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菌,崛起之路

2018-07-19刘光琳谢青夏

农家之友 2018年7期
关键词:食用菌广西生产

本刊记者 刘光琳 谢青夏

2018年6月12日,广西食用菌投资合作推介洽谈会在南宁举行。这原本是一个专业洽谈推介会,却吸睛无数,不但业内人士关注(100多家区内外企业客商参会,现场签约总投资合计7.55亿元),众多社会公众也慕名而来,产品展示厅里观者如云。

为什么一场专业洽谈会引起这么多关注?除了媒体的宣传效果外,更主要的是归功于近年来广西食用菌的崛起。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套用在产业上,亦是如此,一个产业,做得出色才会引起关注。中国高铁、电商为什么吸引世界目光?无非是因为它们做得出色。食用菌是21世纪后新兴起来的热门农业项目,而广西近年在这方面表现抢眼,备受关注,自然而然。

其实,在广西种植业中,食用菌可谓后起之秀。不过,无论是在整个广西农业体系,还是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实践中,这个后起之秀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作为新兴力量的桂菌,是如何兴起的,未来还将如何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和展望。

曾经的光荣与现实的梦想

食用菌营养丰富,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山珍”。广西食用菌的栽培历史有千余年之久。从唐代起,就开始人工种植香菇,到宋代,开始木耳人工栽培,民国的时候,草菇罐头远销港澳,20世纪50年代,开始栽培蘑菇,70年代,南宁“象山”蘑菇罐头是主要出口创汇品牌。1979年,百色“鲁贤云耳”获全国木耳评比一等奖。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食用菌市场发育不健全,基本上处于农民自产自销、各类商贩倒买倒卖的初级状态,生产、加工、销售严重脱节,销售渠道不畅,价格不稳定,影响了菇农的生产积极性,也直接影响了菇农对食用菌市场信息的获取,无法对市场进行客观的判断,生产销售没有计划性,造成盲目生产;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无法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且科技含量普遍偏低,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影响食用菌产品质量的提高;品牌安全意识差等种种原因。使得广西食用菌生产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从2005年起,广西农业部门开始组织食用菌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广西食用菌进入有组织地发展时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被誉为“桂菌”的广西食用菌产业迅速崛起,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2013年度广西全区食用菌总产量和总产值实现双双破百(总产量超百万吨,总产值超百亿元),首次跨入百亿元产业俱乐部;2016至2017年度,鲜品总产量达128.64万吨、总产值达115.26亿元,实现了“十二连增”。目前,“桂菌”连续三年位列全国前十,广西已跨入全国食用菌主产大省行列。

虽然产量在不断增长,但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食用菌品种少、品质良莠不齐、品牌影响力低等。为此,近年来,广西食用菌产业紧扣大健康理念,紧抓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政策契机,围绕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档升级,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产量产值勇创新高,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2016年广西在继续示范推广双孢蘑菇、平菇、香菇、秀珍菇、毛木耳等20个传统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同时引进试种紫灵芝、猴头菇、猪肚菇、玉木耳、灰树花等新特优稀品种(菌株)76个,特色品种范围、品质结构得到充实优化,提升了产品有效供给水平。

据广西农业厅厅长刘俊介绍,目前食用菌在广西种植业中居第五位,总产量仅次于粮、蔗、果、菜。初步形成了双孢蘑菇、香菇、木耳、平菇、桑枝食用菌、草菇等中高温菇等六大产区。其中,双孢蘑菇、红椎菌年产量及桑枝食用菌规模在全国独占鳌头。

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也离不开食用菌栽培模式的不断创新。广西创新集成“二次发酵”、稻菇轮作和“种桑养蚕—桑枝食用菌生产—菌糠制肥—还田”等百项技术模式,使得双孢蘑菇、杏鲍菇、海鲜菇等品种基本实现周年生产,食用菌栽培模式向设施化标准化转型。

