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伍迪·艾伦:悲观主义喜剧大师

2018-07-19沙杨

莫愁 2018年20期
关键词:艾伦解构安妮

文/沙杨

“下辈子,我想倒着活一回。第一步就是死亡,然后把它抛在脑后。”

插科打诨段子手

伍迪·艾伦193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布鲁克林每隔两条街就有一个电影院,年幼的艾伦观看了大量的旧时代默片,培养出对艺术敏锐而强劲的直觉。

犹太家庭的传统是家族聚居,艾伦和同样贫穷的亲戚们吵闹地住在一起。父母感情并不好,在艾伦的记忆中,他的父母彼此之间不说话持续了几年的时间。艾伦的母亲非常严厉,对儿子的日常教育里几乎没有任何赞许与鼓励。而犹太人身份导致了艾伦对纳粹的恐惧和对生活环境变化的敏感,从小就造成了他内心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

一如艾伦的自述,对于生活,他自小便有着独特的看法:“我妈常说我一出生就是一个非常可爱快乐的孩子,但是到了5岁的时候,我变得易躁易怒。我仅仅能记得的是,当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生命有限时,我很不喜欢这个念头,生命终将变成虚无,人生都将结束。自那以后,我就仿佛变了一个人,心里总是想着,让我出局吧,这个游戏不要算上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一直在艾伦的电影中以不同的方式体现着。

因为外表孱弱的原因,艾伦从小没少受欺负,1950年,他从当地的米德伍德中学毕业,虽然之后曾在纽约大学和纽约市立学院读过几天书,但他均因行为不端、言论过激被开除。

15岁时,艾伦开始写俏皮话,尝试给报纸投稿,这些调侃而悲观的话马上受到愤世嫉俗的纽约人的欢迎。有人评价这个段子手:“那感觉仿佛有人想通过笑话来表达真理——不是对存在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而是极其个人化的信息碎片。”

大学肄业后,艾伦加入了锡德·西则电视剧团,以自己的幽默才能为电视节目编写脚本。

1956年在写作一系列短笑话之后,艾伦有了一次去图迷门特的机会,这是一个以聚集各类剧院著名的度假胜地,人们周五晚上蜂拥而至,在那里过周末,每周都上演自创的演出。“写作非常练人,要练的不仅是单独的笑话,还要会写时间较长的小品,你不可坐在屋子里,空等你的缪斯女神降临。”艾伦说道。

在图迷门特,艾伦不仅要尝试写大篇幅的作品,而且受邀在舞台上表演。害羞腼腆的他一点都不喜欢站在台上,他度日如年,但是直觉告诉他,做演员的这段经历会对他非常有益。

伍迪·艾伦

电影界的知识分子

写作是最棒的事情,你早上醒来,在房间里自由地写作,不必考虑现实世界,肆意将大脑中疯狂的想法付诸纸上,写上整整一天,真的是一件伟大而疯狂的事情。但将它们化作电影,现实就不约而至,困难纷至踏来,一切就变得没那么好玩了。

艾伦被法国人称为“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挑剔的法国人能做出如此评价可不容易,凸显了艾伦在电影圈中的特质。而艾伦的文字愈加证实了其知识分子的气质,他对现实的怀疑与思考,对世界不确定性的旁敲侧击,均通过突兀滑稽的文字及电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但艾伦依旧讽刺挖苦道:“法国人对我有两个误解。第一,他们仅仅因为我戴眼镜就认为我是知识分子;第二,他们总以为我是艺术家,因为我的电影老是赔钱。”

艾伦的电影都是自己一手包办导演和编剧,塑造形形色色的带有自身投影的知识分子形象,电影里或多或少都涉及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信仰、两性、负罪、怀疑以及死亡,艾伦用喜剧引导人们关注深层次的人性。

1969年,随着艾伦的舞台经验日趋成熟,电影商纷纷向这个满脑子精灵古怪想法的犹太小个子发出邀请,于是艾伦自导自演了处女作《拿了钱就跑》,正式开始电影之路。

这部电影中,艾伦没有局限在对之前舞台剧风格的单纯模仿上,他自己饰演主角,成功塑造出片中连字都写不明白,以至于被抢劫的银行小姐都无法理解其意图的倒霉又愚蠢的强盗角色,初步开创了富有个人特色的喜剧类型。

