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文阅读焕发文本光彩

2018-07-14戴佩瑶

考试周刊 2018年59期
关键词:互文性

摘要: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容易忽视了文字所栖居的文学。本文就文本的“互文性”特点,阐述如何利用“互文性”为学生寻找阅读甘泉,把课文置于文本外的群体之中,焕发文本的光彩,从而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互文性;文本群;文化视野

时下,许多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文本知识点的挖掘上,这种狭隘的文本解读与“就书论书”“就文解文”式的课堂教学,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缺乏生命活力。

“互文性”这一概念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还安排了“阅读链接”“课外书屋”与“选读课文”。这样的编排遵从“互文性”理论,是有科学依据的。在教学中,我以“互文性”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与课文相关联的“文本群”,构成以课文为基点多向辐射的文本网络,合理转化为“互文性阅读教学”策略,实现大语文教学。

(一) 课前,给孩子一份精美的“餐前小吃”

课前互文性阅读主要着眼于知识的准备及情感的铺垫上,为学生选择与课文相关的文本。如相关的时代背景、常识等内容。在教学《最后一分钟》之前,我先让学生阅读先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时间段的历史资料,当学生有了相关的感性认识与情感铺垫,再来学习课文,就更容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 课中,给孩子一份丰盛的“营养大餐”

课堂上,我们在让学生吃好文本这一“主食”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营养丰富的“辅食”。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必须在“省时高效”上下功夫——课中根据单元的主题及文章的独特内涵,寻找适量的与课文互相参照、交相干涉的其他文本供学生扩展阅读。如孙双金老师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师生共同阅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一短篇小说,通过这两篇经典文本的对比阅读,学生体验到了因爱而生的自由,因自由而生的幸福人生,对幸福内涵的理解变得更加丰厚了。这样的补充、扩展形成了开阔的“文化地带”,丰富了课文内涵,让学生体味到了“文中意、文外意”,开阔了视野。

(三) 课后,给孩子一份赏心的“饭后甜品”

学生的发展,仅靠一本语文书与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后的“互文性”阅读也十分必要。课后的互文性阅读可采用“一课带多篇”或“一课带一书”的策略。人教版六年級上下册都有“名篇名著”为专题的单元,教学这些单元的课文,可以采用“一课带一书”的教学策略,把课文学习作为一个引子,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引领学生走向更多专著的阅读。此外,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或结构特色进行“一课带多篇”的“群文性”的阅读。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后,让学生阅读《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等。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式的吸收和运用,加深对“科学精神”内涵的理解。

把“互文性”理论应用于阅读教学,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 丰富文本内涵——多元解读

新课程倡导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把课文置于文本群中,可使课文的内涵更加丰富,从而引发多元解读。如特级教师陈金才教学《泊船瓜洲》时,在学生领悟思乡情感内涵后,不仅引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还引入了诗人的《元日》和《梅花》两首诗,让学生体会诗人推行改革过程中的复杂心情。通过作者同一时期三首诗的交互阅读,学生对《泊船瓜洲》有了新的理解——表达作者离开家乡而前途未卜的忧患。而一般教师只停留在思乡诗的理解上。

(二) 引领价值取向——理性思考

“多元”是有边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以“正确”为前提的,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互文性”阅读便可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如《落花生》一课,文中的父亲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不少学生便对高挂枝头的石榴和苹果自我展示的行为予以否定。可是,在今天,既对人民有用而又注意仪容之美却成了社会的主流文化。据此,我引入了《学会推销自己》让学生进行阅读,引导作出更理性的思考:既要注意外表美又要善于推销自己。这样的补充阅读,使文本与其他文本相互参照,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性思考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

(三) 深化课文理解——精神提升

进行互文性阅读,能使学生在这架天梯上攀登得更高,望得更远。窦桂梅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精心设计语境: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然后补充了一段资料: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下跪……通过阅读,学生的感受不再局限于自豪、愤怒,而是“滋味复杂了”。这一环节,通过相关历史资料的补充阅读,使学生由狭隘的民族情绪转为对历史的反思:这场浩劫为什么会发生?它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互文性阅读”让学生的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 开发教学资源——形成系列

寻找与课文相关的“文本群”适时地应用于教学中,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把这些课外文本积累下来,便构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步阅读系列资源。

语文是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的。利用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以课文为圆点,从宏观的角度解读文本,着眼于文本的“文化圈”,发掘文本外的文化因素,焕发文本的光彩,为学生寻找阅读的甘泉,帮助学生将视角延伸到作者的生活经验中去,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去,延伸到某一类文化现象中去。拓展生命的宽度,享受文化的浸润,提高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云峰,马长燕主编.语文教学基础[J].教育科学出版社.

[2]百度百科:互文性.

作者简介:

戴佩瑶,广东省东莞市,广东省东莞市常平第四小学。

猜你喜欢

互文性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互文性与身份建构研究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互文性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及其翻译策略
互文性综述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杰克·伦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