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在主义的注解:读波伏娃《人都是要死的》

2018-07-14吴越萌武汉大学430072

大众文艺 2018年14期
关键词:波伏娃福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吴越萌 (武汉大学 430072)

在中国的神仙方志中,最不缺的就是“长生”、“延寿”这样的字眼。可是“长生不死”并不总是作为一个美好的概念被接纳的,在波伏娃《人都是要死的》一书中,它是主人公福斯卡背负的“天罚”。

福斯卡最初的身份类似于历史上常见的封建君主和野心家,他祈求获得永生,以不朽的时间征服无垠的土地,按照他的个人理性建立完美的国度。福斯卡在获得永生之前就已经认识到世界的荒诞,卡莫纳的统治者换了又换,却在夺取权力之后无所作为,百姓被剥削压榨、城邦积贫积弱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他抓住了那个看似最为关键的问题:时间。生命是如此短促,没有一个人有足够的时间把一个城邦控制在手里,给它带来昌盛和光荣,君主和革命家往往没有完成夙愿便一事无成地死去。此时的福斯卡坚定地相信,无论以什么形式存在,生命始终胜过死亡,他唯一的信念就是活下去。然而等到千年之后,等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时候他却说:“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者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1这其间贯穿了福斯卡无休无止的一生,也贯穿了波伏娃对存在的辩证和对生命的感悟。法国文艺评论者把《人都是要死的》这部著作称作对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文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艺术注解,波伏娃笔下的福斯卡为萨特的说理赋予了肉身,形象地阐明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分裂的个人”是书中所呈现的重要主题,与“分裂的个人”相对立的是“统一的宇宙”。福斯卡获得永生后立即踏上了建设“理想国”的征程,最初他的设想仅仅是平坦的大道、白色的宫殿、效忠于城邦的军队,紧接着他要征服瘟疫和饥荒,征服意大利的其他城邦。他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国家与国家、城邦与城邦之间的命运是相通的,要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掌握一个统一的宇宙。在故事的第二部分,福斯卡把卡莫纳献给了疆域庞大的神圣罗马帝国,企图借皇帝之手实现世界的统一。然而现实令人沮丧,帝国在诸侯的纷争中分崩离析,基督教自身也分裂为新旧两派,殖民者给美洲大陆带去的不是文明而是灾难,福斯卡终于身心俱疲地明白:统一的宇宙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分裂的个人。人无法窥视他人的内心,遑论真正实现对他人的控制。福斯卡几乎把一切都给了爱子安托纳,可是安托纳却背离了他设定好的轨迹,他自以为被卡利埃所需要,却没有预料到他的朋友会以自杀的方式来捍卫生命的尊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在这些各不相干的心灵中无法找到真理的共同依据;相互理解并非一句空话,而是心灵之间跨越崇山峻岭的艰难跋涉。雷吉娜渴望福斯卡仅为她一人而存在,她要把福斯卡驯化成她理想中的恋人,与她共享记忆中的每一刻,使她在他不朽的生命中成为永恒。但是,“天空中是同一个月亮,但是在每个人的心中各不相同,别人无法分享……这层坚硬的外壳使我们各人孤芳自赏。”2每个人都是一座被深水围困的孤岛,尽管在形式上处于社会群体当中,彼此却无法理解、无法进入,孤独是人的宿命和本质。

福斯卡的孤独比任何人都更为深重,因为他试图建立统一的宇宙,使他人的意志顺从自己的意志,他要用他的理智来统治世界。他的自信以永恒的生命为基础,他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经验多于史籍上记载的一切,他的理智将延续千秋万世,而不会受到个体短暂生命的限制。“任何力量都不会浪费,任何财富都不会流失。我将结束人之间、种族之间、宗教之间的对立,我将结束不正义造成的混乱。”3然而他的意志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与他人的意志产生摩擦与冲突,要么在结果上大打折扣,要么带来不必要的牺牲和损伤,由于缺乏公允的评判标准,他本人的意志甚至会因为他人观点的影响而动摇。从人与人的关系层面说,他从获得长生的那一刻起就被人类社会排除在外,也把自己排除在了人类群体之外。福斯卡具有两重身份,半个他是神,半个他则是被尘世抛弃的人,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加深了他的孤独,也给他的行动增添了一分悲剧色彩。

