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厂会议始末

2018-07-16周景宝

档案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冀东志远抗联

周景宝

铁厂,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东南部。“东北与迁西县南观乡为界,西南与娘娘庄乡接壤,东南与丰润县黄昏峪乡交界,西北与东旧寨乡相连。”铁厂,顾名思义当与冶铁相关。它的前身白冶庄冶铁场是明代最大的冶铁场,“是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将北部松棚营的冶铁场迁来合并后扩大发展起来的。它的‘山场包括蓟州、遵化、丰润、玉田、滦州、迁安等处。冶铁业的鼎盛时期为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当时官办冶铁场的冶铁炉达25座,铸造炉50多座,冶铁工匠多达25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冶铁基地。冶铁高炉高达1.2丈,能装铁砂2000多斤,每天出铁4次。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一年,遵化年产铁达到83万多斤。明朝政府工部制造军器的铁,大都取自遵化。”铁厂镇处在燕山环抱之中,地势优美,风景秀丽,远近闻名。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讨论制定了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制订了开辟华北敌后战场的计划,提出“红军可以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9月,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前线。尔后,八路军115师主力一部组成的晋察冀军区开辟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38年2月9日,就以雾灵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事,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并告胡服(刘少奇)、杨尚昆、周恩来、叶剑英:“露龙[雾灵]山为中心之区域,有扩大发展前途,但是独立作战区域,派去部队须较精干,且不宜过少,军政党领导人员需有独立应付新环境之能力,出发前须作充分准备。”根据这一指示,晋察冀军区从红军骨干较多,战斗力强的第一分区,抽调部分军政干部和第三团,由邓华负责组成支队,先行开辟平西地区,作好了挺进冀东的准备。

4月14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命令宋时轮支队进驻平西根据地。5月初,该支队到达平西斋堂,与邓华支队会合,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兼党委书记。5月31日,八路军第四纵队5000多人由斋堂出发,分两路挺近冀东,一路连克昌平、延庆、兴隆等县城。6月24日,到达蓟县靠山集和遵化县将军关、下营一线。

6月底,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冀东分会在丰润县田家湾子召开了冀热边特委与抗日同盟者参加的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李运昌、黎巨峰、王大中、洪麟阁、杨十三和高志远的代表刘冠英等。会上正式成立‘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简称冀东抗日联军),建制是总队、大队,中队、小队。会议通过了‘冀东抗日联军行动纲领,确定了暴动队伍的番号,计划组织6个总队,每个总队2000人左右。……会议决定暴动日期为7月16日。”抗联司令为高志远,副司令为李运昌、洪麟阁,并分兼三路军总指挥。

关于总司令的人选,这其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在决定司令员的人选时,发生了意见分歧。原来我们设想由李运昌任司令员,高志远、洪麟阁任副司令员。李运昌同志是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的,懂军事,大革命时期带过兵,现在又是冀东分会的负责人,出任抗日联军的司令员比较合适。没有料到,洪麟阁和高志远都不同意。”

2005年6月,李运昌在回忆录中对此事也有记述:“整个部队的组织和发动,本来是由我挂帅的。抗联总司令的职位,本应由我担任。但我发现高志远与洪麟阁都有意争当总司令的位子。为了抗日的大局,为了团结各阶层抗日力量,经与党内同志研究,我决定把总司令的位子让给高志远。”

由于冀热边特委当时没有无线电通信工具,四纵进入冀东后不了解情况,亦无法与特委及时取得联系。而特委也不了解四纵进军的情况,未作接应。7月初,才通过内线关系得知,四纵已进入冀东,起义消息已经暴露。敌伪准备全力镇压,已经开始收缴冀东民间的枪支,开始抓捕相关人员。形势紧迫,暴动必须提前。

7月6日夜间,滦县的李润民、高培之、张鹤鸣等人在滦县港北村发动起义,宣布成立冀东抗日联军第5总队,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爆发。随后,陆续编入冀东抗日联军的约有7万人,48个总队。起义很快席卷冀东区域,范围西起潮白河,东至山海关,北起兴隆、青龙,南至渤海之滨,声势浩大,威胁平津,震撼华北。当时冀東的敌人龟缩在据点里死守待援,抗联在四纵配合下,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摧毁了敌人经营多年的反动统治基础,接连收复昌平、兴隆、蓟县、平谷、玉田、迁安、卢龙、乐亭等8座县城,国民党组织的第七路军攻克宝坻县城,占领了许多重要集镇与洼里、古冶火车站,把北宁路唐山至昌黎之间截成数段,先后建立了11个抗日县政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战,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在敌后的影响,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信心,为以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四纵于6月下旬进入冀热边后,在长城一线艰苦转战。7月8日,毛泽东、刘少奇电示聂荣臻、彭真:“冀东我军更须用更敏捷行动向迁安、遵化、卢龙地区扩大活动,因该地区敌人力量薄弱,党的力量较大,且能呼应南部暴动,冲破敌人的包围圈。”时逢汛期,连日大雨,部队跋山涉水甚为艰难。8月初,四纵第三十三大队从南路抵达遵化,在芦各寨建立丰玉遵联合县抗日政府,刘慎之任县长。

