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度训练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2018-07-16高淑青

运动 2018年24期
关键词:生理过度量表

高淑青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

过度训练(overreaching)是由训练因素(不合理的、超生理负荷训练等因素)和非训练因素(心理、社会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运动性疾病,其会影响运动员身心健康。过度训练通常是指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不相适应,以至疲劳连续积累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或疲劳伴有健康损害的现象 。目前,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过度训练,也是过度训练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心理学界较多地认为,过度训练是训练与恢复、运动和运动能力、应激和耐受能力之间的一种不平衡 。过度训练的产生与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 ,唤醒水平较高的情绪易使神经系统产生疲劳,从而促进过度训练的发展。总之,过度训练就是由训练因素和非训练因素引起的心理平衡失调、中枢神经系统和重要支撑器官病变的一种不良现象。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对过度训练的监测、干预进行述评,并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过度训练的未来研究方向,望本文能够让读者从心理学层面对过度训练有更新的认识,并为从心理学角度对过度训练进行诊断、干预和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1 过度训练的心理学监控

对于过度训练的测量和监控,多集中于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层面,现有研究报告显示,生理和生化指标因训练强度的变化而变化,除非经常的、有规律地对运动员进行检测,并建立个体的基线或“正常范围”,否则,这些指标并不能明确诊断过度训练 。一些学者认为,一些生理指标似乎也并不能完全预测过度训练的情况 ,生化、激素或免疫学来作为检验过度训练的内部指标是不成熟的,并且样本保存困难,机体侵入式样本采集代价昂贵,操作困难 。

很多学者认为过度训练应视为心理生物现象,心理指标或许能更早和更有效地确定过度训练。心理反应相对于生理生化指标出现较早,其一般在过度训练的开始和适度的过度训练阶段就已经表现,故心理指标似乎能更及时、可靠地预测过度训练的情况[8]。

1.1 过度训练的心理表现

过度训练的心理症状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方面,其中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变化最为明显。在认知方面,当过度训练产生时,个体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个体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自我效能感下降,对比赛和训练丧失信心。在情绪方面,在过度训练的早期,运动员丧失训练欲望,从而厌烦训练。随着过度训练程度的加深,运动员开始厌恶甚至恐惧训练。情绪易变化,反应易激动,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过度敏感。情绪大多处于低落状态且飘忽不定,会有焦虑情绪的产生,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抑郁症状 。在意志与行为方面,当过度训练出现时,个体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下降。交感型过度训练会出现入睡困难,失眠,食欲下降等症状。而副交感型过度训练则变现出食欲增强,体重稳定,不但不会出现失眠,反而比以前更嗜睡 。个体会逃避训练或是消极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会表现出不愿意与队友合作 。综上提示,可以将比较成熟的生理生化指标与心理指标结合起来,共同监测过度训练的发生和发展。

1.2 过度训练的心理测量

过度训练的心理表现常常是持续的疲劳和情绪的紊乱 ,因此可以从心境、应激恢复、主观强度感觉以及心理疲劳等心理指标上进行测量。

运动员的情绪状态,常常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过度训练与否的依据之一 。测量心境状态的常用量表是由美国麦克奈尔(McNair)等人编制的《心境状态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s, POMS) 。该量表由65个形容词组成,包含6个分量表,即紧张、抑郁、愤怒、精力、疲劳和慌乱。在POMS的基础上,Kellmann和Kallus(2001)曾编制了《运动员应激-恢复问卷》(The Recovery-Stress Questionnaire for Athletes, RESTQ-Sport)。其由两大维度构成:一般生活情境中的应激和恢复;运动情境中的应激和恢复。该问卷在众多运动训练项目中都有着较好的应用。我国研究者晏宁(2003)根据RESTQ-Sport的测量结果建立了过度训练的11因素模型,包括情绪应激、感觉良好、疲劳、自我效能、自我调节、体能恢复、心理耗竭和心理疲劳8个一级因素,应激和恢复2个二级因素,及过度训练l个三级因素,并且编制了《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和相应的3个简表用于测量运动员过度训练的情况。主观强度感觉量表(PRE)是由瑞典生理心理学家Borge创立的,其主要优点表现为简单有效,可操作性强 。该量表可以用来评价运动强度以及进行医学监督,尽管其表现形式是心理的,但其反映的却是生理功能的变化,因此可以作为过渡训练的心理监控手段。此外,已经有研究发现训练负荷以及训练中的相关生理指标,如心率、血液指标,与该量表有直接关系,从而表明其对于检测过度训练的良好效应。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学者尝试使用运动员心理疲劳量表来进行监控,如Raedeke和Smith 2001年编制的《运动员心理疲劳量表》 ,共15个题目,包含即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对运动的消极评价3个方面。

1.3 小 结

综上,心理学界也在积极关注过度训练的监控与测量,编制了一些质量较好的测量工具,这些工具主要以量表形式通过个体对问题的回答,个体对于自己身体和精神状况的主观评价也是诊断过度训练的一种可靠的方法[19]。