以福斯卡与雷吉娜为主要人物的悲剧折射了三个关于“存在”的问题:如何证明自我的存在、存在是否有意义、人应该成为怎样的存在。

雷吉娜曾经苦恼地想:“我不愿意做一根草。”世界如同一片阔大的草原,由成千上万片单调的绿草构成,它们一般长短、一个模样,淹没一切个体的存在。多数人选择接受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现实,但也有像雷吉娜这样不甘于平庸的人,他们渴求特殊的关注、别样的目光,证明自己的存在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矛盾的根源。福斯卡的出现于雷吉娜有两重意义:他激起了雷吉娜的欲望,成为她证明自己存在的“捷径”。一个历经百年风云、不老不死的男人,得到他的爱情即是得到了他的认可,也就意味着雷吉娜短暂的生命将通过福斯卡的记忆成为不朽,她因为一个与众不同的爱人而证明了自己“生来就有异乎常人的命运”4。然而事实与雷吉娜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她看不透福斯卡的目光,那样的目光里仿佛没有爱情,只有对凡夫俗子的怜悯,他百年来经历的爱情显然不止一次,而她“那么引以为荣的德性”对福斯卡而言也并不新鲜,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其说是激情,不如说是相互需要和相互利用。福斯卡希望雷吉娜能让他“活过来”,不再做一个没有任何生命意图却永远不会死去的怪物,雷吉娜希望通过改变福斯卡证明自我的价值,并伴随长生的他进入永恒。曾经的福斯卡一度与雷吉娜一样处在“追逐者”的地位,他试图改变安托纳、查理五世、卡利埃和阿尔芒,他追求贝亚特丽丝的爱情却一无所得,他深爱玛利亚纳却无法让她接受真实的自己。他在追求的过程中经历了重重幻灭,由于深刻洞悉了生命与历史的本质而不再对未来抱有任何期待,他失去了存在的感觉,只有他人身上偶尔闪现的存在的激情能够触发他的生命实感。萨特说:“人只是他企图成为的那样,他只是在实现自己的意图上方才存在。”5福斯卡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存在。

雷吉娜的伪装在福斯卡的绝望哲学面前不堪一击,而福斯卡的绝望本身并非没有漏洞:尽管对世界和自己心灰意冷,福斯卡的内心仍然会受到外在事物的触动,透入希望的光芒;尽管洞悉了生命与历史的永恒悲剧,他却无力彻底否认存在的意义,这在小说的第五部分表现得尤为突出。透过阿尔芒以及其他革命党人的奋斗,福斯卡似乎终于觉察了生命的独特性,卡利埃这些人曾经在他看来那么相似,可是他们无疑是不同的:“对每个人,生命都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只有本人才能体会。这么一个生命是永远不会重现的;在每个人身上,生命没有一点一滴不是崭新的。”6福斯卡在堆积如山的死亡中固执地思考那个终极的问题:人生下来,活着,最终却总是要死去,那么这其间的挣扎和奋斗有什么用呢?他放慢了脚步,把自己沉入时间的细节,答案已经隐约浮现出来:“在人间还有希望,还有惋惜,还有恨与爱。最后,是死了;但是首先,他们是活着。不是蚂蚁,不是石头,而是人。”7人就是在这样痛苦又欢愉的矛盾中存在,在欲望的海潮中浮沉。加尼埃的死让他明白——死亡可以不是冰冷、凄惨、令人忧惧的结局,而是人的选择。这一选择之中包含的道德意义人们无从评判,但死亡完成了加尼埃作为人的命运,他是一个自由的人,他通过选择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一个人从事的事业与他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区别,人有的只是选择,以及选择的可能性。而福斯卡被历史的循环淹没,看不到选择,也看不到出生与死亡之间的生命历程,但他无法否认人间将始终有爱恨,有微笑和眼泪,有理想和希望。福斯卡是一个“超人”的存在,他身上属于人的本质却无法消除:他有人的欲望。他怀疑人类事业的虚无,却一次又一次进入历史的轮回中,半是被迫,半是选择。小说中多次出现这样一句话:“我朝天涯走一步,天涯往后退一步;每天傍晚,天涯落下同一个太阳。”福斯卡身上有着夸父、西西弗斯式的悲剧英雄的气质,他实际上象征着人类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人都是要死的》一书的独特之处,于绝望中孕育希望,从虚无中催生意义,在思辨的过程中传递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注释:

1.波伏瓦著.《人都是要死的》.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57页.

2.波伏瓦著.《人都是要死的》.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78页.

3.波伏瓦著.《人都是要死的》.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109页.

4.波伏瓦著.《人都是要死的》.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237页.

5.萨特著,周煦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43页.

6.波伏瓦著.《人都是要死的》第27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1版.

7.波伏瓦著.《人都是要死的》.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291页.

猜你喜欢

波伏娃福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个人的好天气
一个人的好天气
The Study on Cultural Conflict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时间
蛋糕和龙
世上第一个给心脏插管子的医生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
Brief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Deviation in Oliver Twist
波伏娃:在“双重生活”中追求独立与自由
波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