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研究

2018-07-12贺佳丹

时代金融 2018年35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绿色

贺佳丹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 312088)

从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距今已有23年。到如今,绿色金融已经进入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范畴,成为中国金融改革成功与否的“检验石”之一。

一、我国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绿色产业投融资、项目运营和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在我国,由环保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以“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证券”为主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分析。2017年6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8.22万亿元,规模与2013年年末的5.20万亿元相较有明显扩大。同时,绿色信贷余额增速持续高于各项贷款余额增速,2016年增速已达两位数以上。兴业银行在我国绿色信贷领域积极开拓,截止2016年6月末,累计投放绿色金融融资超过9000亿元,覆盖6000多个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其所支持的绿色金融项目环境效益显著。

我国绿色债券发展现状分析。2014年5月,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发布国内首单碳债券“14核风电MTN001”,自此,我国绿色债券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债研发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债券市场上发行贴标绿色债券2486.1337亿元,较2016年同比增加了22.72%。中国发行绿色债券占全球绿色债券总规模的22%,仍是2017年全球绿色债券市场上最大的发行来源国之一。

我国绿色基金发展现状分析。内蒙古、云南、河北、湖北等多个省份已纷纷建立起绿色发展基金或环保基金,地级市也在不断推动绿色基金发展的进程,以带动绿色投融资。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我国以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为核心的ESG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共计106只。2016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基金由自治区和4家合伙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政府引导性资金40亿元作为“环保母基金”,按1:5吸收社会资本再次放大后,基金投资规模可达200亿元,很大程度上缓解内蒙古自治区环境治理资金短缺的压力。

我国绿色证券发展现状分析。绿色证券是继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之后的第三项环境经济政策。近几年,我国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的实践,运用证券市场工具帮助绿色项目融资,如2014年5月8日,由浦发银行主承销的10亿元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发行期限5年,利率5.65%。我国绿色股票指数刚刚起步但发展较快,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各金融机构陆续推出19只绿色股票指数。

二、绿色金融发展SWOT分析

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少的疑难困惑,在未来将面临诸多的机遇与挑战。

(一)优势

国内,随着国家政府对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出台,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地方绿色金融加速落地,为绿色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016年8月,由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旨在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中,绿色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劣势

与国外相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致使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一是法律制度较不完善、信息沟通不畅,使得部分企业敢于挑战制度底线,阻碍绿色金融发展;二是金融机构环保意识有所欠缺,直接导致绿色金融难以落地;三是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尤其是缺乏既懂金融、财务、绿色项目业务模式,又懂绿色技术方面的综合型人才,使得发展绿色金融的步伐缓慢。

(三)机遇

当前,探索与处理社会、经济、自然与金融的关系已然成为世界性话题,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在轮值主席国中国的倡议下,二十国集团建立了绿色金融政策研究组,并首次将绿色金融写入峰会年度公报。2015年底,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发布的《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课题》预测,未来5年内,我国绿色金融的资金需求规模最少为14.6万亿元,相当于年均融资规模约3万亿元,市场机会巨大。

(四)威胁

在当前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机遇很多,但威胁也是存在的。绿色金融的发展仍在摸索阶段,在法律、机构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这都使得绿色金融发展道路上有着诸多未知的金融风险,对于风险的方法及控制同样是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绿色金融创新之路艰难,绿色金融产品等欠缺,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克服困境。

三、绿色金融创新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

地方政府在鼓励绿色金融创新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到绿色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应做到风险的识别及防范。本文将就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宏观及微观风险进行识别,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绿色金融创新主要宏观风险

政府政策调整风险。绿色投资项目具有投资周期长、灵活性低、前期回报率较低的特点,并且高度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在较长的投资期限下,政府调整政策的可能性较大,政府政策的变动势必影响绿色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例如,货币政策是央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通过影响市面上货币供应量及利率水平变动调控经济。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势必会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绿色信贷规模调整以及绿色企业融资成本。

绿色金融体系与机制设计风险。在绿色金融发展道路上,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各自拥有的行为目标却并不一致。在设计绿色金融体系与机制的过程中无法兼顾各方利益,致使绿色金融体系与机制存在矛盾漏洞,使得金融机构、企业的参与力度及意愿不强,阻碍了绿色金融发展及创新改革。

(二)绿色金融创新主要微观风险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当前,我国大多数的绿色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中小金融机构,与之相对应的参与企业也多是中小微新型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与其他投资项目相比,绿色金融项目投资期限长、依赖于政府政策、抗风险能力差,一旦投资项目失败,绝大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引发信用风险。

绿色项目识别风险。我国绿色金融在近几年才开始发展,对绿色项目仍缺乏统一和科学的认定标准,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绿色项目的评估及风险识别。同时,绿色项目往往涉及环保专业新技术,识别和评估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参与,各部门对绿色技术知识、绿色项目运作和盈利模式、环境风险评估过程等关键环节认知存在差异,从而引发绿色项目识别风险。

声誉风险。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业务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和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而有利于获取更多优质资源,反之,若其发生违规行为则会引发声誉风险。

(三)风险防范措施及意见

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健全完善法律机制。在绿色金融发展早期阶段,政府的积极引导尤为重要,多方协调金融机构、企业等参与方,调动其积极性。就长期而言,只能通过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法律与市场约束等制度设计,使得绿色金融活动外部性内生化,才能激发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

培育良性的金融业绿色文化。在金融行业内部,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观念,使各金融机构将绿色金融思想融入到金融理念之中,通过控制自身使用资源的方式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以良性的金融业绿色文化支撑绿色金融的发展。

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绿色金融发展早期,由政府部门牵头引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入到绿色金融领域中,缓解绿色投资项目资金的短缺。政府可以在地方上多培育绿色金融的专业机构,以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在金融机构方面,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并对绿色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积极创新。

综上,由于投资活动中的高度不确定性,绿色金融创新实践中面临的各种宏观及微观风险,需要政府、商业银行及环保部门等多方共同协作,通过地方政府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及风险补偿机制防范绿色金融风险,同时积极引导、鼓励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金融绿色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绿色低碳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