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梨花满地不开门

2018-07-18袁广福

演艺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灯光设计写实舞台美术

袁广福

【摘要】通过对当代经典舞台艺术作品的分析,探讨写实性舞台美术中运用光影元素创造写意空间的技巧。

【关键词】灯光设计;写实;光影;写意;舞台空间;舞台美术

当下,随着舞美精细化分工的日益明确,以及观念、意识、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舞美这门综合艺术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舞台空间从单纯的“想象可见”过渡到实景,而实景又从传统的布景、装置、道具、照明的静态布局,演变到数字化、智能化的灯光、音响、视频、机械的动态形式。舞美的角色也从旧有被动的、对表演内容的陪衬功能,发展到现代主动的、对表演内容的直接参与的主体地位,甚至有时能够成为独树一帜的舞台呈现环节。

那么,舞美艺术如何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为舞台艺术作品增光添彩呢?这是一个浩大的命题,本文试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切人,结合对当代几部经典舞台艺术作品的解读,分析写实性舞台美术如何通过光影实现写意表达,从而为提升整个艺术作品的品质和内涵服务。

1 “纱窗日落渐黄昏”——室内写实性舞台中光影的写意表达

老舍先生的《茶馆>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室内舞台写实空间的搭建也堪称中国话剧艺术的典范。在一个年代感彰显的环境里,舞台前区和中区几套普普通通的八仙桌和条凳略显凌乱地错落安置,而由楼、柱、门、窗、格、檐等传统建筑符号构成的立体空间完整地占据了舞台背景,体现出老北京旧式茶馆的特色。这是话剧《茶馆》(《茶馆》重排版本,導演:林兆华,舞美设计:易立明,演出时间:1999年)的舞台给观众的第一印象。

这样一个写实的、静态的舞台空间,如何体现出动态的写意呢?显然,答案就在那几扇可开可闭的门窗上。通过光和影的变换,门外与窗格上不断呈现出各样明暗色彩的变化,而不同的景物也随着剧情相继变换。它们简练婉约,于无声处时隐时现,正如“纱窗日落渐黄昏”,貌似不露声色,却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暗含的寓意。通过开关闭合、明暗转承,将时空的变迁、岁月的流痕、人物心理的嬗变都以极致的、动态的写意淋漓地呈送给观众。

对于写实技法下相对静止的舞台空间设计,设计者必须保持对这种“润物细无声”式写意的追求。高度写实手法毋宁是非常细腻的,虽然貌似平淡,却隐含着大工夫。因为,具象的设计若是没有明暗、曲直、断续、取舍、离合,若只是对日落黄昏的单纯描绘,那会显得多么僵硬无趣。而透过那层光影飘忽、诗意灵动的窗纱去看忽隐忽现的夕阳,我们追求的“意”便不期而至、自然到场了。

北京人艺的《坏话一条街》(导演:孟京辉,舞美设计:严龙,演出时间:1998年)。是一部偏于冷幽默的现代荒诞话剧,与《茶馆》舞台设计相似,它的背景空间采用了北京人艺一贯的写实搭建风格。舞台前区中间偏左侧,摆放了一套八仙桌和方凳,右侧则安置了一个小型的电话亭。有别于《茶馆》完全写实的背景风格, 《坏话一条街》的写实背景,没有完整呈现建筑的全貌,而采用了局部夸张的手法。一个体量巨大的中式屋顶,瓦片叠叠,从宽度上占据了中后部舞台的整个台面。屋檐自舞台地面开始,并通过一定角度,倾斜着向上,屋脊则延伸到背景天幕的下半部分。演员们通过在舞台台面、屋瓦斜面、屋顶平面的位置变化,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近区、中区、远区的不同空间转换,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近低远高的视觉高度落差。这个体量巨大的灰瓦屋顶,带给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尽管看上去它是极为熟悉、家常的,那些普普通通的瓦片,灰色、人字脊、一字梁,都是北京胡同文化特色的高度概括。可它又不是全须全尾的建筑,可以说是对经典的传统写实舞台空间设计的突破或者抽象。

