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2018-07-13刘静波

当代旅游(下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创新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数据量的激增,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今社会要求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备应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具备通过快速学习能够独当一面的职业素质。本文在分析“互联网+”时代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培养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主要依靠优秀人才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而研究生群体是我国优秀人才的后备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必须得到更多的重视。

一、“互联网+”时代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培养范畴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目标,也是高校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精准把握中央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定位和根本要求,聚焦关键环节,聚力提质转型,通过确立科学理念、探索适宜方法、健全运行机制来扎实推动人才培养改革,努力构建富有活力、卓越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互联网+”时代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义[1]。创新能力一般是指“拥有独特知识结构的个体通过独特而灵活的思维,积极地对未知领域或现实前沿从另类角度探索并理性呈现结果的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文中提出,人的创新能力除了悟性和记忆力外,创新素质至关重要。他认为,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

①好奇心和兴趣;

②直觉和洞察力;

③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

④人文素质[2]。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做出明确内涵分析的文献总计有34篇,由于研究的具体内容和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的分析也有很大的差异,概括起来主要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对特定专业领域中已有知识成果的理解、鉴别和把握能力;第二,知识的运用和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能力;第三,对知识创新的个人和社会价值的甄别能力。创新能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由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组成,即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高效的记忆力、创新性想象力、批判性评价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还包括认知监控能力、操作能力等。

“互联网+”时代下的“集成共享”思维,是当前互联网技术能够与其他媒体技术间形成最大化差异的本质所在。我们打造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是这样一种带有“集成共享”特征的跨界共融平台。“互联网+”时代下,服务的核心宗旨是“用户至上”,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而言,“用户至上”理念也是需要绝对遵从的。因为每一个人才自身特点的不同,都决定着他需要运用不同的路径去实现自身创新思维的获取。“互联网+”时代下“用户至上”的思维要求互联网时代时刻保持交互式碰撞,需要互联网供应端形成“有效互动”的思维,运用大数据的后台分析,实时修正与反馈互动结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然也需要形成“有效互动”的思维,以克服育人过程中大部分交互活动的无效发生。因而,移动互联与“互联网+”时代下,研究生创新指标体系必然体现出以下特性:“集成共享性”、“跨界性”、“用户至上性”以及“有效互动性”。

(二)“互联网+”时代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畴

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后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教育,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重大使命,也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基于上述对直接影响创新活动效率的构成创新能力智力品质的分析,结合研究生教育特性,筆者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包括下列范畴:

(1)有效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2)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科研公关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等;

(3)资源集成共享及有效沟通、互动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专著或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将新的学术思想、信息或知识传递给全世界并不断提高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的能力等;

(5)创新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自我养成的能力:提出和理解新概念的能力、用专业术语描述新问题和规律的能力、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调整自己创新意识(动机、需要、兴趣等)的能力、激发自我创新精神的能力等。

二、“互联网+”时代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我国自1991年实行专业学位制度以来,至今已审批通过39种专业硕士学位。随着国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基于此,教育部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且数量逐年增多,录取规模逐年增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条件的逐步改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相应地,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种种问题,特别是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研究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一)学校层面:教育创新不到位

教育创新是教育的变革,它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在实施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创造、运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新颖的手段和技术,革除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中陈腐落后的东西,建立和形成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运作机制和模式,实现教育的改造过程[3]。教育创新应该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教育和教学评价体系与方法的创新、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等方面[4]。

但是,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不到位,特别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教育创新不足,严重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不少培养单位仅仅将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套用到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没有真正建立适应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没有体现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的特色需要,甚至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低一等培养要求的倾向,其职业性和应用性没有突出和重视;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发展,轻非智力因素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导师层面:指导不充分

