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思维导图创建与运用于高三历史教学的策略

2018-07-14何连平肖达强

考试周刊 2018年59期
关键词:中观层级高三

何连平 肖达强

摘要:在课程改革和高考变革的多变环境下,我们要采取逆向思考,思考教育不变的本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通过确立单元主题词和各次级主题及其相互关系,运用“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图创建思维导图,创建高三历史教学单元专题复习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三历史教学单元专题复习;知识体系

一、 在改革的多变环境下的逆向思考

2014年3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中也明确指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改革和高考变革的多变环境下,我们要逆向思考,思考教育不变的是什么。学生为什么需要参加高考?是为了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国家级测试中获得并显现自己的学识、才能和素养,为以后的生存、生活、生产提供知识储备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能进一步想到學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科学习的不变因素是:知识内化的能力;阅读、提取、理解蕴含了高密度知识的历史材料的耐心与才能;灵活地迁移与运用知识的技巧。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构建高三历史教学单元专题复习的知识体系是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的有效工具。

二、 引导学生创建思维导图的策略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在当今的大数据年代,信息呈爆炸状增长,我们都希望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创建思维导图。但最初确立思维导图的时候往往需要通过初稿、一稿、二稿三番五次的修改才能完成。在时间紧迫的高三,如何做到高效且高质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确立“知识层级”观念,根据“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关系确立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思考的时候遵循第一性原理:不应急着做横向比较,而应明确基本出发点和目标,理性推理和演算下一层级的关系。先明确层级关系,再顺着自己的思路把内容完整记录下来,然后根据思维导图的需要把不必要的文字线条化,建立简化的线性知识体系。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学生对知识的层级关系不清晰,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楚自己做的是什么,然后再整理并记忆具体知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把知识放在脑袋随时可追寻到的固定框架里,避免因知识庞杂而混乱导致的记忆错误。如果学生只是盯着微观知识看,不免让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局限在某一个点上,从而在阅读、记忆、理解和运用时都错失很多重要信息。因此,我们需要化零为整、化整为一、简化知识。化零为整是指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建立相互关联的知识整体。化整为一是指在单元专题复习中,要明确一个主题词作为单元的宏观知识。简化知识是指确立知识间的联系在本质上是简化、深化知识而不是把知识复杂化。

在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的复习中,学生能清楚地记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中观知识)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微观知识),但是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国家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宏观知识)仅停留在机械记忆的阶段,还缺乏对中观知识内在关联的理解,对近代中西方的关联(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冲击)更是无法理解。因此,学生在做题时遇到新材料就会出现高频错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为碎片化知识注入骨血、支起框架,成为系统性知识。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为什么学习(单元主题)、学习什么(理解层级关系:宏观、中观、微观知识)出发明确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再横向和纵向思考,设计合理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创建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的思维导图时,首先引导学生确定单元主题“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或“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中西方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并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或工业文明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发展及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冲击)作为宏观知识,再从教材及教辅资料确定中观知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官方代表洋务运动、民间代表民族工业等),然后确定微观知识(上述中观知识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内容/特点、结果/影响、评价等),最后深入思考宏观知识与中观知识以及中观知识之间的关联。学生还容易出现因害怕没把知识联系说清楚而把知识复杂化或者编织成蜘蛛网的状况,我们需要提醒学生“先做加法、再做减法”,思维导图的本质是简单化同时易于理解和记忆。

学生在创建思维导图时需要深入思考,并与同伴多次探讨,由此达到我们的目标:提高知识内化的能力;提高阅读、提取、理解蕴含了高密度知识的历史材料的才能;掌握灵活地迁移与运用知识的技巧。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避免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对教材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走马观花、湖光掠影的模糊印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创建高三历史教学单元专题复习的知识体系就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唤醒灵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英)东尼·伯赞著,叶刚译.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4月.原书名:The Mind Map Book

[2](英)东尼·伯赞著,丁叶然译.启动大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原书名:Use Your Dead

作者简介:

何连平,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市清新区第三中学;

肖达强,广东省云浮市,罗定中学。

猜你喜欢

中观层级高三
“《智取生辰纲》:于‘智’的角逐中观情节之妙”教学设计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材料界面之超微观表征:“镜”中观乾坤——材料界面、微纳分论坛侧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万法皆空
高三·共鸣篇
新时代粮食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维度思考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