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老师不姓牛

2018-07-19钱浩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喜儿下课铃法军

钱浩

记得我从小到大上过的音乐课上,老师常常说,“这个作品讲的是……”或者“这段音乐描述了……”比如,《十面埋伏》“讲的是垓下之战项羽被围最终自刎乌江的故事”,《二泉映月》“描述了一位饱尝人间辛酸的盲艺人,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旧社会广大底层人民的悲愁”……

现在想来,这在表面上好像是对音乐理解的细化和深化,实际上是对音乐的一种极度简化。这种解说越深、越细,真正的音乐就会离人越远。在这方面,给我带来最深刻体验的,是我高中时的音乐老师——牛老师。

牛老师其实并不姓牛。这个称呼起源于他在第一堂课上说的第一句话。他手提录音机,匆匆忙忙走进课堂。把录音机放下,他就十分朴实、认真地对我们说:“我姓刘,不姓牛。”原来,刚才在另一班,有人把他错叫成了“牛老师”。但是,这一纠正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随着一阵颇具释放性的哄堂大笑,我们从此都私底下称他为“牛老师”。

牛老师首先问大家中国的近代和現代史分别起止于何时,发生了哪些转折性的事件。紧接着,牛老师就把话题集中到抗日战争刚结束时的国内外局势上,他兴致勃勃地让大家回答什么是地主以及被压迫者怎么反抗。大家一边充满创意地应对着这些问题,一边时不时地看向牛老师拿来的录音机——既然有这个设备的存在,那这门课应该是音乐课,没有上错?

接下来,牛老师讲述了杨白劳父女的悲惨遭遇。把杨白劳分析透彻后,他又问:“喜儿这个人物形象又有哪些特点?”就在喜儿即将被分析完毕,大家正满腹草稿准备回答黄世仁又有着什么特点时,下课铃响了。牛老师说了句“下节课我们继续分析”就提着那个根本没用上的录音机走出了教室。课后我们翻开音乐课本,才发现牛老师一点也没有跑题,第一课就是“歌剧《白毛女》选段——音乐的不同段落表达不同的人物情感”。

讲到器乐曲时,牛老师讲课:“俄罗斯有什么特点?”大家面面相觑,不知该怎么回答。牛老师见状,就把它分解为一系列问题: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范围?气候特点?……处理完这些问题,他又把主语改成法国,重问了一遍。然后,话题就沿着拿破仑的军事生涯,从他16岁当上炮兵少尉开始,一直说到60万大军如何占领了莫斯科,又如何因饥寒交迫而撤退。当讲到法军只剩下两万人时,这节课只剩十分钟了。牛老师便抓紧播放了《1812序曲》,一边放一边告诉我们哪里是战前祈祷、哪里是俄国骑兵、哪里是法军来临……可惜,俄军还是没能赶在下课铃响之前取得最后胜利。不过有一点我们是领会到了——能否深入欣赏一首音乐,在于文史知识有多深厚。

到了高一下学期,音乐课改成自习。牛老师再也不问问题了,他像个监考老师一样坐在前面。这个时候的我接触到了一些真正的乐谱,成了一个为难牛老师的发问者。牛老师对我说:“音其实是不能乱用的,它们都有各自的功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牛老师在纸片上缓缓地写了“1234567”,说:“这个do叫主音;sol叫属音;fa是下属音;si是导音,因为它导向do;mi是中音……这七个音都有各自的功能,你得从这个入手去认识音的关系。”这样一幅图示让我震惊。我一直以为音阶中的各音只是高度不同而已,地位完全平等,哪知道原来还有这么明确的职能区分。他写给我的这份标注仿佛是一道神秘的洞口,让暂时还无法深入的我久久谛视,充满遐思。这张纸后来被我保存了至少有十年。

猜你喜欢

喜儿下课铃法军
偷懒
法军抓获“伊斯兰国”分支头目
憨福
吕大郎还金逢骨肉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下课铃
课间活动
新媒体勃兴绝非传统报业的“下课铃”
六角大楼
吉布提成为反海盗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