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秘的巴嘎萨岩画

2018-07-18杨林

读者欣赏 2018年6期
关键词:海西岩画草原

杨林

我国是岩画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记录岩画的国家,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子最早记录了我国岩画,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上记录的岩画有20余处。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东起大海之滨,西达昆仑山口,北至黑龙江畔,南到香港、澳门,到处都发现了岩画。这部卷帙浩繁的史诗,以图画或符号,向今人传述了自远古以来先民的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及世界观。倘若将这些画面按时代先后排列起来,那就清晰地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轨迹。

青海高原草原岩画,是中国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西地区的巴嘎萨岩画则是青海高原草原巖画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巴嘎萨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境内。巴嘎萨是蒙古语,意为小沙漠。巴嘎萨果然有一处面积不大的沙地。我们的祖先给休养生息之地命名时,往往是根据居住地的地貌环境,在海西便有诸如戈壁、乌兰、都兰等地名,这不能说先民们想象力的匮乏,而是源于他们对自然、对生命的本能崇拜,巴嘎萨也是如此。

海西是岩画之乡,位于天峻县的鲁莽沟岩画、位于格尔木地区的野牛沟岩画和德令哈地区的哈齐不齐岩画,还有巴里河滩、巴哈莫力、卢森、都兰、热水岩画,均在中国西部“千里岩画长廊”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据悉,目前我省境内发现的大型远古时代的岩画群共有15处,而海西便有7处,巴嘎萨岩画无疑是又一束引人注目的奇葩。

巴嘎萨岩画

巴嘎萨的岩画极为密集,分布在东西5000米长、南北一公里长的山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民族作者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各个时期的经济生活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场景。巴嘎萨岩画和以往所发现的岩画不同,它不是远古宗教的遗痕,更不是先民们浪漫的想象,而是一幅活生生的生活图景,是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的艺术再现。岩画共有26组,100余幅、200多个个体形象,分为人物、乌兽(如马、骆驼、鹿、蛇……)、宗教符号等几大种类,这些岩画线条凝练,形态生动,造型简洁,手法上具有写实兼写意的特点,极具概括意味,而且无论是数量、造型、文化内涵都独具优势。在岩画中,大量出现了各种家畜的形象,其中一人正直立于马背翘首远眺,这说明牧民驯养历史的悠久,并已掌握了娴熟的驾驭马匹的技巧。十几处黑色花岗岩上,刻着鹿、蛇、狼、大角羊等野生动物的出现,更是当时怀头他拉草原植被丰饶、气候温润场景的写照。值得一提的是,岩画中有一组人类交媾的图形,男女生殖器均被夸张放大,颇具浪漫意味,传达了古人对种族繁衍的希冀。

据考古证明,早在3万年前,人类的足迹就已踏进了柴达木盆地,在2800年前的西周,柴达木盆地的经济已相对繁荣,并成为古西羌人的乐土。此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羌迁移,吐蕃逐水草而居,蒙古族走马而治,使柴达木盆地的历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态。那么,巴嘎萨岩画的主人又是谁呢?据考证,巴嘎萨岩画距今3000年左右,时值中土隋唐时期。也有人揣测,巴嘎萨岩画成就于距今3000年至5000年之间,时跨唐、宋、元3个朝代,因为在岩画上不仅出现了大量藏传佛教的法器及藏经。由此看来,岩画的作者很可能是一位精通蒙、藏文的宗教界人士。巴嘎萨岩画由此蒙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

巴嘎萨岩画,是由利器雕琢砂质岩面上的,雕痕最深达两毫米,由于怀头他拉草原独特的气候条件,岩画保持得基本完好,巴嘎萨岩画,是远古人生活、艺术、宗教、信仰、精神之迹的诠释。以其奇谲魅力,在西北岩画长廊中应该占有独特地位。

巴嘎萨岩画

猜你喜欢

海西岩画草原
讲解《草原图》
观岩画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大自然,令我陶醉
岩画诗
out of Steppe
我把草原带给你
以五大发展为引领开启海西新征程
阴山岩画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