8月中旬,邓华率领八路军四纵主力一部进驻铁厂,与冀东抗联胜利会师,邓华与李楚离见了面。李楚离把在天津时河北省委关于在冀东成立冀察热宁行政委员会,“由刘绍襄(桂系驻津代表,他在政治上主张联共反蒋,北方局和以后的河北省委与党中央的联系就是借用他的电台)担任主任的设想告诉了邓华同志,并告诉他这些设想已经报经中央批准。我和邓华同志确定,由他主持,我负责通知冀东党政军负责人来开会。”“那时主要的问题是不统一,各搞各的,都在搞人搞枪。有的部队纪律也比较差。我感到,为了统一行动,打击敌人,为了长期坚持建立抗日根据地,几个部分必须统一起来才好,因此建议省委来人召集各方面的主要负责人开个会,讨论解决。以后省委派来李楚离,在铁厂开会。各路司令没有来,只派来代表。”

铁厂会师后,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北方局联合致电八路军冀热纵队宋时轮、邓华正副司令,中共冀热边特委,并转抗日联军与八路军冀热纵队全体将士及冀热边父老兄弟姊妹们:“中共中央与中央北方局今以十万分的高兴,慶祝抗日联军反日反汉奸起义的胜利及与八路军纵队的汇合,并向在起义中在前线上死难的烈士及其家属,致以崇高的敬礼!”

8月27日,四纵党委和冀热边特委以及抗联领导人在铁厂镇南街鲁家大院联合开会。当时宋时轮未在铁厂,“会议由邓华主持,胡锡奎、李运昌、李楚离、王仲华、周文彬以及高志远的代表陈宇寰、洪麟阁的代表杨十三等参加了会议。”“会上讨论决定成立冀察热宁行政委员会,刘绍襄任主任;行政委员会下设五个专署,专署下设县,县下设区。”“会议确定了建立、坚持根据地的方针,决定建立统一的指挥和领导,抓紧整顿部队。会上成立了冀察热宁军区,推举宋时轮为军区司令员,邓华为政委,高志远、李运昌、洪麟阁为副司令员。”“军区下设5个军分区,由李运昌、高志远、季光顺、洪麟阁、易耀彩等任司令员。”

此前,四纵已在承滦兴、丰玉遵、蓟平密、平谷、迁安等县委派了县长,成立了一部分区、乡政府。“纵队还派出3个小的游击队,在迁安、遵化、蓟县3个地区动员群众,扩大部队,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建设根据地的端倪。”

会议对冀东暴动后的形势作了正确的分析。指出冀东大暴动是胜利的,但部队多,秩序乱,纪律差,需要统一领导和指挥,要抓紧整顿部队,负责筹粮筹款,保证部队供给,培养一批抗日干部,并着手在群众中组织抗日救国会。会议还决定,从四纵主力部队中抽调一部分干部,分派到抗联队伍中去,帮助训练和整顿部队。抗联队伍统归八路军领导。会议还任命了一些抗日政权县长。

“会后,我们将铁厂会议的情况报告了中央和北方局,中央和北方局均回电祝贺会议的成功。可惜的是宋时轮同志到铁厂后,对铁厂会议不感兴趣,他没有着手组织军区司令部,也没有担任军区司令员。”“这个会开得还好,但因各路司令没有来,特别洪、高怕我们把他们的队伍统掉,所以决议难行,还是各搞各的。”“但组织暴动的区域面广,人员情况复杂,暴动队伍从未形成真正的统一领导。”

八路军四纵政治部主任苏梅,会后曾在铁厂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集训,为提高抗联部队的战斗素质作了大量工作。

铁厂会议的决定是正确的,对于巩固冀东暴动的胜利成果,建设根据地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可惜的是会后没有能贯彻实行,丧失了有利时机。

1988年7月,适值冀东人民抗日暴动50周年之际,中共遵化县委、遵化县人民政府在铁厂镇南街原鲁家大院北大厅东侧(原会址处)特为铁厂会议树碑纪念。碑身高7米,碑顶为火炬造型,占地面积0.5亩。

纪念碑正面题字是:

八路军与抗日联军胜利会师

铁厂会议纪念碑

李运昌 一九八八年七月

碑阴碑文是:

一九三八年八月中旬,我八路军第四纵队与冀东抗日联军在此胜利会师,随即由‘四纵首长主持召开了有‘四纵、冀热边特委及抗联各部领导人参加的铁厂会议。会议分析时局,总结战绩,决定成立冀察热宁军区和冀察热宁行政委员会,统一军政领导,肃清土匪,整训军队,扩充武装,着手根据地建设,将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推向高潮。为旌表其殊勋以昭青史,弘扬其革命传统以励后世。恭树此碑,千秋永志。

中共遵化县委员会

遵化县人民政府

一九八八年七月

猜你喜欢

冀东志远抗联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黑板和粉笔
我最喜爱的玩具①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抗联英雄赵尚志
金隅股份并购冀东水泥动因及效果探析
香喷喷的年哟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Its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