屋顶下的市井沧桑让观众充满臆想与回忆,这种夸张从局部出发,制造了一个“犹抱琵琶”的写意空间,更能令人升起“打开窗户说亮话”的意愿。虽然,整个设计没有纱窗,甚至没有一扇窗户,没有更多可以直视解读的细节,但这个设计对经典写实空间的突破,仍然满含着“纱窗日落渐黄昏”的诗意。那层窗纱更是以虚拟的方式,整体出现于观众的心理空间。

随着剧情转为荒诞和嘲讽,光影的写意功能开始发挥作用。舞台左侧电话亭在脚光的照射下,其影子被夸张地升高拉长,超越那个巨大的屋顶,投射于天幕之上,从而形成一个特定的、有着非常力度的场景。这个被灯光作用后变形巨大的剪影,恰恰深化了故事情节,给演员诠释的内容增加了非凡的力度。它不只是夸大一个道具的存在,而是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从局部的实景延伸到高大甚至是开放的光影,这大大加强了视觉冲击,并且为人物对话的内容做出了情绪上的导向,同时给予观众非常强烈的想象暗示。这种由光影变化传导的暗示正是创作者要强烈表达的“写意”动机。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自古及今,中国人的灵感、情怀、主张、品格、风骨、意志等,往往以隐晦或曲折的方式融入到艺术作品中,或者说中国人更习惯于以写意的方式来诠释艺术。写实舞台的空间塑造一定要充满美感,无论是平铺直叙,还是含蓄迂回,又或直人人心,都应该有写意的节奏与律动,要呈现出精致、跳跃、灵动之美,要呈现出在简易语境里描述大故事的能力,这才是有着中国艺术精髓的空间设计。

“纱窗日落渐黄昏”。作为一个有着内敛含蓄的文化传统的民族,一个日落无需直面,只从窗纸上即可感知,这层薄纱般的窗纸往往只要一抹灵动的光影便有了无尽的诗意。

2 “犹有清风借四邻”——室外写实性舞台中光影的写意表达

就中国文化而言, “意”才应该是那个至善至美的不变的终极追求。经典需要传承,同时也需要不断发展突破,传统与现代的审美正是在彼此的突破中走向结合与融通。应该思考的是,尽管现实中我们能接触到的主要舞台艺术理论大多来自现代,可是我们应该如何更为得当地运用,使传统不是妨碍限制中国现代风格舞台艺术的表现力,而是从理论到实践,通过艺术的相通性,将现代与传统不断对应而非对立地融合统一起来。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在上海朱家角课植园演出的中国首部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就是将现代与传统融通的精彩之作。它将一部戏的观者、演者、舞台、看台,乃至整个剧情,完全融入一个真实的古典园林之中。光与影,在这场融通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飞檐下,亭柱间,竹帘三面垂落地面,光影内透,犹遮犹空,送出杜丽娘咿呀作唱的身段;檐台枫桥,廊埠人舟,或得灯晕点化,倒映镜水成梦像,或因光彩烘托,衬于远景成剪影,一切亦幻亦真。坐在对岸榭宇观戏,演者、观者、声乐、光影,无不在景中,景又无不在情中。戏中唱的当然是人鬼情未了,听者却无不以为天上仙乐落人间。

