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水,蜀道难的咏叹调

2018-07-18吴荞编辑田宗伟

中国三峡 2018年6期
关键词:蜀道石门栈道

文| 吴荞 编辑 | 田宗伟

提到汉水,就不得不提到蜀道。如果没有蜀道,汉江在我国中古历史上的交通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正是蜀道构建了汉江流域联结北方政权中心的最后一程。如果没有蜀道,汉江流域将无法与古时的洛阳、长安直接勾连,我们也就没有那么多亮煌煌的史事可以述说了。

从蜀道,嬴秦吞并了巴蜀。

从蜀道,泗上亭长刘邦据汉中而起家,北定三秦开辟大汉天下。

从蜀道,织席贩履的刘备成就了蜀汉基业,五十年三国抗衡。

从蜀道,走出去一代名相卧龙先生。

宁强县毛坝河镇草川子秋色 摄影/ 白玉超

巍巍秦岭 摄影/ 视觉中国

从蜀道,走出去探险家外交家张骞。

从蜀道,走出去安抚一方百姓免受涂炭的倾城倾国绝世美女褒姒。

蜀道虽难,却从不寂寞,惯看春花秋月,冷对刀光剑影,文人在此行走吟诗题刻,武将在此拚杀金戈铁马。漫漫蜀道,积淀多少历史的沧桑。

古时,从都城长安依次穿越秦岭和大巴山脉,通往汉中和成都的道路称作蜀道。汉水发源于汉中地区,上、中游流淌于高峻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与北边的渭水形成大体南北相对的山川谷道,南北两侧的秦岭和大巴山也都是东西走向山脉,由此形成多条南北向的连接长安和成都的道路。所以这样的蜀道并不止有一条。人们也习惯采用这些谷道的名称来给经过它们的道路命名,比如最早出现的褒斜道,是沿着斜水河谷和褒水河谷而行。还有陈仓道,因其道路北端出口连接宝鸡,宝鸡古名陈仓县而得名。另有沿子午谷而行的子午道;沿西骆峪河谷和傥水河谷而行的傥骆道等。从汉中往南,穿越巴山到达成都的蜀道主要有四条,自西向东分别是:阴平道,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

在连通秦巴山脉的这些蜀道途中,有个桃花源般的存在,它就是汉中盆地,东西长100余公里,南北宽20多公里,汉水从这里发源,汇纳沿途河谷溪流,滋养地方万物生灵,使得这里长年绿意葱茏,物产丰富,人烟稠密,汉中丰茂的生态环境为往来行人提供了良好的歇脚点。从汉中出发,往北到达长安、往南到达成都的距离大致相等,恰好将古时漫长而艰辛的蜀道分为南北两段。

蜀道之间的小天府——汉中

我的汉中之行,虽然一直很想等到高铁开通,但终于还是没等到就得出发了。

没有高铁,从北京到汉中,交通方式只有火车和飞机可选。坐火车从北京到汉中需要23个小时,对已经习惯了1500公里高铁5小时的出行方式的人而言,整整一天一夜“哐当哐当”的普列旅程,的确过于漫长了。

西成高铁开通后,从汉中北上西安只需一个小时,南下成都仅需两小时。这样的时速,简直让人不可思议,虽然每一条高铁线路的开通,都会让人在心里重新诠释距离和时间的尺度,但西成高铁的开通,这速度还是颠覆了人的想象,毕竟人们对比的参照系统是古时“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现代人只需舒服地坐在整洁高级的车厢里,手机刷着4G网络,不到半场电影的工夫,就从长安到了汉中?!这样的新蜀道体验,是历来在蜀道上行走过的蜀王、秦王、刘邦、韩信、白居易、元稹等人无法想象的吧。

从乘坐的飞机舷窗往下看,飞越八百里平川的关中平原之后,秦岭山脉如同商量好似的,完全没有地势上的过渡,直接平地拔起一座座峻岭高山,横亘在关中和巴蜀之间,与关中平原形成一道明显的分界线,也给中原大地立起了一道长长的厚重的壁垒。这条界线,向东延伸至淮河,就是地理中国的分界线,因为秦岭在中国腹地的拦腰阻隔,中国大地形成气候风物迥然不同的南北两地。

在秦岭上空飞行,群山莽莽,绵延不绝,飞过一片山头,又扑来一片山头,似乎没有尽头,心里不由得感慨,古人得有多大的意志力,才能把这看不到出路的重重山道给打通啊。密林高山、重峦叠嶂的秦岭终于在接近半个小时的飞行之后,地势开始缓降,渐渐变得平坦,秦岭南部山势和北部平地耸起有所不同,走势是有坡度的,视野之下渐渐呈现出一个绿油油的盆地,生机盎然,大河小溪在地面流淌,滋养着绿意葱笼的大地,这就是汉中盆地,像聚宝盆般,安静地躺在群山环抱之中。盆地的南边,又是一片高山阻隔,那是大巴山脉,越过大巴山脉,即可到达沃野千里、良田万顷的成都平原。

