派”。吴派的创始人为吴仲和(1902—1963),对民间佛曲比较精通,如赞神歌,念佛偈、礼忏调、道情等都能唱。代表作有《妙英宝卷》《城隍卷》《八仙卷》《刘天王卷》《目莲救母》等。“吴派”的第四代传人陈凤英亦很受听众欢迎。

2.4 褚派

褚派又称“乡庄派”。褚派的创始人为褚凤梅(1909—1989),特点是通俗风趣,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宣唱中乡土味浓郁,在艺术上走的是喜闻乐见的通俗之路,吸引了不少农村听众,故被称为“乡庄派”。其风格与“本土派”有一点相近,“乡味”“乡情”浓重。代表作为《刘王出世》《孟姜女》《珍珠塔》《林子文》《游地府》等。他的学生金志祥弟子江伟龙现常活跃在江浙沪交界地区的农村,近年又收了女徒弟盛玲英并做他的下手,成为“褚派”艺术的第四代传人。

3 传承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同里宣卷艺术近现代四大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依靠他们的传承。由于传承,得以代代延续。当前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两个项目中,都把“传承谱系”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和依据。由此可知,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浩大的、极其复杂的文化传承工程。

目前,同里宣卷的传承谱系表在政府的支持下和同里宣卷艺人们的努力下,先后进行田野调查100余次,不断充实内容,前后修订6次已基本完成。这项工作的完成将有力促进同里宣卷的发展。笔者相信同里宣卷的未来传承与发展将蒸蒸日上。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