光是一切事物可见的前提,色彩即是景物对色光的反射。对演出而言,从演员的身形、扮相、动作、服装,到舞台的布景、道具、装置,从整体到局部的视觉美感都有赖于灯光的呈现。光通过自身的角度、色彩、色温、强弱、缩放,可以改变观众对同一具体对象的认知。比如:对于多色彩的布景投射不同色光,就能获得完全不同的效果,从而改变舞台的时空感觉。而在同一舞台空间中,对不同局部投射强弱不同的光,就能改变或迅速转化舞台空间,起到引导观众视觉的作用。这种种技巧,在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的演出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既然光是景像可见的前提,那么对于舞台而言,光与演出之间一定是密不可分的。光本身有着自己的规律,有着自己的呼吸、情感、性格。灯光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深层发掘光的能量,利用其特性,更好地配合剧情进行抒情和演绎,为创作者表达创作的主观“写意”动机,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大处借景”与“小处借影”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常用的手法,這种手法在当今诸多室外实景演出中被充分利用。 “印象”系列是为风景名胜区量身打造的旅游实景演出,这个系列不但是中国旅游产业化的重要一环,而且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实景演出的名片。置身《印象西湖》的演出,就是置身西湖山水园林的妙景胜境:镜花水月、秀木飞雀、漫堤闲舟、风荷曲桥,一幕幕人间悲喜剧与天然景色交融在一起,真可谓相得益彰一一这是“大处借景”。苏堤上的水杉与垂柳刚柔相济,它们不只是呈现出景观造型,配合剧情的发展,洗墙灯做出色彩的变化,水杉与垂柳的色彩也随之不断变换;近处廊桥被逆光勾画成剪影,展示着其规整而不失灵秀的骨感;远处山峦则连绵起伏,保椒塔影影绰绰独立其间楚楚动人——这是“小处借影”。通过对古典建筑和园林艺术手法的借鉴,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室外写实舞台的写意表达。

如果说《印象·西湖》是一颗人文景观的珍珠,那么《印象·大红袍》则是一块自然景观的碧玉。与前者不同,后者是一场360°的环绕全景实景演出。 “景在四方,人在中央”,整个演出过程,观众席每隔5分钟就能够完成一次360°旋转。视频屏幕错落于真山真水之中,光影的表现则更为多样而写意。既有对成片林区整体普照的大色块,也有对树梢枝头飘逸的描绘,更有多重色光勾勒局部三两株树木的细腻。总之,向美轮美奂的自然借景,向简练灵动的光影借“意”,其产生的视觉震撼和心理感受,当然是丰富而厚重的了。

3小结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唐人刘方平的《春怨》原本是描写女儿心思的宫怨诗,笔者以为,其对光影变幻与色彩变化的诠释十分精妙,用来比拟光影在舞台写意表达中的作用亦未尝不可。以上从室内写实性舞台与室外写实性舞台两种类型人手,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分析了如何巧妙地运用光影的变幻,实现写实性舞台的写意表达,从而在演出过程中更好地渲染氛围、深化主题、营造意境、抒发诗意,为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室内写实性舞台而言,光影的变幻如同神来的点睛之笔,精巧而精致,简约而婉约,在含蓄蕴藉间就达到了“刹那即是永恒”的艺术效果。对室外写实性舞台而言,光影的变幻需要“大处借景”和“小处借影”,因观众的视觉容易被太多的因素干扰而分散,所以光影的变化要格外注意整体、层次、空间,要让光影的“写意”被观众捕捉和感知,让创作者的主观动机和观赏者的审美体验同步呼应。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创作和鉴赏中有“可行可望”与“可居可游”两种层次,指出“意”才是山水画的灵魂所在。而光影之于舞台,更像写意山水之于水墨画,优雅意境之于现实生活。对于现代舞台而言,灯光的作用早已远远超出了当初简单照明的手段。观众首先入于视觉体验,之后因视觉反应产生感情,再通过思维评判形成想象与审美。作为舞美设计人员,这种由感官体验而情感认同,由情感认同而审美判断的过程,无疑具有相当的哲学意义。虽然,演出舞台的视觉转换过程有时可能是瞬间完成的,但是灯光师一定要认真思考,如何把握运用舞台的每个细节,如何让光影于无形中完成对表演风格的配合,满足演出内在意义的需要,而不显唐突或孱弱。这就要合理分配光与影的强弱,合理安排其明示与暗示效果,掌握断、续、曲、直等复杂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光影表现出独特的功能和韵昧,进而达到“纱窗日落渐黄昏”和“犹有清风借四邻”的诗意和意境。

猜你喜欢

灯光设计写实舞台美术
舞台美术设计浅论
浅谈话剧《收信快乐》的灯光设计
新媒体与舞台美术的关系
河西走廊岩画图像流变及特征
谈舞台灯光设计的综合艺术性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刺客聂隐娘》中独特的动作美学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浅析舞美设计与灯光设计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舞台美术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