只有亲眼在这上空俯瞰过这山峦地势、绝壁深沟,才能体察李白《蜀道难》开篇那一声长叹,是何等的直抒胸臆——“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难在它的天险。眼前是密林高山、悬崖峭壁,脚下是急流险滩,万丈深渊。这种地方,站着都让你心惊,实难想象在没有火药和爆破技术的古代,中国的古人们是怎样在这悬崖绝壁上凿出路来的。

在这种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通道叫做栈道,栈道密集是蜀道最显著的特点,在绝壁激流的险恶自然条件下,栈道工程极其艰难,工匠们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在峭崖陡壁上钻孔架木,铺板而成,“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古人不仅修成了路,甚至还可以让车马并行在这悬崖之路上,实乃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壮举。为保证安全,修建栈道时在靠近河身的一侧,尤其是转弯处,还要装上栏杆,以免人马车辆不慎坠入河中。为防止风吹日晒、暴雨冲击、鸟兽出没,或因车马震动引起土石下坠,砸伤来往人畜,阻碍交通,有的地方还要在栈道的上面加盖顶棚,看似楼阁一般,所以古人又把栈道叫做阁道、桥阁,诗人对此更有“飞阁”“云栈”之美誉,称其檐牙高耸,如鸟欲飞,凌踞湍流之上,出没云雾之中,令人惊叹。

这些蜀道,由数不清的劳工匠人们的性命铺就,也燃烧过大大小小的烽烟战火。秦人在此凿架栈道,灭蜀得楚,统一天下;韩信从汉中出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诸葛亮屯兵八年,六伐曹魏,始于汉中;蒙古铁骑两次穿越秦岭,占领汉中,攻破襄阳,灭掉南宋。

从地理位置而言,汉中也是控制关中、中原、巴蜀、荆襄的枢纽,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称它“北 阚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陇蜀”,占据汉中,便可连接川陕甘鄂四省。古人把汉中看作“蜀之根本”、“蜀之咽喉”、“若无汉中,是无蜀也”。因此古代发生在蜀道上的战争,也基本离不开对汉中宝地的争夺。

陕西汉中褒河水库,又名石门水库。 摄影/ 张波/ 视觉中国

汉水在汉中、安康一带降水丰富,水量充盈,作为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最好的河流,汉江是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南水北调后每年将有相当于3个半密云水库的水送到北京。现在的汉水沿线,为了保证南水北调,放弃了很多工业发展的机遇,也放弃了航运的发展,这也使得汉中、安康一带的自然环境受到细致的保护,成为了远离工业嘈杂的世外桃源。

我也终于降落在了汉中这个绿色的聚宝盆上。在饱饱地吃了一大碗热面皮、喝了一碗花生稀饭之后,内心很有满足感。纵然我的行程不像古人翻山越岭那么艰苦,但有这么一处空气湿润、物产丰足的安逸之所可以停驻,也实在是称心美哉,难怪有人把汉中盆地称为小天府。

今日汉中盆地 摄影/ 唐振江/ 视觉中国

褒斜漫漫,石门何在

从汉中往留坝方向行驶十数公里,就来到了褒河边。褒河是汉水的重要支流,但今天的褒河下游,只能看见祼露的河床石砾和几只闲落的野鸟。这里历史上并不寂寞,古褒国就在这一带,这里曾走出过绝世美女褒姒,周幽王曾为博她一笑烽火戏诸侯,也因为她丢掉性命。公元前206年,萧何月下追韩信,有了“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典故流传,寒溪支流汇入褒河的位置正离此不远。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亦是兵出这里的褒斜道,占据斜谷口有利地形五丈原,与曹魏对峙百余日。明崇祯七年褒城县知县易道粹断栈道,守鸡头关,致使李自成起义军囿于汉中,死者过半。

一条横跨秦岭天险,贯通南北的褒斜栈道,一处在世界交通史上享有盛名的石门隧道,一项由汉初丞相萧何倡修的山河堰水利工程,皆汇集在褒谷。

我要去的就是褒斜道。它是古蜀道里建得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一条古道。从春秋战国始建、秦汉时期兴盛,《读史方舆纪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在各条蜀道中,数它最便捷,最平缓,利用率最高、使用时间最长,也最具古道特征,被称为“蜀道之冠”。褒斜道北起关中眉县斜峪关,经太白过秦岭穿越石门,出褒谷口入汉中,全程约235公里,是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主干道,也是兵家商旅的通行官道,《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提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盛时曾“五里一阁、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褒斜古道作为两地的主要道路,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1934年抗战期间开始修建的西汉公路,路线也基本是沿着褒斜道的路径测量施工的。

石门铭石刻 摄影/ 吴荞

褒斜栈道。褒斜道因南口名“褒谷”,北口名“斜谷”,沿谷成道而得名。它是我国古代横跨秦岭,连接关中、巴蜀凿石架木而成的栈道,又叫阁道,全长250公里。开凿于东汉永平年间,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沿途两岸悬崖上曾凿有大量石刻题咏和记事。1970年因修建石门水库,原栈道和石刻已淹没水下,现栈道为复建仿古栈道。 摄影/ 李平

褒河这一片山水,很像古风古韵的青绿山水画。过褒河大桥向石门方向步行,两旁山势逐渐高起,不过几里路的工夫,褒河两边已是高山旁出,壁立两岸了,原来我不经意间就走到了汉中盆地的边缘。行至鸡头关位置,这里的山水更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青山出奇石,如一面面石造的旌旗在风中飘扬,古战场一样成排肃立,突出于碧山之上,不觉有些奇幻,这是要上演十面埋伏还是四面楚歌?

