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篆刻,方寸之间的艺术与生活

2018-07-19撰文孙新龙供图孙新龙部分

中华民居 2018年3期
关键词:印章篆刻创作

撰文孙新龙 供图孙新龙(部分)

质朴的石头默默无言,只有刻刀在它的身躯上纵横交错地游走时,才会发出『滋滋』的声响。这声响令人倍感振奋和舒适,自带一种韵味。正是这声响吸引着我沿着它曲折的纹路,一路跋涉,寻找篆刻的艺术真谛。三十七年中,我刻过的石头可以垒成垛了。每当听到这『滋滋』的熟悉的声响,脑海中便立刻浮现出刀光石影。恍惚间,一道道坚挺率真的刻纹在泛黄的纸上留下鲜明的印痕。

《寒山诗》(摘选)

天高高不穷,地厚厚无极。

动物在其中,凭兹造化力。

争头觅饱暖,作计相啖食。

因果都未详,盲儿问乳色。

世有多事人,广学诸知见。

不识本真性,与道转悬远。

若能明实相,岂用陈虚愿。

一念了自心,开佛之知见。

《寒山诗》是唐代僧人、诗人寒山子所做的诗,看似明白如话,实则另有奥旨。因而,《寒山诗》 长期流传于禅宗丛林,宋代以后受到诗人文士的喜爱和摹拟,世称『寒山体』 。

我研究和学习篆刻工艺,完全是出于兴趣。

1979年末,我在东海之滨的一个小岛上当兵。虽然部队的生活十分艰辛,但我们一直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情绪。除了完成日常的军训任务外,战友们在业余都爱发展一些小爱好。我本人喜欢写写画画。1981年3月,我偶然看见部队家属工厂的角落里有一堆麻将废角料。当有人告诉我这个能用来刻章时,一个念头瞬间从脑海里闪出—我不妨拿回去刻章试试。于是,我将这些遗弃的麻将废角料当作宝贝一样捧回了宿舍,然后将锯条磨成刻刀,在这上面刻起字来。从未接触篆刻的我,凭着满腔热情和好奇心,在懵懂中开始与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学篆刻时,我遇到很多难题,都一一克服了。没有工具,自己找材料制作;没有工具书,在报刊书籍上收集字体;没有老师,就向街头刻字摊上的师傅学习。我不懂刀法、章法,全凭兴趣和感觉去刻,只要能在纸上留下印蜕就满足了。就这样,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研究篆刻。

摆玩印章的日子是快乐而充实的。我不仅自娱自乐,还经常给战友们义务刻私人印章(姓名印章)。大家都将印章拓印在个人包裹上,既鲜明大方,又方便区分。战友们的信任和鼓励让我信心倍增,对篆刻的热情始终不减。自学刻章一年后,我便开始尝试创作闲章(指镌刻姓名、斋室、职官、藏书印等以外的印章),并大胆向报刊投稿。1982年的一天,我得知自己的篆刻作品《处处有礼貌,时时讲文明》在南京军区文艺刊物《人民前线》上刊出,心情十分激动,整晚都睡不着觉,心中满满是学有所成的收获感和成就感。那时,我暗下决心,继续加倍努力学习刻章,誓将篆刻进行到底。

穿越在钟鼎石鼓的丛林中,博采于秦汉简牍间,我读懂了刻章的历史,也逐渐领悟到了篆刻艺术的真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继续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后来,我利用去杭州出差的机会,去享有“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最高殿堂”之美誉的西泠印社取经。一走进西泠印社,我便被那里琳琅满目的文房四宝、名家书画及碑帖印谱所深深吸引。尽管囊中羞涩,但为了提高技艺,我将身上除了路费以外所有的钱都用来买学习资料。回到家后,我继续参照这些“经书”学习。

一路走来,都是摸爬滚打。有一段时期,我遭遇了创作瓶颈期,非常迷茫和困顿。好在天意作美,终于让我遇到了贵人。这位贵人便是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原研究员余子安先生。余先生是一位非常热心的学者,他的谆谆教诲令我受益匪浅。余先生对我用书信形式邮寄过去的每一方印蜕逐一认真审阅,并在旁边写下几句批语,然后寄还给我。批语虽短,但字字珠玑,让我悟出了不少篆刻艺术的规律。正是在这书信往来之间,我的篆刻水平很快有了很大的提升。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我创作的篆刻作品顺利入选第二届全国篆刻展。这是我在创作道路上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

