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

2018-07-22李宋莉

青年时代 2018年15期
关键词:勃拉姆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李宋莉

摘 要: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钢琴家。在其老师的影响下,勃拉姆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合,被称为浪漫派的古典音乐家。他虽然深处浪漫主义时期,但非常崇尚巴赫贝多芬等人,并继承与发展了古典主义的精髓,产生多样的创作手法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内涵,形成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深度融合。在勃拉姆斯一生创作的作品中,或许钢琴作品并不是他最重要的体裁,但是钢琴作品绝对是他其它作品的起点。本论文将以他的钢琴作品《g小调狂想曲》结合音乐文献以及笔者亲身感受来展开论述。论文涵盖了勃拉姆斯的生平、音乐作品、音乐风格等来探寻《狂想曲》的演奏。

关键词: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一位德奥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欧洲音乐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既继承了古典主义创作的手法,又吸收了浪漫主义的精华,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相融合,在两个不同的风格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形成两种风格的深度融合。但是很少有论述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为例的论文,在认真研读前人的学术基础上,结合笔者的亲身实践演奏,更加全面的看待以《g小调狂想曲》为例的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

勃拉姆斯在整个欧洲音乐历史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处于浪漫时期又尊重了古典主义的传统技法,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虽然早有人提出勃拉姆斯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義的的融合,但是鲜有人做具体分析。本文将以具有带性的《g小调狂想曲》作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深度融合的典型,进一步丰富充实对勃拉姆斯的研究现状,对以后进行此题探究的同学起来一定的先导性作用。在这个作品中,仅仅有演奏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作品进行深度分析才能更贴切作者的创作理念,才能演奏出勃拉姆斯的音乐精髓。所以也希望本文能给演奏《g小调狂想曲》的演奏者一些提示。

关于勃拉姆斯音乐的文章或者专著在为内外的发表已经有很多了,如英国保罗·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李近朱著《德奥古典作曲大师最后一人》;施慧《永远的勃拉姆斯》;德国约翰纳斯·弗尔纳尔编著,苏德馨翻译的《勃拉姆斯》;英国马修斯著,于少蔚译《勃拉姆斯钢琴音乐》;李静著《思索死亡的精神之旅:勃拉姆斯音乐创作“死亡情绪”之解析》;郭小苹《勃拉姆斯的性格特点及其音乐创作》;周炜娟《焦点人物:勃拉姆斯》等。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79),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1833年出生与德国北部城市汉堡,据说其母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父亲是乐队的乐器演奏员,整个家庭收入比较低,但父亲用坚定的意志培养勃拉姆斯在音乐上的才干,使勃拉姆斯从小就与音乐结缘。在勃拉姆斯七岁时,他的父亲聘请了克赛尔教他弹琴,使他拥有了扎实的基础。十岁时,克赛尔介绍了自己的老师马克森给勃拉姆斯学习钢琴和作曲。马克森在之后的数年间,培养了勃拉姆斯对古典音乐与德国民间音乐的热爱,同时勃拉姆斯的音乐才华也深受马克森老师的的欣赏。马克森曾在门德尔松逝世之后说道:“一代宗师逝去了,但另一个大师正在兴起,这就是勃拉姆斯。”1853年,勃拉姆斯与小提琴家爱德华合作巡回演出,同时相识了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李斯特、舒曼,对勃拉姆斯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数量上来说,勃拉姆斯的独立钢琴作品并不多,但是仅仅从数量上来说不能证明这不是最重要的体裁,因为所有的作品起点都从钢琴作品开始。总体来说,勃拉姆斯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1.第一时期1851-1854

在第一位老师马克森的影响下,勃拉姆斯对作曲逐渐产生深厚的兴趣,于1851年完成了第一首钢琴作品《降E大调谐谑曲》。1853-1854,勃拉姆斯还创作了《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

2.第二时期1854-1865

在德特摩小宫廷担任合唱指导与钢琴演奏工作,在此时期创作了《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之后勃拉姆斯完成了《亨德尔主题变奏与赋格》,并且创作了两首钢琴四重奏,两首钢琴六重奏。

后勃拉姆斯定居于维也纳,结识了钢琴演奏家陶希格,于1862-1863为他创作了《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又被成为《巫师变奏曲》。

1865年,勃拉姆斯完成了《E大调大提琴奏鸣曲》和《降E大调圆号三重奏》的创作。在一段时间的巡回演出之后,又创作了《c小调弦乐四重奏》。1866年底,他返回了维也纳并创作了《德语安魂曲》,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勃拉姆斯主流作曲家的地位。普法战争之后,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创作了合唱歌曲《胜利之歌》。

1873年在完成了作品《海顿主题变奏曲》之后开始悉心研究交响曲的创作。在1876年完成了第一步交响作品《C大调第一交响曲》之后,由于被指模仿的痕迹较严重,于1877年完成《D大调第二交响曲》,这部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875年,勃拉姆斯为约阿希姆创作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继门德尔松和贝多芬之后最重要的作品”。同时期重要的作品还有:《c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a小调第二弦乐四重奏》、《降B大调第三弦乐四重奏》、《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及奏鸣曲和四重奏各四首、钢琴四重奏共三首和四首钢琴叙事曲等。

