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

2018-07-14航,姜钰,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劳动力城镇化

崔 航,姜 钰,耿 宁

(东北林业大学 a. 机电工程学院 ;b.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城镇化是指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转向城镇的过程,城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6年的57.35%,我国城镇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城镇化发展中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生活质量等多层面、全方位的体系[1]。新型城镇化在不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集聚效应,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基础要素,从而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林业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不仅能使林业生产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有助于充分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保证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由于林业涉及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林业产业结构的划分也类似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划分[2],因此,城镇化同样对林业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为产业集聚提供很好的外部性,使得林业产业不断集聚,林业生产技术、创新能力、劳动力水平等得到不断提升,林业产业结构由此得到不断优化升级。

当前,国内外针对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研究颇多。国外学者大都认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3-6]。国内学者也有很多针对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大都认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1,7-10],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负面影响[11]。目前,有少数学者开展了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但也止步于理论分析或者简单的计量模型[2,12]。为此,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利用黑龙江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林业资源优势,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动态的分析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影响的的阶段性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突破林业产业增长瓶颈、城镇化与林业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林业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1 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1.1新型城镇化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参考蓝庆新等[1,10,13]的研究成果,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活环境城镇化四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

表 1 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New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标用UR表示,为了消除指标权重确定时的主观以及随机等问题,采用熵权法对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查询《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1998—2015年的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得到1998—2015年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UR,结果如图1所示。根据图1的1998—2015年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结果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在2004年之前变动不大,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2004年之后,新型城镇化水平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增长比较迅速,且在2009年与2012年分别出现两次峰值。

图1 1998—2015年新型城镇化指标变动情况Fig.1 Changes of new urbanization indicators from 1998 to 2015

1.1.2林业产业结构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采用李逢春[14]的方法,构建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系数Y:式(1)中,yi表示林业第i产业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Y的取值在1~3之间,Y的值越接近于1说明林业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层次越低,越接近3说明层次越高。查询《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998―2015年相关数据,得到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系数,结果如图2,从图2可以看出,在1998年到2015年之间,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结构系数稳步上升,但呈现出一种周期性变化,在2010年之后,这种增长趋于平缓,但是截止到2015年,林业产业升级系数才增长到1.78,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图2 1998—2015年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变动情况Fig.2 Changes of the fore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1998 to 2015

为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性,对所有的变量取对数,得到INUR,INY。

1.2 研究方法

选用状态空间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影响效应。状态空间模型是一种可变参数模型,它可以揭示变量系数的变化规律,在模型中除了可观测变量还可以加入不可观测变量。由于林业产业的发展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利用固定参数模型不能揭示出不同时期不可观测变量的变动情况。因此,运用状态空间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影响的阶段性特征。构建的状态空间模型如下:

式(2)和式(3)中,UR表示新型城镇化;Y表示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系数;α表示状态变量,即不可观测的变量,μ为可变参数,表示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的弹性系数;v为状态转移矩阵;μt为观测噪声,ξt为状态噪声,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均服从均值为0的高斯分布。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很多是非平稳的,即可能存在单位根,进而导致“伪回归”现象的发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对模型进行估计之前,要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15],采用ADF检验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ADF检验结果如表2,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序列LNUR与LNY的ADF检验的P值分别为0.750 20与0.190 60,不能拒绝原假设,序列存在单位根,即LNUR与LNY为非平稳序列。而序列D(LNUR)与D(LNY)为LNUR与LNY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D(LNUR)与D(LNY)的ADF检验的P值均小于0.1,拒绝原假设,即序列D(LNUR)与D(LNY)为平稳序列。

表 2 ADF检验结果Table 2 ADF test results

2.2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在变量平稳检验的基础上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检验。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对模型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认为新型城镇化与林业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表 3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Table 3 Results of Johansen cointegration test

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是一种考察某一时间序列是否是另一时间序列产生原因的方法[16],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LNUR不是LNY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即认为LNUR是LNY的格兰杰原因,也可理解为LNUR有助于预测LNY的数值,这说明新型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林业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这也证明了前文理论的正确性。

表 4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Table 4 Results of Granger causality test

2.4 状态空间模型估计

状态空间模型是一个时变参数模型,它利用卡尔曼滤波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模型估计的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的结果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状态变量的最终一步向前预测值为0.023 57,模型估计的AIC为-4.133 17,SC为-3.984 77,HQ为-4.112 71,说明模型估计结果良好,得到状态空间模型的量测方程的最终估计如下:

