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思的自然与自燃

2018-07-18王玉琴

湖海·文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情书乡愁文字

王玉琴

“自燃”,是一种化学现象,指可燃物在没有外来火源的情况下,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作家听风雨、览江山,见景生情,触目兴叹,情动于中,意溢于外,而终至势不能遏,“自然”将胸中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心头隐藏之“万不得已”之情,发而为文。贾岛作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曹雪芹写小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种呕心沥血的创作,又何尝不是作家的“自燃”呢?近日,笔者阅读江苏作家孙曙的《燃情书》,看那一篇篇充溢着浓浓血色和滚烫温度的文字,觉得“燃情”二字实在精妙。这个“燃”字,恰恰就是作家自身与世界反复碰撞而发生的文学“自燃”。

《燃情书》2017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是孙曙30年创作的精华荟萃,在书中,他由江山、时代、乡土、浮生、亲人而身体,洞幽发微,取宏用精,不断将读者推进到人类文明与生命的本质语境中。即便人淡如菊抑或老境怆然的读者,也能在孙曙质实的文字中读出被“挤”“炼”之后的重量,触摸到浓情“冷却”过后的温度。

《江山纪》是孙曙行走四方的一组江山篇章。《江干行》写的是长江,《北》写的是黄河。《此身只合同里老》是江南,《重返尼山》是儒家文化发轫地的曲阜。在孙曙的笔下,家国之山山水水,都是有生命有情怀的。“我喜欢乘轮渡,一苇而如,自然的伟力切肤而至,一种宏大的脉动,从江水传奔而来,这是横亘整个中国而来的脉动。一个国,也就有了东西,就有了南北。”(《江干行》)自古以来,以“大江东去”和“滚滚长江东逝水”而知名的长江,是文人骚客竞相抒情的对象,或曰“日月经天”,或慨“江河遍地”,或誉“上善若水”。面对被前人吟咏过的经典之景,孙曙以“一苇而如”写出了文人立足长江的空灵飘逸,以“伟力切肤而至”,有质感地写出了长江滚滚波涛带给人的震撼。而“脉动”中国东西,划分出南疆北国之文意,亦可谓自出机杼。叶燮《原诗》道:“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燃情书》中,无论作家阅读长江、虞山、栖霞寺,还是反思乡村与中国文化,都能在萃取史实、融情入境的基础上,将学者式的忧思与文学的豪情相融,凝练出灿然于前人的真知灼见,使文字迸发出一股感人至深的力量。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如是说。《身体里的黑暗》,是《燃情书》中描绘人生各种疾病的组章,写出了人被自身“枷锁”捆绑、被“身体里的黑暗”所淹没的种种状态。由于直面人的晚景,这部分文字以“无语凝咽”之状,道出芸芸众生身处穷蹙与死亡之境的苍凉。“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钟嵘这样概括:“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陈诗展义,长歌聘情,文学面对的,往往是人生的困境。“黄泉路上无老少”,“千古艰难唯一死”,《燃情书》通过孩童吃了三鹿奶粉的“肾”病,父亲、丈人的“胃”病,鲁迅、萧红的“肺”病,写出身体“五脏六腑”与人生之“七情六欲”的关系。“我把你们的灾都带走”(《胃》),身患胃癌的“爸爸”弥留之际的遗言,写出人在最后的时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真实状态。在《身体里的黑暗》组章中,作者直面中国语境中的生命现场与死亡艺术,写出“大道至简”的人生道理,直陈“万物同悲”的心灵状态。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生态危机化、生命浮躁化的生存现场中,孙曙通过身体里的“黑暗”,从生命的“终端”思考人生,揭示生命“返璞归真”的价值与意义。

乡土与文化反思历来是孙曙散文写作的强项。《燃情书》中的《乡与土》《亲的人》组章,以种种原生态的细节,从一个盐民后裔的视角,写出千年盐都——盐城从沧海变为桑田的历史。“阳光还没来得及转身,中年一下子把我抵到墙角,城市端着膀子鲜衣油头旁若无人地走过身边。我完全有摸他的资格,我冷不丁地擂了他一拳。”(《和我们一起生长的城市》)能把自己生长的城市,比喻成自己熟悉的伙伴和兄弟,作家的深情豁达、俏皮热辣由此可见一斑。而在《廿世纪肖像》《扯淡的扯淡》等偏于文化哲思的文化随笔中,作家又以开阔的文化视野、深沉的历史意识,对当代文坛与文化精神感慨、诘问与批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背离,背乡离井,离经叛道,背叛昨天,每时每刻又被乡愁萦绕。源始的乡愁肯定与确认了我们是历史的延续,加深固化了我们在历史的前端边缘的孤独……人的此在注定了人的诗意,诗意的本质就是源始的乡愁。”这些出自《源始的乡愁》中的文字,叩问人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间的中空状态,寻找这种中空的归属,最后以“源始的乡愁”作结。这种带有哲学和宗教意味的精神探詢,暗示了作家对人类深度心理空间的探索和开掘。

从《盐城生长》到《文字欢场与声色天下》,再到《燃情书》,孙曙的每一部散文集都有一个独特的书名。阅读孙曙的散文作品,常常被他用字用词的大胆、火热与精准所惊诧。比如《燃情书》之序,说“下了蛋,母鸡总要咯咯几声”,说“文字刷出了我们自己和世界的存在感”。在《关于扯淡的扯淡》一文中,说教授开讲孔子是私生子,李清照好色好酒好赌,乃是把讲坛变成了“扯淡的坛”。在孙曙不同题材和风格的文章中,读者能看得到他文字中的热血,披肝沥胆的真诚,还有眉头紧锁的哲思。“总还有个世界,是我们用自己的文字去照亮,用自己的生命暖热了的。”(《燃情书》序)孙曙的这个“世界”,是况周颐所说的风雨江山之外万不得已的世界,是曹文轩笔下的“第二世界”。巴尔扎克说,“搞文学的人应该具有蜗牛般眼观四方的目力,狗一般的嗅觉,田鼠般的耳朵,能看到、听到、感到周围的一切。”作为文学教授的孙曙,写作时目光如炬,嗅觉敏锐,平淡中有豪放,自然中有“自燃”,用文字的燧火冶炼人生中最有感悟的瞬间,这个被冶炼和照亮了的瞬间,也许能使我们对自己庸庸碌碌的人生有所警觉。《燃情书》,值得你我驻足。

猜你喜欢

情书乡愁文字
乡愁
文字的前世今生
乡愁
热爱与坚持
梦中的文字
回头一望是乡愁
6万字的情书
暖暖的等
写给电影人的情书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