2 过度训练的心理学干预

在过度训练产生的各种问题当中,心理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重要方面,心理学干预相应的也是比较重要的干预策略。

2.1 放松训练

长期的过度训练很可能带来心理上问题,如常导致运动员出现心理疲劳、心理耗竭等不良状态。引发心理疲劳的最可能诱因之一,就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放松。这就需要介入放松训练,帮助运动员能够在训练中学会自我放松。针对过度训练的放松训练,主要通过言语暗示的方式 进行,达到放松肌肉和神经的目的。所谓的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其实质就是让运动员进入“小睡”状态,进而帮助运动员的身体疲劳得到缓解,还能通过意念调节,让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从而减轻其情绪中的焦虑等心理疲劳症状。此外,还有学者尝试运用冥想训练[23,24]的方法来对运动员的心理疲劳进行调节,其实际干预效果比较明显,这也值得教练员、运动员去借鉴。

2.2 转移注意力

诚然,改变不科学的训练因素是消除过度训练的关键之处,但在实施新的训练计划之前,我们需要让运动员从当前的应激状态中跳离出来,这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转移其注意力,可以通过改变运动员所处的环境和情绪转移的方法来实现。新环境会使个体产生新的应激,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让兴奋和抑制的过程趋于平衡,同时可以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紧张或焦虑情绪的转移同样需要运动员将注意力暂时离开引起其紧张的环境刺激,诱导其想象轻松愉快的事情,等到其情绪趋于稳定时,再让其将注意力转回到训练和比赛场景中去。

2.3 暗示训练法

情绪好坏主要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思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会更加关注自身能力和将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在过度训练产生时,运动员对其自身认知会存在一定的消极偏向,这时可以采用暗示训练的方法,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帮助运动员树立发展的信心,形成一种有利于成才的心理氛围,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的问题。

2.4 提供社会支持

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是一种社会资源,在充满威胁的情境中,这种社会资源能够提升个体整体的应对能力。运动员与教练员、父母、队员之间的理解、关心和支持能够降低运动员产生过度训练的概率。另外,鼓励运动员多参加公益活动,为其提供和谐、宽松的大环境,增加各方面的社会支持,也是缓解过度训练的一种策略。

2.5 小 结

综上,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心理工作者或是教练员等工作人员不能时刻陪伴运动员,这就要求运动员应该学会科学的自我调控方法,及时有效地缓解过度训练的消极影响。其实,最好的干预是预防,而预防过度训练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提升运动员面对应激的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压力管理技巧。同时建议运动员时刻关注自己的身心状态,每天记录训练日志,及时发现问题,也便于其回顾自己的训练,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增强训练信心。

3 过度训练心理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3.1 明晰过度训练的心理机制

目前关于过度训练的机制研究多集中在生理生化方面,从激素、血液、免疫细胞等指标来监测过度训练的产生和变化,鲜有关于心理机制的探讨,而生理和心理之间是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那么,过度训练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到底有哪些心理学变量在过度训练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些心理学变量和生理学变量之间是独立的,还是交互影响的?只有把握了机制问题,我们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过度训练的影响。

3.2 注意区分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

目前的研究和主流观念认为,过度训练在心理学方面的外部最终表现是导致运动员的心理耗竭。而目前国外有研究[30]提出质疑,过度训练不一定最终导致心理耗竭。二者可能是两个平行且不同的心理压力综合征。而当下研究并未加以区分,这在未来的关于过度训练的心理学研究中应加以重视。正确区分二者,从而为进一步的诊断、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3.3 注重心理指标与生理指标综合监测作用

在过度训练的测量方面,Shephard等人认为心理学指标有时比生理生化指标更及时和

更为有效,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学者的支持 。为了更准确、快速地监测过度训练的情况,未来可以将经典的生理生化指标与心理指标结合使用,并探讨二者的关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运动员的过度训练问题。

3.4 加强过度训练的跟踪实证研究

过度训练是一个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跟踪研究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和结论。当前国内研究的例证多来自国外的研究,而国内与之相关的较为严谨的实证研究略显缺乏。唯有在较长时间的跟踪实证研究中,才能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过度训练进行有效干预和治疗。

3.5 过度训练干预措施的综合性实施

前文中提到了多种对过度训练进行干预治疗的心理学措施,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只依赖于某一种心理学干预措施,而是应该有效结合进行多维度的干预,从而起到更好的干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进行多种检测手段交互实施的效果研究,从而探索出更好的结合方式,提高干预效果。另外,在前人的研究中,关于过度训练的干预有多种方法,例如中国传统的气功法和按摩治疗法 ,也有类似于更换训练项目,合理提供营养,制订合理的训练方案以及一些相应的药物治疗等,这也提示应该将心理干预与前人研究中论证的有效干预方法结合使用,或许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生理过度量表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过度情绪反应的背后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