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际互助”下的多代居模式及空间特征研究

2018-07-23项亦舒朱瑾

艺术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养老

项亦舒 朱瑾

摘 要:本文基于老龄化的背景对多代居模式展开研究,归纳了多代居的类型及特征,结合实例探讨了几种适用于发展“代际互助养老”的多代居类型。

关键词:多代居;代际互助;养老

1 多代居的概念

多代居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多代居指的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两代或两代以上人群共同生活的居住模式。但在现存的大部分社区中,各个年龄段人群混合居住,并在日常生活中守望相扶、交流关怀,从更广的意义上构成了多代人共同生活的状态。因此从广义上讲,多代居不仅涵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居住状态,还包括非血缘关系下多代人群社区互助的生活模式。[1]

2 多代居的类型及空间特征

多代居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共居型、邻居型以及近居型。

共居型指的是多代人居住在同一个户型内,又可分为“完全共居”及“部分共居”两个子类型。“完全共居”型的特征为卧室独立,其余空间均共用,“部分共居”则是卧室、厕所独立,起居室、厨房、餐厅至少有一类空间共用。各代人的交流和互助主要通过户型内的共用空间展开。

邻居型指的是不同代际人群各自居住在同层或者同一栋楼中的独立户型中,也分为两个子类型,即“同层邻居”及“同楼邻居”。“同层邻居”型的典型特征是每层均有不同代际人群居住,而“同楼邻居”的特征表现为不同代际人群集中分布在不同楼层,如老年人居住在1~2层,其他代际人群住在2层以上。邻居型的多代居,代际人群的交流主要依托的是楼内的公共空间,如楼道、楼内公共用房等。

近居型指的是各代人分别住在同一个社区内针对不同代际人群设计的住宅楼中,如专门的老年公寓、青年公寓或为核心家庭设计的公寓等,这些住宅楼在小区中交叉分布。近居型的多代居,代与代之间主要通过室外的公共空间,如景观绿地,或社区内公共用房(社区活动中心等)展开交流和互助。

3 多代居与“代际互助养老”

基于上文对多代居类型及空间特征的总结归纳,结合我国国情,笔者对其中适合开展代际间互助养老的多代居类型探讨如下:

3.1 “部分共居型”比“完全共居型”更適宜代际共同居住

在我国,多代人在同一屋檐下生活是十分常见的状态,对于很多老年人而言,传统大家庭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至今仍有很大吸引力。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代与代之间的生活方式差异越来越明显,各代人对生活空间独立性和私密性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而,除卧室外其他空间均共用的“完全共居型”多代居无法同时满足各代人的居住需求。

相比之下,具备更多独立空间的“部分共居型”多代居则更适宜发展代际共同居住,在保证各代人拥有独立生活空间的同时,通过共享一套房中的公共空间,增加代际交流互助的机会,不仅适合于具有血缘关系的多代人居住,也可以发展非血缘关系下的代际居住模式。目前,在德国和日本都有非血缘关系下的多代居模式实践,德国称为合居援助(wohnen fur hilfe),日本则称为Homeshare。日本的调查数据表明,约有1/3的日本老人和近六成的年轻人对这类居住形式感兴趣,显示出这一居住模式的潜力。[2]

3.2 “邻居型”多代居是当下住区的主流模式

“邻居型”的多代居因不同代际人群分别居住在独立的套型内,个人的空间品质相比“共居型”更能得到保障,代际间因居住空间问题产生矛盾的概率也被大幅度减小,同时也方便代际人群间的相互照料。故这种多代居模式近年来已迅速为大众所接受,中现实中这种形式的住宅也在地产商的大力推广之下变得相当普遍(称之为“亲情住宅”)。

香港于2009年推出“南安里长幼共融混合住宅项目”就是典型的“同楼邻居型”多代居,大楼低楼层为长者单位,高层则为私人单位,子女购买私人单位后父母可以优先以市值租金租住楼下的长者单位。[3]此外,新加坡的杜生阁组屋项目也是较为典型的“邻居型”多代居。

在德国,“邻居型”的多代居也十分常见,其典型的空间形式表现为不同代际人群各自拥有独立的居住空间,共同生活在同一层楼或同一栋楼中,共享公共厨房、会议室、健身房等公共空间。Lichte Weiten项目就是基于一幢1900年的住宅楼改造而成多代居社区,楼内设置了不同的住户类型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居住需求,同时也考虑了方便老年人的无障碍设计。

3.3 “近居型”多代居或将成为广受欢迎的模式

“近居型”的多代居在现有的社区中并不常见,但笔者认为,这种类型的多代居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并且很有可能在将来成为广受欢迎的模式。从老年人在地养老的角度,“近居型”的多代居具有显著的优势:一方面,在综合考虑老年人对居住室内外环境要求的基础上,在住区内集中设置一定比例的老年住宅组团,实现老年人的集中居住或管理,配备相应的设施与服务,便于其得到更全面的照料;另一方面,又能保证生活在此的老年人不脱离社区中与其他代际交流的平台,从其他代际获得生活服务与精神支持,弥补家庭养老弱化所带来的老人物质与精神上的空缺。但在建设这类多代居住区的时候,为了保证社区居民代与代之间的交流互助,在社区内建设适宜的公共空间是必要的,具体设计可参考如德国的“多代屋”、日本的“多世代交流馆”等。

4 结语

面对愈发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笔者认为大力发展以“代际互助养老”为目的的多代居建设可以有效解决老年人养老居住问题,推动“9073”养老格局的构建。依托这类空间开展血缘关系或非血缘关系下代际互助,在满足大多数老年人在家养老的愿望的同时,亦能缓解社会机构养老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周燕珉,龚梦雅.多代居住宅适老化设计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4(04):46-55.

[2] 司马蕾.同一屋檐下的“共异体”——老人与青年共享居住的可能性与实践[J].城市建筑,2016(04):28-31.

[3] 温芳.保障性多代住居体系营建研究[D].浙江大学,2015.

作者简介:项亦舒(1994—),女,上海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16级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应用。

猜你喜欢

养老
养老生活
养生不是养老
瑞士人“搭伙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房产与养老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多方融合推进健康养老
全面深化养老体制改革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学院式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