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工人阶级叙事
——评胡万春短篇小说集《特殊性格的人》

2018-07-12张福萍刘凯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广州510665

名作欣赏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万春王刚茅盾

⊙张福萍 刘凯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 广州 510665]

20世纪50年代的大众文艺与工农兵的优越地位紧密相连,但值得庆幸的是,在1956年中国宣布进入社会主义后,大众文艺的特性与地位呈现为两个阶段,并没有完全被魅化。胡万春作为工农兵出身的作家,与高玉宝、艾芜等的作品一样,有着20世纪50年代初期特有的健康、清新、明朗,叙事时空较缓慢自然,不激化较温和的矛盾冲突,未妖魔化的反面人物,革命的信念在小说中散发出善良的道义感与世俗的幸福感。但这些大众文艺成果却在后来遭到高度政治化批判,以革命样板戏为最高尺度,均以“中间人物”“人性论”“阶级斗争调和论”等罪名被清算否定。在世隔几十年后,我们当然要为这些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作品正名,重新理解这些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新社会里,胡万春同志在党的直接教育和培养下,从一个苦难家庭中出身的工人成长为一个优秀作家。我们看看胡万春同志的作品发表历程,从1952年开始发表第一篇作品《修好轧钢车》以来,各报章杂志上共发表了约有近百篇的特写和短篇小说,出版了小说集《青春》《爱情的开始》《谁是奇迹的创造者》《红光普照大地》《特殊性格的人》等和电影文学剧本《钢铁世家》。其中,《骨肉》作为他的自传性的小说在1957年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了文艺奖。胡万春同志总共出版了二十多本书和五部电影、电视剧。茅盾多次给工人作者胡万春写信,鼓励和称赞胡万春遇上了一个好的时代,“今天的年轻一代的作家比我(或者同我同辈的作家们)年轻时代要强得多;我在您那样年龄的时候,写不出您写的那些作品”,原因是“时代不同”,“凡事都有党在指示,党分析一切并将结论教导你们”。这是胡万春们的有利的地方,也是他们的不利的地方。茅盾不忘告诫道:“因为不是自己碰了钉子而得的结论,所见有时就不深,所知有时就不透,此在写作中会出现概念化。”①茅盾是非常真诚地说他自己年轻的时候不能写出胡万春似的作品,又非常清醒地提醒他,时代给他们提供了机会,但也容易导致作者因为没有或缺少丰富的思想和复杂的体验而出现“概念化”的倾向。茅盾非常准确地指出了工农作者或者说是群众写作的弊端。

纵观胡万春同志的《特殊性格的人》及其他作品,可以将其创作特色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作为工人作家的“真实性”

如同胡万春同志在《谁是奇迹的创造者》序言里所写的:“我是钢铁工人出身,发生在钢铁厂里的新人新事,我有责任来反映。我不写,就会觉得像欠了‘债’,对不起我的阶级兄弟。”②胡万春作为钢铁工人出身的作者,他对钢铁厂的生活和他所熟悉的阶级兄弟有着一种天生所赋的骨肉感情。正是因为这点,因为在钢铁厂的长期生活,因为与钢铁工人的长期接触,胡万春笔下的工人形象栩栩如生、真实自然;也正因为作者对钢铁工厂的各个方面了解得细致入微,所以写里面的任务与环境,也写得个性鲜明、细节翔实、如临其境。读者真正喜爱胡万春作品的原因,正是出于这位工人作家所具有的“真实性。”

胡万春同志在塑造了一些深刻的老工人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许多思想好生产好、具有高尚风格的中年工人和能干具有朝气的青年工人形象。在他的笔下,人物形象不仅越来越丰富,而且人物的思想与性格也越来越富有内涵。比如《干部》中的刘师傅、《阳光普照大地》中的先进工作者李之明、《明天更辉煌灿烂》中的“吃亏主任”丁福奎、勇敢大胆的黑三、富有生气热情向上的“一点红”等,他们一个个具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我们时代中平凡的人身上的不平凡品质,使人们在许多普通人身上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工人身上勤勤恳恳坚持原则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一个特殊性格的人》短篇小说里,胡万春塑造了“王刚”这位前所未有的较为复杂的工人干部形象,成为众多工人形象中的一个经典人物。综合起来看,王刚这一人物,是个赤膊的直接从事生产的“彪形大汉”,又具有很高的绘画艺术才能;在他的“宽大而滚圆的肩膀,熊似的背脊的”粗犷外形下,结合着“操蛋的”不文雅的语言;他做事利索中又不是强逼群众,而是“在请喝酒中”调动群众;最重要的是,他只用四天时间,巧妙安排人力与物力,完成了将小型轨道改成中型轨道的攻坚战任务,是个非常有魄力的刚中带柔“合金钢”式的人物。这些气质和谐地结合于一人身上,一点也不觉得突兀,令人感觉充满吸引力的同时,又让人耳目一新,是一种新型的工人形象。