与此同时,广西食用菌的品牌影响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横县双孢蘑菇、浦北红椎菌、宜州桑枝秀珍菇、贺州黑木耳等一批“桂菌”区域品牌横空出世。多个食用菌产品通过了“三品一标”认证认定,“中国双孢蘑菇之乡”横县的双孢蘑菇入选《2017年度全国名特优农产品目录》,“浦北红椎菌”“田林灵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目前,食用菌产业已被列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10+3”提升行动重点产业,以及精准扶贫攻坚的重要产业。自治区政府专门出台了促进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意见,单列出专项资金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对品牌打造给予财政补贴,还将食用菌产业列入产业扶贫奖补范畴。多项优惠政策拓展了广西食用菌产业增长的新空间。

三大优势和两大商机

广西食用菌发展优势条件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

从“天时”上看,广西气候温润,食用菌生产原料充沛富足,糖料蔗、桑蚕、木材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每年农作物秸秆原料资源收集量超过5000万吨,林木副产品接近900万吨,桑枝、芒果枝条、竹屑秸秆资源超过200万吨;采食食用菌的历史长达数千年,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天然优势。

从“地利”上看,广西地处华南、泛珠、中国—东盟三大经济圈交汇之地,随着广西加快推进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等三大定位战略的实施,为广西农业开放合作带来了更便捷条件和更广阔的前景,也给广西食用菌产业带来无限的商机。

从“人和”上看,食用菌产业已被列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10+3”提升行动重点产业,以及精准扶贫攻坚的重要产业。

兼具“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规模快速增长,目前已有80多家广西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农业,食用菌成为广西出口的“热销品”之一。

随着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加快建设,“渝桂新”通道实现常态化运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在广西加快形成,广西与东盟农业投资合作渠道将更为畅通。

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何方明表示,广西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广西对外开放的先天区位优势越来越凸显,广西作为“一带一路”南向、北联国际大通道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将很快释放,这为广西农业开放合作提供了便捷条件和广阔前景,也给食用菌产业“请进来”“走出去”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银耳等食用菌产品在东南亚市场很受欢迎,前景十分广阔。”龙州县一家公司的负责人黄长云说,其所在公司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增加厂房设施,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开发多种银耳深加工系列产品,生产的银耳鲜品畅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

本土食用菌企业的壮大让前来参会的各地客商看到了广西食用菌的发展前景。广西还在此次推介会上推出了32个重点招商项目,主要涉及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建设、工厂化生产、产品加工、特色品种种植开发、综合循环利用项目五大类。各项目充分体现了广西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政策导向和市场前景等。

据了解,此次推介会现场共有南宁市武鸣工厂化双孢菇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改扩建项目、贵港市港南区年产6000万亩富硒活性云耳扶贫产业园项目、柳州市柳城县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基地建设项目等8个项目签约,合计总投资7.55亿元。还有许多来自区外的客商也表达了与广西合作的意向。

“我们对广西食用菌产业和东盟食用菌的市场是非常认可的。”安徽菜大师农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谭祖辉说,作为一家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为发展模式的一站式优质餐饮食材服务和全产业链发展公司,他们已计划在广西投资建设一个集中配套的冷链物流产业配送园。

从“打补丁”到“打升级”

尽管广西拥有良好的食用菌发展优势,但广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仍在起步阶段,人才、工厂化、投资等因素是当前发展短板,存在产品精、深加工环节薄弱,加工程度低,创新产品少等问题。为此,广西农业部门开始了“打补丁”和“打升级”两大行动,帮助企业补短板,推动食用菌产业向设施化、标准化转型,实现转型升级。

目前,广西努力向食用菌深加工进发,自治区农业厅对外经济合作处处长欧毅霞表示,广西今年计划引进食用菌的深加工、物流企业,引进产销对接的采购商家,引进技术型企业入桂,以培育我们自己的市场。

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宾士友介绍,广西目前正在进一步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告别传统的农法裁培模式,向工厂化、智能化、标准化迈进。

据了解,两年来,广西共引进试种新品种(菌株)超过110个,现有自治区级食用菌龙头企业1家,建成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8家,双孢蘑菇、杏鲍菇、海鲜菇等品种基本实现周年生产,栽培模式向设施化标准化转型。一些新型食用菌企业和产品从中脱颖而出。

