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代文学中的干支问题

2018-07-18李铁荣

文学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甲子公历纪年

李铁荣

一.问题的提出

当你或者第一眼看到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两首诗《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或者再次读到天才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时候,不管你以前是否接触过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对于这些诗、词、文名篇中的“癸卯”、“庚戌”、“丙辰”、“壬戌”等等干支纪年,你是否会产生某种程度的陌生感或挫败感?

当你在朱东润主编的作品选中看到这样的解题或注释:“癸卯是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四○三年)”,“庚戌,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四一○年)”,“此词为宋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岁次丙辰)苏轼在密州作”,“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岁次壬戌”,[1]你是否会想: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又是如何互相对应换算的呢?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资料中,干支纪年法被广泛使用,因而在阅读中会被经常遇到。有些当代的学者也会在书里的前言或后记中用到干支纪年,比如《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的前言末尾就写着“2011年4月8日,农历辛卯年三月初六”。[2]但是,无论如何,干支纪年似乎还是离今人渐行渐远。因此,如若我们要想顺畅地阅读中国古籍这座充满无比诱惑力的巨大宝藏,承继先圣前贤的高远睿智,找回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那么,理解和掌握干支纪年的方法,以及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如何进行对应换算,就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绕不过的诸多难点问题之一。

二.干支的搭配

我国古人对天干与地支的熟悉程度,有类于今人对阿拉伯数字的熟悉程度,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就可以借助于阿拉伯数字这个桥梁,利用干支与阿拉伯数字在顺序上可以进行一一对应的特点,很好地解决对于今人来说越来越陌生的干支问题,熟记六十甲子表。

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数,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数。天干与地支按顺序进行一一搭配: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天干轮六次,地支轮五次,恰好全部轮完。如果继续进行,就进入下一个六十甲子搭配。如此循环搭配,可以无限反复使用。天干与地支搭配而成的六十甲子可以列表如下:

?

从以上“六十甲子表”中,笔者总结出以下三个步骤:

(一)首先,按照位置顺序,把天干与地支分别与阿拉伯数字对应起来。

①十个天干的奇数有五个:甲1'、丙3'、戊5'、庚7'、壬9';

②十个天干的偶数有五个:乙2'、丁4'、己6'、辛8'、癸10'。

③十二地支的奇数有六个:子1''、寅3''、辰5''、午7''、申9''、戌11'';

④十二地支的偶数有六个:丑2''、卯4''、巳6''、未8''、酉10''、亥12''。

(二)其次,天干的任一奇数第一次与地支的相同奇数搭配;从第二次开始,只与地支的其他五个奇数逆序搭配一次。

①甲1'+子1''(戌11''、申9''、午7''、辰5''、寅3'');

②丙3'+寅3''(子1''、戌11''、申9''、午7''、辰5'');

③戊5'+辰5''(寅3''、子1''、戌11''、申9''、午7'');

④庚7'+午7''(辰5''、寅3''、子1''、戌11''、申9'');

⑤壬9'+申9''(午7''、辰5''、寅3''、子1''、戌11'');

(三)再次,天干的任一偶数第一次与地支的相同偶数搭配;从第二次开始,只与地支的其他五个偶数逆序搭配一次。

①乙2'+丑2'' (亥12''、酉10''、未8''、巳6''、卯4'');

②丁4'+卯4'' (丑2''、亥12''、酉10''、未8''、巳6'');

③己6'+巳6''(卯4''、丑2''、亥12''、酉10''、未8'');

④辛8'+未8''(巳6''、卯4''、丑2''、亥12''、酉10'');

⑤癸10'+酉10'' (未8''、巳6''、卯4''、丑2''、亥12'');

以上三个步骤是不难理解和熟悉的。而一旦记熟了这三个步骤,也就熟记了“六十甲子表”,也就掌握了干支纪年法,从而就可以很快地找到任何一个纪年的干支在“六十甲子表”中所在的位置。比如,上文提到的诗、词、文名篇中的“癸卯”、“庚戌”、“丙辰”、“壬戌”等等干支纪年,在“六十甲子表”中的位置分别是“40:癸10'卯4''”、“47:庚7'戌11''”、“53:丙3'辰5''”、“59:壬9'戌11''”等等。

三.纪年的换算

但是,仅仅记熟了“六十甲子表”、掌握了干支纪年法还远远不够,因为古人经常使用干支纪年,而今人却早已习惯使用公元纪年。因此,需要寻找一些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如何进行对应换算。

笔者认为两种纪年的对应换算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查找法。即“中国历史纪年表”既可在《辞海》等大、中型辞书中直接查找到,又可在比如方诗铭等编著的《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这样专门的纪年表中很方便地查找到。

