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惠金融发展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研究

2018-07-12蒋俊贤

时代金融 2018年35期
关键词:普惠课程体系考核

蒋俊贤

(台州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一、引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国务院于2015年底颁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下文简称《规划》)明确指出,普惠金融是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其中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为传统金融排斥的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均大幅提高。金融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对其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快速发展,不仅会增加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而且还会促进金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二、普惠金融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分析

普惠金融虽然要立足机会平等的要求,向受传统金融排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提升金融的普惠性,但是也要遵循基本商业原则,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普惠金融机构,不仅要通过持续的金融创新,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能力,而且要加强风险识别与管理,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实现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独特的经营和展业原则,决定其对人才素质要求也有别于传统金融。综合已有的研究,笔者认为普惠金融人才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

(一)能够扎根基层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各种金融资源日益向中心城市集中,县域及以下区域金融排斥现象日益突出,进而加剧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家发展普惠金融主要目的是提升县域及以下区域金融服务覆盖率和满意率,《规划》明确提出,至2020年要基本实现乡镇一级基本实现银行物理网点和保险服务全覆盖。为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普惠金融机构必须要深入基层,加大在乡镇发展分支机构力度,而且需要大批能够扎根基层的普惠金融人才,即普惠金融人才首先要具备扎根基层的意愿和能力。

(二)一专多能

小微企业、农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单次金融需求额度虽然相对较小,但需求类型却是多样化的,既包括突发性事件融资需求、日常生活便利性融资需求,也包括创建企业、生意买卖和开矿运输等投资性融资需求(何德旭和苗文龙,2015)。这要求普惠金融机构不仅拥有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能力,而且具备识别、管理不同金融需求引发的金融风险的能力。基于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普惠金融分支机构的人员配备必然是小而精,除特殊岗位的员工外,骨干员工必然身兼数职,拥有处理多种业务的能力。因此,普惠金融人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一项金融业务技能,而且要具备处理多种业务的能力。

(三)掌握娴熟的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技能

普惠金融的实质依然是金融,信用是其基石,按契约还本付息是资金需求者获得资金支持的前提条件(何德旭和苗文龙,2015)。然而因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的存在,普惠金融机构展业过程中,不仅会面临逆向选择引发的道德风险,而且还面临未来事件不确定和契约不完全等引发的各种风险。同时,普惠金融服务对象,通常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和有效的抵押品,其风险评估与管理,需要开发与其适应的技术。这要求普惠金融机构骨干员工,不仅要掌握现代风险识别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还拥有开发和设计新型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的能力,即普惠金融人才必须要掌握娴熟的信用调评估与管理技能。

(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让普惠金融服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而且显著降低了普惠金融的展业成本,提升了风险管理绩效。为了破解信息难以验证等问题,区块链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运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表明普惠金融发展目标虽然基本稳定,但是金融科技发展不断推动其经营模式、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这要求普惠金融人才,不仅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快速掌握新兴金融科技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能,而且还能结合普惠金融的特点,创造性应用新兴金融科技,降低服务成本和经营风险。

三、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普惠金融对人才素质的独特要求,进一步强化我国金融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必然要求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985”高校、“211”高校等知名高校、地方综合性大学、地方财经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等多样化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i,但是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办学经验、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现象比较突出。根据笔者的研究与思考,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人才需求之间不协调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同质化

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主体多样化态势虽然基本形成,但是分层培养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培养目标同质化的问题比较突出(顾宁和关山晓,2015 等)。“985”高校、“211”高校等知名高校,凭借雄厚师资力量、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优质的生源等诸多优势,主要培养未来金融行业的领军人才。地方本科学院校,本应致力于培养满足地方经济金融发展所需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但是因师资力量和办学经验不足等方面原因,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笼统,实质内容与知名高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才培养方案则普遍存在模仿知名高校的问题(顾宁和关山晓,2015等)。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导致我国金融人才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即一方面大量金融类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高端金融人才和县域普惠金融人才存在较大缺口。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导致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不利于金融人才成长,进而制约金融体系的发展完善,影响其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相对陈旧,缺乏特色

为了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内高校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更新课程体系,微观金融类课程占比明显增加。但是相对于社会对金融人才素质的需求而言,现有的课程体系依然比较陈旧,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等新兴金融依然缺乏成熟的课程和教材,区块链金融领域的教材更是空白。

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高校之间的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特色。不同层次高校之间,不仅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重复率较高,而且专业选修课的重复率较高(顾宁和关山晓,2015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自主权不足,教育部主导制定专业标准虽然有助于人才培养的规范化,但是也削弱了学校办学自主权,导致高校难以构建特色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体系。二是地方本科院校缺乏对金融人才培养有独到见解的教育专家,现有金融类专业教师主要由其他专业转型和缺乏经验的高学历青年教师。为了降低在专业评估出现的风险,地方本科院校的理性选择是模仿知名高校,设置相应专业选修课或方向选修课。鉴于地方高校的学生素质与知名高校存在巨大的差距,缺乏特色的课程体系,不仅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不利于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三)教师教学业绩和学生成绩考核机制存在负向激励问题