从1981年到1991年,这十年间,从首枚私章完成到篆刻作品首次见刊,再到印蜕作品首次入围国展,我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走着,也完成了一次次的飞跃。

为了进一步提升水平,我一边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一边临摹经典,与“大师”交流。穿越在钟鼎石鼓的丛林中,博采于秦汉简牍间,我读懂了刻章的历史,也逐渐领悟到了篆刻艺术的真谛。

《寒山诗》(摘选)

贪爱有人求快活,不知祸在百年身。

但看阳焰浮沤水,便觉无常败坏人。

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

行密节高霜下竹,方知不枉用心神。

读书岂免死,读书岂免贫。

何以好识字,识字胜他人。

丈夫不识字,无处可安身。

黄连搵蒜酱,忘计是苦辛。

可畏三界轮,念念未曾息。

才始似出头,又却遭沈溺。

假使非非想,盖缘多福力。

争似识真源,一得即永得。

刻章是古人的一项伟大创造。南宋时期,因文人的加入,篆刻逐渐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并被定义为“篆刻艺术”。所谓艺术,自然要讲究个性,而“艺术个性”,便体现在创作者的艺术修为和个性方面。篆刻艺术讲究收放自如,既不能太“收”,也不能太“放”,太“收”容易死板,太“放”容易流俗,至于分寸如何把握,则全凭创作者的自我领悟。我的篆刻作品多取法于秦汉古玺,篆法力求简朴,自认为当属亦工亦放、不偏不倚之类。这大概正与本人天生的“中庸”个性有关吧!

所谓“篆刻”,自当先“篆”后“刻”。为了提高自己的篆刻水平,我从多年前就开始学习篆书。而对篆书的学习进一步激发了我对书法的兴趣,我又开始浸淫于金文、汉隶和行楷,力求全面发展。我在不断地读帖、临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和体悟出笔法与刀法间的内在联系。

篆刻与书法都是线条艺术,两者一刚一柔,各有千秋。在篆刻中融入书法顿挫的笔意,印蜕会显得更加生动;在书法线条中加入了篆刻爽利而坚挺的意趣,笔法会更显骨力老辣,有入木三分之感。“印从书出,书印相通。”随着篆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的篆刻创作水平也在提升。在此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深入历史传统,努力以古人之心仿古人之章法,才能真正赋予作品高古率真之气。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转眼,我已近花甲之年。工作之余,刻印创作仍是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坐在书房里,泡一壶茶,静静思考如何刻出一方有创意的印章,成为我人生最大的乐事。每有灵感来,即便是深更半夜,我也要翻身起床创作。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我深以为乐。

《寒山诗》(摘选)

默默永无言,后生何所述。

隐居在林薮,智日何由出。

枯槁非坚卫,风霜成夭疾。

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

我始终坚信,只有充分发挥其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才能使艺术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著名画家王德惠先生说过:“做人一定要实,艺术一定要虚。”此话言简意赅,我亦深以为然。所有的艺术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有的艺术原理都是相通的。于是,我也开始在篆刻以外的艺术形式中寻找艺术之道。有时在看文艺节目时,我会想,为什么在一首歌曲中融入戏曲、说唱等元素,就那么美妙动听?在看时装表演或美术、摄影作品展览时,我也会想,它们的美感是怎样产生的?行走在古民居里,当我看到墙壁上留下的“屋漏痕”,我会随手用手机拍下来,留下这自然形成的美丽画面。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发掘和思考,才能打开真正的艺术之门。

篆刻艺术追求“刀精石趣”,在方寸之地展现气象万千。近年来,我醉心于天台山水,致力于天台山文化的挖掘,又潜心篆刻艺术数十载,创作了《天台山风景名胜印集》。这部册子集合了天台山所有名胜景目,累年凿刻170余方,用独特的篆刻语言对天台山名胜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解读。艺术贵在发挥社会效用。我始终坚信,只有充分发挥其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才能使艺术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生活即艺术,艺术亦生活。”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的艺术。

猜你喜欢

印章篆刻创作
我们有印章咯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一墙之隔》创作谈
篆刻
印章
创作随笔
大象的印章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