鸡头关正是古褒斜道的南出口位置,褒斜道虽修得早,但相当长的时间里,栈道南出褒谷口的道路为鸡头关的“褒屏”所阻挡,巨大厚实的石壁耸立横亘在褒河南岸,阻碍栈道无法通畅,行旅往来的人到此无不苦于攀援绕道。这种困境一直延续到东汉永平四年(61年),汉明帝下诏,在七盘山下阻碍栈道的巨大石壁上开凿穿山硐,由当时的汉中郡太守鄐君奉诏承办,工匠们采用火石法凿石开路,将巨大的石壁凿出了一个能并排跑两辆马车的石隧洞,那时并无隧道的说法,就以“石门”喻之,称作栈道石门。石门长13.6米、内宽4.2米、高4.75米,内壁无斧凿痕迹,岩面修整平顺,比幼发拉底河河底隧道、那不勒斯婆西勃洞隧道都更早地具备车辆通行条件,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

栈道石门开通之后,鄐君下令将石门开通的过程以文字的形式刻于山崖之上,于是也开启了石门摩崖的先河——《汉中太守鄐君开通褒斜道碑》。石门建造奇迹和摩崖刻石的创意,大大激发了过往文人和士民题刻的情怀,来往仕官商贾、文人墨客,在饱览山河胜迹之余,记事咏物,抒怀为文,镌刻其上,世代不绝,在石门内外的东西崖壁以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汉魏以来大量题咏和记事,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据统计,仅石门内壁就留石刻34件,连同石门南北山崖和河石上的石刻,总数达104件。上自汉魏,下至明清,堪称一座石刻宝库。特别是汉魏石刻,属国内珍稀之物,更有13件汉至南宋的石刻出类拔萃,最受推崇,世称“石门十三品”,曹操“衮雪”、张良“玉盆”、郑子真“石虎”苍劲浑扑,运笔流畅,更以《石门颂》《石门铭》被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楷模。

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在石门,却再也看不到真正的石门了,看不到真的褒斜古道,也看不到那些珍贵的摩崖碑刻,它们永远地淹没在石门水库的水下了。除了当年有识之士抢救下来的“石门十三品”被转移到汉中博物馆保存,其余的全部没入水中。古迹石门的位置推算起来大约在石门水库右岸上游100米开外,水深80米以下。而那块原本应该立在真正石门旁的景点介绍牌,现在立在一条并没有石门的道路边,景点标识牌上写着:“1961年,石门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69年修建石门水库后被淹没。”

这让我在石门栈道景区里看见张佐周先生的墓碑时,更加唏嘘感慨。他就是在1934年修建西汉公路时,首先提出要保护石门并成功保护了石门的功臣,而现在,他躺在这里的碧山之上,是否还在期待有朝一日真正的石门还能重现人间?正像他写的那首诗里说:“石门本是国家珍,渺渺云水何处寻。褒河有知应改造,忍令古迹永沉沦。”

蜀道与汉水 制图/ Hleeow

现在“石门栈道”作为旅行景点而存在,是在古代“褒斜栈道”原址的上方抬高70米修建而成的一条全新的仿古栈道。新建的栈道很坚固,看似木头纹路的支撑梁木,其实都是混凝土的,走在上面如履公园大道。栈道之下是石门水库,平湖如镜,并无湍急的水流激滩,偶有银箭般的游艇飞驰而过,在水面上拉出一长条银亮的影子。人走栈道上,心里毫无惊险之虞,满目新景艳色。栈道新修了1.8公里,浓缩了古栈道的七种形制造法:平梁立柱式、斜撑式、依坡搭架式、千梁无柱式、石积式、多层平梁加棚盖式、凹槽式,也再现了石门、邮、亭、驿等建筑,这使得它更像一个复建的古栈道体验馆。我眼望着对面那条拦山腰劈出的国道,车从隧道里钻出来,我隔岸远看着车辆小得像玩具一样贴着陡壁半山爬行,下面是褒河水,那种简单古朴,才更接近我心目中古栈道的样子。

剑阁剑门关关楼。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言即此,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 摄影/ 曾幼灵/ 视觉中国

酷热的天,我从栈道的下段走到上段,带的水都喝完,正发愁在哪里能够加点补给。刚好前方就有一个不小的驿亭,里面有卖小吃的,卖饮料的,我买了一瓶水,一口气痛快地灌下半瓶,心想,古道上设个驿亭真是太有必要了,只是这个驿亭里,终是寻不着古人的诗了。

猜你喜欢

蜀道石门栈道
石门二十四景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蜀道向天开
汉中石门十三品
中国玻璃栈道
玻璃栈道,玩的就是心跳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蜀道雄魂
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