近年来,为了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我国高校大力推进教师业绩和学生成绩考核机制的改革,但是依然存在突出的问题。首先,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引入学生评教机制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学生评教机制虽然有利于增加学生在课程中话语权,引导教师重视课程教学,但是忽视学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据笔者了解,在许多高校,学生评教制度,不仅没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反而导致教师不敢行使课堂管理的权利,以避免遭遇报复性评教而引致自己业绩大幅下降,个别教师为了获得高分甚至一味迎合学生,满足其不合理要求。因此,学生评教制度,不仅没有实现改革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其次,现行学生成绩考核依然过程关注期末考试成绩。根据考核方式,课程可以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其中考试课,在学期期末,由学校统一安排考试,期末成绩一般不低于60%;考查课,由教师自行组织考核,但是期末成绩也不能低于相应比率。同时,学校普遍重视期末考试成绩,在评奖评优中的权重通常高于考查课。这不仅不利于调动教师开展多样化教学和考核方式创新的积极性,而且导致学生普遍不重视考查课的学习和平时课堂学习。

(四)实践教学体系有待优化,绩效亟待提升

近年来,国内高校高度重视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明显优化,教学绩效显著提升,但是依然存在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的问题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陈岗等,2013)。但是大部分金融类专业教师依然认为,理论教学主要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践课程的任务。这导致相当部分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过于偏重理论讲授,忽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次,校企协同机制不畅。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在实际业务中锤炼。由于配套政策不完善及金融行业本身的特殊性,金融机构一方面抱怨高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接受学生参加业务实践。这导致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于校内实验室,开展模拟实训,校外集中实践则主要蜻蜓点水式的参观。地方本科院校因社会资源匮乏,校外实践的开展更为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制约实践教学绩效的提升,亟待政府、社会和高校协同寻找破解之策。

四、普惠金融视域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策略

普惠金融的发展,强化了金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了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紧迫性。基于现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普惠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笔者认为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构建金融人才分层培养体系

首先,构建分类考核标准和机制,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明确金融人才培养的规格。“985”高校、“211”高校等知名高校,应明确培养国家或区域金融领军人才,侧重考核其毕业生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拉长考核期限,弱化其就业率的考核。老牌财经类院校和省属综合性大学,应定位于培养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现代金融业务骨干和中高级管理人才,考核应兼顾就业率和学生创新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应定位于培养能够扎根基层的普惠金融人才,侧重考核毕业生在县域就业的比重。其次,鼓励各高校构建差异化的学生管理与考核机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自主创业、考研深造、就业等,构建动态管理和跟踪机制,同时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为优秀人才脫颖而出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加快更新课程体系,增加特色课程的比重

首先,组织专门的教学研究团队,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和区块链金融等新兴金融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开发力度,力争尽快编写出既适应新兴金融业态发展规律,又符合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为课程体系更新提供条件。同时,积极学习国外高校金融类专业发展经验,引进国际先进的金融类课程和教材。其次,加大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核心课程教材修订的支持力度,更新章节结构,将前沿金融理论和案例整合进教材,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其想象空间。第三,增加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基于人才培养定位,增设特色课程,如致力于培养普惠金融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不仅可以增设互联网金融概论、普惠金融理论与实务、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而且还应增设当经济社会地文化方面课程,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提高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构建新型教师教学业绩和学生成绩考核机制

构建新型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机制,重点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课堂管理权的问题,即确保教师敢于行使课堂管理的权利。这就要求改革学生评教制度,降低其在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并且在计算学生评教总成绩时,应删除极端值,降低个别学生报复性评教的不利影响。同时,评选优秀教师时,提升校友评价的权重。二是激发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的积极性,可采取由教师申报,教学督导随堂听课认定,具有改革成效的教师,教学业绩考评予以加分。

基于笔者教学体会,学生成绩考核机制的改革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强化对考查课程的管理,提升考查课成绩在评奖评优中的比重,引导学生重视考查课的学习,提升考查课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鉴于各高校增设的特色课均为考查课,这将有利于促进各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二是进一步提升过程考核在学生成绩评定中的比重,允许教师根据课程性质,自行确定期末考核、课堂表现、作业、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同时,为了抑制个别教师的机会主义行为,应加强对过程考核材料的管理,要求教师将在总成绩中占比超过20%的考核材料提交学院存档,并提供评分标准,供教学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较多的教师,扣减教学业绩分数。

(四)创新实践教学理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教学理念的关键,是要树立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授课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相关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决定金融类专业大部分专门实践教学课程只能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因此,实验室建设水平对实践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室建设需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涵盖银行、保险、证券等基本金融业务实训,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基本金融业务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二是基于人才培养定位,构建特色的实训项目,如致力于培养普惠金融人才的高校,应构建小额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实训项目。政府管理部门、高校和金融机构协同推进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接收大学生在岗实习且成效显著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减免或考核加分等。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积极接收大学生实习,协同学校指导教师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考核。学校要树立双赢的理念,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学生树立为实习单位作贡献的实习理念,并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与督察,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课题调研与研究,为其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注释

①本文中的地方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后由高等专科学校或独立学院升格的本科院校。

猜你喜欢

普惠课程体系考核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