导师单一制培养方式,不能得到导师的有效指导,创新思维严重缺乏训练。首先,生师比太高。研究生扩招以来,导师队伍的规模没有跟上研究生扩招规模。目前许多高校,一个导师带十几甚至二十几个研究生。师生比太高,导师精力没有办法兼顾,许多研究生接受的科研训练和个性培养不足,特别是很多导师都是优先选择带学术型研究生,其次才会选择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其次,导师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生扩招后,许多高校放松了导师遴选制度,许多不够资格的导师开始带研究生。有些导师自己都不能申请课题和科研项目,更谈何对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再次,导师精力分散。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依赖,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高校教师也变得越来越忙。研究生导师往往由于各种学术和非学术工作繁忙而不愿意带研究生或者忽略了对研究生的指导。

(三)学生层面:学习、科研不投入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高也有着研究生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科研不投入,学习目的不明确,注重短期功利性行为[5]。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学习、科研不投入。具体表现在学习动机不纯、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强等方面。而在校研究生创新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学习、科研实践。如果学习、科研不投入,更谈不上有创新。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文化中旧有观念的束缚、受应试教育模式的惯性影响,硕士研究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简单效仿、循规蹈矩;而不敢打破常规解决问题,束缚在以往的思维模式当中,而不去变通、创新。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主体之一,如果连研究生自身都对学习、科研失去了兴趣,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信心,不能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以及科研实践中去,那么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可想而知的。

三、“互联网+”时代下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探讨

(一)学校层面:坚持“用户至上性”原则,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优化培养体制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在于研究,研究的本质在于创新,因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工作。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核心就是要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要改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更新传统研究生教育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观念是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的前提。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学校,应当按照《学位条例》的要求和《高等教育法》的精神,树立以教育创新为基础,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品质为内涵,以出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为导向的创新教育观念。

“用户至上性”原则,要求高校应针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教育的实践依赖性等特征,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培养体制,变重“传承”培养为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变重“守业”为重“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变重“单干”培养为重“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变重“共性”培养为重“以人为本的个性”的培养。通过制度的规范,将创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貫穿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全面调动研究生、导师、管理者的创新积极性,全面加强研究生创新教育。

(二)导师层面:坚持“跨界性”和“有效互动性”原则,改变指导模式,加强高水平跨界导师团队建设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一流的导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第一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专家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水平的导师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一般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有创造性工作的经验;他们治学严谨,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性强的特征,要求高校应切实发挥导师作用,优化导师结构,坚持“有效互动性”原则,在加强校内导师指导的同时,重视校外导师参与指导,帮助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将知识和实践运用紧密结合。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独特的就业指向性和应用性,切实推行“双导师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导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结合发展。而且当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仅要抓导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创新素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建设,要抓导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导师队伍的监督与管理;同时,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学科边缘化淡化,专业硕士研究的培养需要全方位的导师指导,应及时改变导师指导模式,坚持“跨界性”原则,组建导师团队,加强导师团队指导,以充分发挥导师团队在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学生层面:强化“集成共享”意识,主动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研究生能不能取得创新性成果,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其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高校在改革研究生培养过程、加强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的环境建设及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时刻提醒研究生在成才的道路上要注意以下问题:端正学习动机,克服功利心理;强化“集成共享”意识,主动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不要以固定的模式看待事物,要树立科学的怀疑精神;克服想走捷径的不良习惯,树立兢兢业业、不怕困难的攀登作风;克服对权威的过分迷信,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和超过前人;克服自我束缚的缺陷,不断拓宽知识面和研究领域;克服怕失败的心理,勇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开拓前进。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是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上,应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因而,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积极通过召开研讨会进行交流学习和聘请专家、企业导师来校做专业讲座来丰富和拓广学生的知识、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实习基地、建立创新实验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资源的“集成共享”性,我们更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增加创新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研发和投入、扩大实验室规模、改进实验设备、增加创新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的投入、并设立创新专项基金和吸纳企业和政府的扶持。同时,院校之间,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要打破门户界限,形成合力,只有协同才能更好激发创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位研究生都应从小事做起,从大处着眼,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创造性人才。学校、导师、学生三者合力,共同促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作者简介:刘静波,1982年生,女,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科员,硕士,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季卫兵.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误区及其重塑[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1):154-157.

[2]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4):1一3

[3]辛英.学术活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17(3):121-122

[4]杨立敏,安青菊,王亮.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6,22(1):110-113

[5]丁春玲.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创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