第二种方法就是逆推法。即从今天的干支纪年逆推到作者确切的生年或卒年的干支纪年,就可准确地换算出诗文中写到的干支纪年所对应的公元纪年。举例来说,已知公历2018年的干支纪年为戊戌纪年,又知伟大诗人陶渊明生卒年为365或372或376—427,[3]我们采纳其确切的公历卒年来进行换算。第一步换算出在诗人生卒年区间内的相同干支纪年的公历纪年:2018-(60×27)=398,即公历398年为干支纪年的戊戌年,戊戌在“六十甲子表”中的位置为35。第二步换算出诗人确切卒年的干支纪年:427-398=29,35+29=64,即是大诗人卒年公历427年为干支纪年的丁卯年(60+4)。第三步换算出诗人诗歌中所涉及的干支纪年相对应的公历纪年:已知“癸卯”、“庚戌”在“六十甲子表”中的位置分别为40、47。64-40=24;427-24=403,即干支纪年中的“癸卯”年是公历403年。64-47=17;427-17=410,即干支纪年中的“庚戌”年是公历410年。这与上文提到的“癸卯是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四○三年)”,“庚戌,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四一○年)”的解题或注释完全相同。同样地,这种方法也可以换算出天才苏轼诗文名篇中的干支纪年所对应的公元纪年。

第三种方法就是起点法。首先就是确定起始年。《太乙数统宗大全》认为“上元”就是这个起始年:“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天正冬至,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皆合于子,是谓上元。”[4]很显然,这个“上元”只是一个理想的起始年。

其次就是确定积年数。这个理想的起始年距离“某一个具体的为人们所共知的年代”的积数就是积年数。[5]对于这个积年数,古代历家们有各自不同的算法。在对《太乙金镜式经》、《太乙数统宗大全》与《太乙淘金歌》三种积年数的说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举例分析和对比甄别之后,卢央先生肯定了《金镜》或《统宗》积年数的算法。[6]此以王希明《太乙金镜式经》为例:“臣今别修甲子元四分历法,与太乙同元,举而备用。得上元混沌甲子冬至,引而下之齐距岁计太乙行宫。进不违于四分,退不失于元纪。自上元混沌甲子元岁,至今大唐开元十二年甲子岁,积得一百九十三万七千二百八十一算。上往考古,每年减一算;下检将来,每年加一算。”[7]王希明给出的唐朝开元十二年的积年数为1937281,查唐朝开元十二年的公元纪年为724年,这样“上元混沌甲子元岁”(即起始年)距离公元零年的积年数就为1937281-724=1936557。卢先生特别强调地解释说:“由于公元没有零年,是从公元前一年直接过渡到公元一年。因此,这个公元零点实际是公元前一年。所以,当推算公元前的年份而言,要从公元前一年起算。”[8]

再次就是求取任何一年的干支纪年或公历纪年。举例来说,已知公元零年的积年数为1936557,又知天才苏轼的生卒年为1037—1101年,[9]则苏轼生年的干支纪年为:1936557+1037=1937594;1937594被60整除数为32293,余数为14;余数14表示在32293个甲子数之后的一个甲子年表中为丁丑,即苏轼的生年为干支纪年的丁丑年。1936557+1101=1937658;1937658被60整除数为32294,余数为18;余数18表示在32294个甲子数之后的一个甲子年表中为辛巳,即苏轼的卒年为干支纪年的辛巳年。这里我们采纳其确切的公历生年来进行换算:已知“丙辰”、“壬戌”在“六十甲子表”中的位置分别为53、59。53-14=39,1037+39=1076,即“丙辰”年是公历1076年;59-14=45,1037+45=1082,即“壬戌”年是公历1082年,这与上文提到的“此词为宋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岁次丙辰)苏轼在密州作”,“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岁次壬戌”的解题或注释完全相同。同样地,这种方法也可以换算出伟大诗人陶渊明的诗歌名篇中的干支纪年所对应的公元纪年。

显而易见,以上三种方法从易到难。第一种方法简便易行:无须换算,只要找到大中型辞书或专门《对照表》,即可查到所需要的干支纪年或公元纪年。第二种方法略为困难:不但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今天与过去(诗文作者生卒年)的两种干支纪年或公元纪年,而且需要进行换算。第三种方法的困难在于:首先必须了解这个公元零年积年数1936557的前世今生,然后又必须知道过去(诗文作者生卒年,或其所生活的时代)的干支纪年或公元纪年,最后才能进行换算。今天看来,后面两种方法似乎繁杂不便,不合时宜。但刨根究底,追本溯源,进而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读书的乐趣不正在于此吗?因此,要想独立地畅游中国古代文学的浩瀚大海,就必须熟练掌握后面这两种方法。

注 释

[1]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上编p491,中编P309,494.

[2]张立文著,《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前言P4.

[3][9]《大辞海·中国文学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P58,98.

[4][5][6][7][8]卢央著,《中国古代星占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P308,308,308-313,308,308.

猜你喜欢

甲子公历纪年
燕云十六州地区辽代纪年墓研究
《故太师铭石记》纪年小考
霜降
寒露
百年甲子园的育人之道
卜算子·清明
卜算子·清明
沈鹏《迎戊戌双甲子》
对时间的再认识
新月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