有些写工人生活的作品之所以让人感到“不像”,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的作者不真正理解工人的内心世界。他们也写工人的劳动斗争,但或者只写了一些表面现象,或者就凭自己的主观臆测去推断工人的思想。胡万春作为工人阶级的一员长时期和工人们一起劳动,在成为作家之后,也经常坚持深入生活,因此他真正了解工人的生活,把握了工人的内心活动,把人物的真实感情和具体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出来。

胡万春像所有工人作家一样,在工人光荣、劳动光荣,共产党是我们的引路人等价值观与信念中,洋溢着国家主人即是我们的兴奋中,他们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具有知识分子作家所没有的高度认同感与荣誉感。知识分子出身的作家,不可能像工农兵作家一样,将心情永远停留在这种简单的兴奋中,因此他们不可能有胡万春笔下的工人形象的“真实性”。工农兵出身的作家们笔下的人物,时常带有真实生活人物的陋习,有着他们日常的粗糙语言,他们更愿意从平凡的工厂、农村生活中的身边小事中表达其切实的欢乐感。更重要的是,工农兵写作有着比知识分子写作更明晰的政治意义,即使作品艺术水准不是很高,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着主体阶级精神的合法性和做着重构中国国民精神的努力。

二、没有脱离“概念化”的艺术性

如果以《特殊性格的人》这一小说集为界,胡万春前一时期的作品虽然具有真实性与生动性,但艺术性上还有所欠缺。但在《特殊性格的人》以后的作品,显然加强了艺术上的锤炼,作者的艺术概括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方面的进步是显著的。

王刚这个颇具特点的人物第一次是出现在短篇小说《一个特殊性格的人》中,后来在中篇小说《内部问题》中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显然将一些更美好更高尚的东西集中概括在这个人物身上,使这个人物比过去的形象更加充分地把握住了时代的精神,写出了强烈的时代感。可以将王刚概述为以下特征:

A.他“喜欢强劲的风,激烈的颠簸,奔腾的速度”,一切都大刀阔斧,干脆利落。他的心胸是坦荡的,毫无一丝杂念。他的心中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一切像黑白一样分明。他的眼光是锐利的,不放过一块不合规矩的东西。

B.他依然是敢想敢干,经得起风雨,担得起重担。作为更高一级的领导干部——生产副厂长,他被放在一个更加艰巨复杂的环境中,在更加错综的矛盾、激烈的斗争中,他更稳重,更深刻,思想也更成熟了。

C.他更加具有魄力,在对待“新字三号”方案上,他敢于顶住许多不同的意见。他在条件未成熟前反对盲动;而当条件成熟,他便挺身而出,带领群众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他在经受一些群众的暂时误解和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打击下,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后,显示出刚劲有力的性格特点。

王刚作为工人干部形象,显示了紧紧依靠党、从群众中吸取智慧、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特点,也显示了无产阶级干部的正气,坚忍不拔和大无畏的精神。正是因为有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有着较高的艺术概括能力,作者才可能写出这样一场巨大的冲突,才可能把握住并且表现出王刚这样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另外,胡万春作品的语言活泼、诙谐、朴素、生动。他长期生活在工人群众中间,常常将他们大量生动而丰富的语言提炼出来。例如:“做起事来就像三个手指头拾田螺”“眼睛瞪得像桂圆大”等等。这些语言像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但又像文学语言一样值得回味咀嚼。

当然,在胡万春作品里,还有相当多的局限性。比如先进人物过于高大,完美到没有自己的生活;受浮夸风的影响,在赞美工人的劳动热情时,不适当地表扬了苦干甚至蛮干的做法;对工人阶级的生活理解得不全面,不深刻,将工人形象简单化,难以出现世界级的作品等等。

更重要的是,正如茅盾所说,那时期的作品不免带上了人物“概念化”,写“不深”与写“不透”的毛病。这些毛病主要集中在胡万春体验不够丰富时写出来的前期作品中;而在较成功的作品《特殊性格的人》中,又出现拔高主人公的倾向。但就整个时代的特点而言,我们无疑还是要做出客观判断的是,胡万春的作品有着工人阶级真实性的同时,又带有较强的艺术性,是当时较成功的作家。

① 茅盾:《至胡万春》,《文艺报》1962年5月20日。

② 陈传才:《钢铁工人的跃进歌》,见《谁是奇迹的创造者》,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13页。

猜你喜欢

万春王刚茅盾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手稿管窥
末路
名人读意林
你报我写
万春林弈林逢春