机智的幽默下,生与死、爱与罪、性与欲的思想不断碰撞。略带神经质的艾伦痴迷于在喜剧中挖掘悲剧,在罪恶里探寻人性。艾伦看似瘦弱的外表下,住着一个拥有强大意志力的“文艺斗士”。由于对电影的全面控制,艾伦慢慢创造出独具个人风格的电影角色和电影世界。

1997年,艾伦执导电影《解构爱情狂》,讲述作家哈里处理不好生活,却在写作中发挥得很好的故事。哈里试图解构自己的现实生活,解构自己小说中虚构人物的生活,解构小说人物在自己生活中起到的影响。这个不能正常运作自己生活,却有着非凡艺术才能的天才作家,只能在艺术中解构着人生中的“真相”。

长得最寒碜的情圣

身高只有1.70米的艾伦,脸也许是他全身最强壮的部位,确切地说,是那个犹太人专属的大鼻子。单看外表和卡其布休闲裤、格子衬衫这种穷酸知识分子标配,任何人都无法解释他奇妙的异性缘。

艾伦从不掩饰他对女性的欣赏和迷恋,他一直强调:“我对女性抱有远比男性乐观的态度,她们更加成熟,不那么好斗,温柔可亲。她们更接近于生活本来应有的面貌。”起初,他的电影都从男性视角出发,《安妮·霍尔》之后,他开始以女性视角进行创作,笔下出现了越来越多有趣迷人的女性角色。这一转变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多年的缪斯女神——黛安·基顿。

与艾伦初遇时,黛安·基顿23岁,集知性和特立独行的美貌于一身,正是他理想中完美女性的化身,他们共同合作了艾伦的代表作《安妮·霍尔》和《曼哈顿》。

据说《安妮·霍尔》中,安妮这个角色是艾伦专门为她而写的,黛安·基顿本名就叫黛安·霍尔。

艾伦扮演了一个神经质的喜剧演员,唯唯诺诺,而且还是个犹太人,大概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当这样一个人遇到了如火的安妮,整个人陷入了疯狂。最终却因为安妮去了好莱坞“实现梦想”,惨遭抛弃。

在《曼哈顿》中,艾伦饰演的男主人公经历了三个女性角色:由双性恋转为同性恋的前妻、有共同话题的文艺女中年以及崇拜他的17岁少女。片中艾伦饰演的角色一厢情愿地相信文艺女中年才是他的真爱,谁知最后幻想破灭不得不回到迷恋他的少女身边。后来,这部电影被诸多影迷笑称为艾伦未来婚姻的影谶。

1997年,62岁的艾伦娶27岁的宋宜为妻。这段年龄跨度颇大的婚姻一度置他于公众的口诛笔伐中,但艾伦对这段婚姻的评价是:“这真是太幸运了,这是我生活中发生的一件如此幸运的事情。”

宋宜不是演员,却是艾伦的崇拜者,据说她是在看完艾伦所有的作品后爱上他的。不过话说回来,有谁不是呢?

如今,艾伦依旧以每年一部的惊人速度创造着他的电影传奇,并且尝试颠覆以往电影中的套路。

在一次访谈中,艾伦如此解释他与电影中的作家、与文学的邂逅,“高中快毕业时,我就开始约会,但那些女孩觉得我没文化。有个女孩问:‘你读过福克纳的小说吗?’我说:‘我看笑话书。我这辈子就没读过书。我啥都不知道。’所以,为了跟上姑娘们的脚步,我必须得读书。我一下子就爱上了海明威和福克纳,我还爱上了莎士比亚的优美语言。是的,我爱上了他们。”

猜你喜欢

艾伦解构安妮
还原
好久不见的自己
吉米问答秀
Who Has Seen the Wind?
每次只做一件事
这样单纯的我,才是最好的自己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风之彩
写于斯德哥尔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