表 5 模型估计结果Table 5 Results of model estimation

2.5 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影响效应分析

由图3可以看出,从整体来看,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弹性系数一直处于正值且大致呈倒“U”形,说明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并将这种影响效应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析:

图3 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影响效应Fig.3 Dynamic influence of new urbanization on upgrading of fore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第一阶段为1998年到2004年之间,在这个阶段内,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处于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在1998年到2000年之间尤为明显,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的弹性系数从0.045 79一直下降到了0.026 78,这主要是由于90年代末,我国林业的生产主要是以木材采运为主,林业在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从1998年的57.051 45%到2000年的48.860 81%,林业在第一产业的产值一直处于产业总值的50%左右,这时期的林业产业升级系数相对较低,而这时期的城镇化不断发展,促使大量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林业相关劳动力大量丧失,促使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迅速下降。在2000年到2004年之间,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影响的弹性系数先经历了一段比较平缓时间段,然后又再次下降到0.020 33,这是由于在20世纪初,我国的城镇化得到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由乡村转向城镇,而我国在2000年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02年正式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实施的这些工程主要是以林木的培育、种植为主,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作为保障,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实施林业保护工程的劳动力资源不足,因此,在2000年到2004年之间,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第二阶段为2004年到2012年,这段时期,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处于一段较平缓的状态,新型城镇化的弹性在0.02附近波动。在2004年到2006年之间,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弹性出现增长趋势,增长到0.026 39,这是由于我国林业作为第一产业主要是以林木的培育与种植、木材与竹材的采运、经济林产品的采集与种植为主,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林业作为第二产业主要是木材加工制造为主,相对第一产业,林业第二产业对于机械化要求更高,相对劳动力的要求较低,而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综合实力迅速发展,城市的各项功能也逐步完善,新型城镇化迅速发展,劳动力继续大量的由乡村转移到城镇,由于劳动力的转移,林业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林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在2008年,弹性系数迅速下降到0.019 72,这是由于2008年大兴安岭发生了严重的森林火灾以及受暴雪、台风等的洪涝灾害影响,并且在2008年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17],这些因素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增长,促使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影响下降。在2008年之后,由于国家政策出台以及补救,弹性系数又迅速增长,此后变化较为平缓,其原因是因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进入饱和状态,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逐步放缓[18]。

第三阶段是2012年到2015年,这段时期内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逐步上升,弹性系数最高已达到0.031 92。这段时期内,党的十八大召开,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并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如此,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的发展,随着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的实施,林地得到保护,并且在中央提出的林业“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壮大林业产业集群,加快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是由于国家政策的不断实施,使得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过程中,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基础要素,并且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从而提高了林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了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在这段时期内,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加深。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结 论

以黑龙江省为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影响效应,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林业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并结合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动态分析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影响效应,得到如下结论:

(1)通过变量的协整检验可以得出,新型城镇化与林业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认为城镇化与林业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2)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新型城镇化是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新型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并有助于预测林业产业结构升级;

(3)运用状态空间模型,通过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影响的动态分析,得到量测方程,通过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得出,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弹性系数均为正值且呈倒“U”形,说明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将影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8年到2004年,在这段时间内,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在波动中减小,但仍为正向的促进作用;第二阶段为2004年到2012年,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较为稳定,弹性系数在0.02附近波动,但受自然灾害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出现突降趋势;第三阶段为2012年之后,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出现小幅度增长趋势。

本研究对新型城镇化与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的构建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的指标体系,可能不是最优的指标,还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揭示了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性影响特征,并未对这种影响的内涵、理论、运作模式等做进一步剖析,而且也只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单向影响作用。因此,在本研究的基础上,还应针对新型城镇化与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影响作用以及作用的理论等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3.2 对策建议

通过新型城镇化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影响效应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1)鉴于新型城镇化对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中央及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林业方面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对于林业劳动力的投资力度,提高劳动力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扶持劳动力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19],并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社会福利待遇,鼓励高素质、高学历的人员从事林业工作[2],以此促进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努力抓住新型城镇化给林业产业带来的机遇,尤其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园林建设给林业产业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并且随着城镇居民的逐步增多,城镇的住房需求也逐步加大,房屋装修以及家具木材市场需求也开始增加,林产品消费的不断增多,也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给林业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

(3)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应该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建立自身的林业优势产业,打造林业特色产业,增加对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的投资力度,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水平,逐步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劳动力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