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利经济学主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2018-07-23李静

世界家苑 2018年6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现实意义社会保障

摘 要:《福利经济学》问世以来,开辟了经济学的新视野,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社会效用的最大化以及社会的物质生产与分配。《福利经济学》运用了经济外部性、效用与福利、边际分析等别开生面的分析方法。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西方福利经济学也在我国得以传播,在中国经济转型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方面为切入点,简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福利经济;社会保障;资源配置;现实意义

一、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体系,首先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英国1920。A.C.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现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原本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的社会问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导致福利经济学的产生。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庇古之后的福利经济学则为新福利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美等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帕累托最优状态概念和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分析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工具。

二、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国民所得最大化要求资源配置最优化

庞古运用独创的边际社会净产品(MSNP)和边际私人净产品(MSNP)的观点,分析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只有当边际社会净产品的所有用处得到使用时,国民所得才能最大化,而当边际私人净产品与边际社会净产品出现差异时,国民所得就不能最大化。限定该结论有三个重要条件:一是任何再分配都产生交易成本。二是指导减少转移成本和增加流动性的行为,如果信息不充分,有可能把资本和劳动力配置到低生产率的部门,使其达不到预期目的。三是由于政府对这些行为的补贴增加纳税者的负担,只有当私人部门无法改善流动性或信息时,该定论才是恰当的。边际私人净产品与边际社会净产品之间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是,对那些没有使用某种资源的人来说,其中部分边际产品从正向或反向变化了。当边际社会净产品与边际私人净产品相等时,才会有理想状态的产出。在那些有一个或多个卖者的行业里,庇古认为实际产量一般来说要低于其理想产量。资源配置的效率状况是政府干预的理由。当边际私人净产品与边际社会净产品不等时,国民所得就不能得到最大化,而且这些对正常经济过程的干预行为被期望增加而非减少国民所得。如使社会在既定资源条件下产量极大化,就应该使任何一种生产资源在各种用途上的边际社会净产值相一致,这是生产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在这个条件下的国民所得被称为“理想的产量”。

2.改进国民所得要求协调劳资关系

庇古重视建立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认为可以增加国民所得以及经济福利。一是建立产业稳定制度。由于罢工或关厂会降低产业产量。同样也会降低甚至切断其他行业的原材料或设备供给,失业者降低对其他行业产品的需求。因此,“建立和加强产业稳定制度”,可以增加国民所得总量以及经济福利。二是作为增强产业稳定的一种方法,也是作为劳资协调的一种方法,庇古建议成立由劳资双方组成的劳动会议,建议成立劳资协调委员会,由工人及雇佣者的代理人组成,以解决劳资纠纷。三是仲裁只是最后的解决办法。除了调解和仲裁以外,在罢工或关厂之前还可以进行调停。如果所有协调劳资关系的尝试都无法成功,政府可实行强制干预。

3.福利主义追求效用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改进

社会应使总体福利达到最大要以效用最大来评价,如何达到效用最大化涉及资源的配置和国民所得的分配。帕累托为社会福利改进提出了标准:如果一种社会状态到另一种社会状态的变化,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时没有使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减少,那么这种改变就是好的。庇古运用基数效用论方法,认为在国民所得既定的情况下,把富人的一部分货币收入转移给穷人将增加总效用,从而增加一国的经济总量。例如对一个大亨,增加一英镑的收入几乎毫无意义,而对一个贫困交加的穷人来说,增加一英镑收入的效用就大多了。所以他主张应该把社会上的穷人的收入不减少作为检验福利的标准。然后在不减少穷人收入的情况下如果增加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则可认为社会福利有了提高。

4.税收和津贴是调节福利的基本手段

在收入从富人(主要以收入和遺产税的形式)转移到穷人(以直接现金转移,产假、社会保障或如公园之类的公共设施)的过程中,庇古在资本利益与劳动者利益之间存在显著的不等。如果这样的转移没有减少国家分配总额的规模,即可提高潜在的总福利水平。在边际效用递减法的基础上,庇古提出对收入再分配和对富人累进征税的政策建议。

三、福利经济学对中国转型经济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福利制度的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但市场经济无法解决社会的分配公平,所以庇古尝试通过调节国民所得分配来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来解决穷人的福利不足问题。这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与西方资本主义和东方社会主义的演进道路不同,东亚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的目标,开创了开明专制主义的东亚模式。东亚模式比较注重“强政府”的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仅表现在提供社会保障制度上,还体现在更深的层次上于预经济。中国作为东亚国家中发展最为迅猛的国家,目前面临着经济转型问题。吴敬琏在《对做好宏观调控的建议》一文中写道:在“过热”的经济降温过程中,必然有不少在泡沫膨胀过程中形成的潜在不良资产“水落石出”,使一些投资公司、证券公司、银行或企业出现资金缺口。这时,那些玩弄金钱游戏并从中得益的人们和他们的利益代表者就往往会以“稳定”为由,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财政或中央银行为它们埋单。我国与使用公共资金有关的法律制度很不健全,过去常常未经任何法律程序,就动用成亿甚至成万亿的公共资金去救助资不抵债的企业,这是完全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的,纳税人对于这种任意挥霍他们的资金的行为也是极其反感和不能答应的。在这次治理经济“过热”时,我们千万不能再这样行动。这个问题事关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及国家的根本,希望政府领导在处理时慎之又慎。这里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合理分配资源,对市场经济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

参考文献

[1]庇古,福利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吴敬琏,《吴敬琏文集》[M].中国编译出版社,2013

[3]黄有光,《社会福祉与经济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李静(1996-),女,籍贯:河南温县,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英语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现实意义社会保障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
四种社会保障体系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