在本次推介会上,不少广西知名食用菌企业均亮出招牌产品,尤其是各种食用菌深加工产品,令人眼前一亮。羊肚菌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羊肚菌素有“菌中皇后”的美誉,是法餐中的名菜,非常的珍贵。羊肚菌栽培在全国范围内也不鲜见,但在广西大规模种植起来却不容易。在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广西匠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7年成功研究生产出最适合广西种植的优质高产羊肚菌菌种,并在桂北的灌阳、灵川、临桂等地开辟了3个种植基地,共400多亩,建成广西首个羊肚菌规模化种植基地,基地自己生产原种和栽培种,从栽培到出菇只需70天左右,亩产约150公斤,目前售价每公斤近300元,每亩纯收入1万多元。目前,农业部门正在支持该公司建成广西首家以珍稀食药菌栽培为主题,集科研、推广、示范、生产、种植、精深加工、交易中心于一体的研发基地。

广西亦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发的“香酥小品”系列食用菌小吃,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开罐即食的香菇酥脆可口,淡淡的香菇味令人停不了口。

而灵川县金晨菌业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黑木耳搭配养生食材研制的代餐粉,让早餐变得方便又健康。2017年,该公司研发生产的食用菌营养早餐粉正式上市,截至2018年5月,销售额已达400万元。这种早餐粉以本地食用菌基地中的黑木耳为主料,将低温烘焙后的黑木耳进行研磨加工,同时搭配合作社种植的玉米、黑豆、山药等健康食品,将黑色的云耳变成了10克/包的粉状物,既没有流失其本来的营养成分,又方便随身携带。用开水一冲,就能吃到营养健康的食用菌产品,早餐就这样解决了,很是方便。从鲜食到熟食,适应了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更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乡村振兴,“菌”力无限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食用菌产业具有“短平快”且循环、生态的独特优势,是增收致富的“法宝”,使得食用菌栽培迅速成为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成为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

在龙州,当地政府以产业带动模式助力增收,食用菌产业发展覆盖了5个乡镇10个行政村,建有出菇棚42栋,培育了2家龙头企业和34个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600户,其中贫困户400户,实现户均增收2.4万元人民币。

那坡县百合乡利用丰富的桑枝资源,建成了占地面积8.6亩的标准化桑枝食用菌栽培基地。目前,该基地已生产食用菌约8万棒,产值30万元,为亩桑再增收1000元以上。

融水县贵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独特的山林、土壤结构带领当地农户种植茯苓,并通过加工延长茯苓的存放期,增值茯苓价格,种植茯苓的农户每户最高收入达到8万元。

同时,构建“企业+基地(园区)+农户”“直销模式”“订单模式”“批发市场中转模式”“‘拼车’模式”等多种产销新模式,积极开发运用“互联网+食用菌”现代手段搞活流通渠道,有效解决了农民在发展食用菌生产中最担心的“销不出”“卖不好”问题,实现了食用菌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提升了我区产销一体化水平。

其中广西龙州北部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建设的广西首个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为国内目前单体规模最大、自动化生产程度靠前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该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行统一提供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统一年底分红“四统一”,通过直接提供就业岗位、吸纳贫困户扶贫资金入股等形式,将56个常温出菇大棚租给28个合作社,带动周边438户贫困户参与种植秀珍菇、姬菇等食用菌,公司统一回收产品销售,可实现户均收入3万元。

贺州市积极推行食用菌产销一体化,黑木耳干品统一由发棒公司以保底价每斤25元回收购进行销售。2017年回收黑木耳干品316.5万公斤,产值15825万元、利润4325 万元,贫困人口年均收入将达到5803元。

宜州市设置销售联络点已达456处,销售业务涉及周边5省及区内各县市,产品销售从过去“本地产本地销”方式,转变为“由经纪人、物流公司协调运送到大都市销售”的流通方式。

据悉,2016年食用菌产业从业者人均收入达2.3万元,是2005年度的四倍以上。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广西共有111个县(区市),其中54个县的产业扶贫采用了食用菌,开展食用菌生产的贫困户人均收入约5000元。

食用菌产业已从不起眼的小产业逐步成为农民“万元增收”工程的主力军,成为“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重点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兴优势产业。

猜你喜欢

食用菌广西生产
广西贵港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