3.第三时期1878-1893

1879年到1880年间,开始巡演的勃拉姆斯同时也在创作。在1880年完成了《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序曲》。

《g小调狂想曲》是一首热情洋溢同时由于情感内向相融合的作品。非常鲜明的展示了勃拉姆斯的双重性格,既敏感温柔又冲动,用超凡的理性控制力使其得到二者的平衡。这首作品被评论家们评为“最能体现勃拉姆斯音乐特色,最具有他自身味道的、被演奏的最多的名曲”,曾经有衣服著名的画作,画中的勃拉姆斯左手跨越在高音弹奏的正是此首作品。这首曲子相比较要比第一首流传度高,经常被用作音乐会演奏。这首狂想曲与奏鸣曲式的结构十分相似。呈示部分为三段,展开部分和再现部分也段落分明。虽然带有叙事曲的意味,但是并没有因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就结构松散,贯穿全曲的是三连音、三对二的节奏。

其结构图示为:

呈示部展开部

A B C D A1 D1 A+D

1-8 9-13 14-20 21-32 33-53 54-64 65-85

再现部尾声

A B C D coda

86-93 94-98 99-105 106-116 116-123

呈式部(1-32小节):从g小调开始,主题鲜明并且旋律突出。A部有两个对比鲜明的乐句构成,形成一种低沉却奔放的情感。经过B部强奏和弦和强烈节奏感的连接,进入副部主题;副部突出右手旋律,,安静中又有一种无助的伤感。D部是结束部主题,legato和附点节奏使音乐包含有一种神秘、阴森的气氛,然后音区、节奏和力度的加密加强使乐曲推向了一个小的高潮。展开部(33-85小节):展开主部首先运用A部的材料,三个声部的左手旋律运用八度的模式進行。D部结束部主题的发展,速度未减慢持续激进。之后前两种主题的复合,在连绵的三连音的背景衬托下,主题动机模进发展。这是全曲的高潮,运用主和属的和弦推进及大量的七和弦激进,把全曲推向到了一个高潮。再现部(86-116小节):主题再现,同样经过一小节连接进入副部。副部在g小调再现,从而,调性得到统一,再次回到了低沉的郁闷中,主题变的更加明显。强弱对比更加明显。尾声(117-123小节):8小节的尾声慢慢的将乐曲的情绪平静下来,最后以两个强奏的和弦结束本曲。

这首曲子的力度记号从ppp-ff,所以弹奏时一定要明显表现出力度的层次感,全曲要突出高音的明亮音色还要注意低音声部的深沉,同时伴奏声部要柔和。全曲的三连音非常多弹奏时要注意三连音的力度均匀,情绪要连绵。

弹奏上述段落时,三度、六度、八度等和声的运用,显得整个音响效果非常丰满,要用f的力度弹奏出,固定好八度的位置,以反弹的方式坚实有力的弹出丰满的效果。

旋律虽然抒情,但是手指要坚实有力,声音要深沉。触键方式为连奏,用指肚触键,依靠手腕的转移来实现重量的转换。

结尾部分的长连线要求用连奏的手法弹奏,音与音之间的缝隙尽量要小,第二个音弹响之前第一个音再起来,触键速度要慢一些,到最后收尾的两个和弦要干净利落结束。主部的音乐热情洋溢,开始的8小节需要在弹之前提前踩下踏板,给主旋律提供丰富的泛音,随着右手的八度换踏板,保证旋律声部的连贯,在声部丰富的同时保证不浑浊,前面多由三连音的音型组成,所以一般都使用这样的踏板。

曲中还出现了跳音部分,此部分不应该使用踏板。由于受到客观原因的限制,如每台琴的机械不同,演奏场所不同,所以使得每台琴的功效不同,所以不能机械盲目的按照文章所写的踏板使用,要在理解乐曲的之上,对待不同的琴与地点,自己的耳朵为准做出相应的调整来达到演出的效果。

舒曼曾经评价过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是“带了面纱的交响乐”,可以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看作是他即将出世的四部交响曲的前奏和试验品。而这首作品恰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乐曲中大量使用三六八度并且音程加强,从钢琴中产生了交响的丰满感觉。这首作品富有民族的气息,在古典和浪漫中做了很好的平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加上浪漫的因素进行新的整合,带给我们良好的审美感受。所以在弹奏此曲是不要加上古典主义的标签,实质上是用古典主义的形式表达了浪漫主义的情怀,可以加入浪漫情怀。

这首作品在读谱和弹奏上并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许多细节还是需要多加留意。有一些连线容易忽视,如果重视了这些连线就会很好的与后面的跳音部分形成对比,适当加踏板的同时还有用手指将其连贯起来。通过对勃拉姆斯这首狂想曲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他的音乐风格在浪漫主义时期是独树一帜的,既体现了对古典主义的尊重和坚持,又能将情感丰富的浪漫主义糅合进去。《g小调第二狂想曲》是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中被演奏的最为广泛的一首作品,笔者通过对其演奏法的探究,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希望本文能使演奏者进一步理解《g小调第二狂想曲》,并为实际演奏提供一定的帮助。

猜你喜欢

勃拉姆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架起古典主义到现代的桥梁——法国风景园林大师阿兰·普罗沃的景观设计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